【国际商报】谋建海外安保机制刻不容缓
2016年4月21日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逐渐增强,加之“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中铁建三名高管在马里遇难、海外员工遭绑架等安全事故频发,中国企业和人员的海外安全形势亦引发各界对海外安保的更多关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风险”研讨会,探讨中国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与会者普遍认为,海外安保是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的延伸和补充,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为此,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公民人身和财产安保体系,组建中国自身的安保机制刻不容缓。
海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加之国际反恐形势严峻,一个愈发紧迫的课题——中国海外安保工作面临重大考验。
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9.5%。另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6万家企业、84.7万名劳工分散在海外,且大多位于政治不稳、战乱频发、恐怖主义猖獗的高风险国家和地区。
中石油、中铁建、中化、中水电等“中字头”企业在国外安全形势紧张的地区开展了大量业务,面临大量海外安保问题。以中石油为例,其海外项目所在地中有20多个属于较高风险国家,诸如社区滋扰、绑架劫持、武装袭击、战争战乱等风险频现。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石油企业在尼日利亚作业期间先后收到多起社区、武装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威胁、敲诈及恐吓。“中国企业和员工在海外主要面临六大风险:地缘政治、恐怖袭击、绑架、战争、治安犯罪、重军火等,此外,健康风险威胁也不容忽视。”海外安全专家周晓飞如是指出。
需求与安保能力反差巨大
中国企业与人员加速“走出去”的空前规模和广度,使得由此而面临的海外利益安全与政治风险倍增,中国在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上一直存在的“短板”也就变得更加突出,安保能力与需求之间仍有较大落差。
周晓飞表示,海外安保主要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人防”力量主要包括中方安保、当地安保、当地军警武装、西方安保等;“物防”要求根据项目风险等级建设营地;“技防”要求配备各种报警、通信设备、门禁、监控等以满足安保需求的设施。“不管哪种防范,最关键的还是要具备安保意识。”周晓飞坦言,“目前只有很少的中国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安保部门。”中国企业向海外派员前进行安全防范和应对的培训才刚刚起步。据介绍,中国企业六七年前才开始对外派人员进行培训,如中石油;不少企业近一两年才开始培训出国人员,很多企业则根本没有对出国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机制。
在海外安保中,大大小小的中国安保机构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海外安全与防卫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武盾安保公司总监刘新平指出,安保公司需要从海外安全形势的严重程度、中国企业和公民面临的威胁程度以及防范的脆弱度三方面评判、分析和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风险等级,并给出相对应的系统化安全方案。然而,相较于西方安保企业,中国安保企业的实力差距较大,海外安保人员从业培训极度缺乏,甚至一些连最基本的培训教材都没有。
长期浸淫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东方锐眼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刚介绍说,目前从事海外安保的中国企业有20多家,但多数从事是最容易的安全培训,业务水平略高的公司从事海外中企业的营地安全管理,只有极少数安保企可以在高风险国建立本地化团队,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此外,中国安保公司普遍面临系统缺陷,如安保活动中最基本的民事情报网仍属空白。
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机制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外安保局势,与会者呼吁,要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公民人身和财产安保体系,全方位构建海外安保机制刻不容缓。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黄日涵强调,海外安保需要更多顶层设计,不仅要有企业的元素,更需要政府的元素参与其中,帮助企业解决更多不需要由企业来承担的问题。刘新平也建议,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政策。
事实上,海外安保早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2015年工作总结如是表述:2015年商务部共发布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33期;加强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管理,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安全生产大检查;参与处置也门撤侨、马里恐怖袭击等重大境外突发和安全事件10起。
刘新平建议,“走出去”的企业应继续加强安保防范意识,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拨付专门的资金,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海外安保工作。
黄日涵提出,海外安保应该体现中国特色,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面临的安保风险不一样。同时,中国有6200万华侨华人,有大量的华人社团、侨帮组织和当地的人脉关系可以争取。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基础情报的动态研究也需跟上。
安保企业“走出去”路在何方?
“海外安保市场非常大,年市场总额100多亿美元。这不仅是一个黄金市场,更是一个钻石市场。”当人们热烈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时,海外安保市场亦悄然形成。
陆陆续续已有数万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而迄今“走出去”的安保企业仅20家左右。如此巨大的中企海外安保市场,国内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尚不足一成。在CCG近日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风险”研讨会上,与会者探讨了海外安保服务行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呼吁安保企业不要把国内恶性竞争的手法带到海外市场,而要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保企业海外发展之路。“看到这么大的市场蛋糕,如果不是想着如何做好,如何解决中资企业的海外安全问题,而是想方设法往里挤,做过的没做过的、会做的不会做的都往里挤,这样就会产生恶意压价、恶性竞争。”中国海外安全与防卫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新平介绍说,海外安保需要体系化,一个安保人员每月的成本约为6000美元,如果报价在5000~6000元人民币,安排一些只是当过兵而非具有特殊素质、接受过特别培训的人员参与海外安保工作,不仅根本无法保障海外企业和人员安全,还会扰乱海外安保市场秩序。
对于海外安保行业已经出现的恶性竞争苗头和同质化问题,东方锐眼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刚表示,中国安保企业要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和专业分工,企业需找准自身核心优势,差异化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公民个人的海外安保需求,为中国安保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当前我国海外安保企业“走出去”还处于摸索和初创阶段,在咨询服务、信息安全、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与西方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安保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真正在海外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郑刚指出,中国安保企业首先应该向欧美学习,进入某一具体国家前要对该国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全面掌握利益相关方的情况,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
“学习西方经验是应该的,但要做出一个中国的‘黑水’来是不可能的。”中安保公司国际部总监黎江表示,中国安保企业“走出去”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安保企业经验,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安保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海外安保业务,其第一个安保业务是在柬埔寨收购了当地的一家安保公司,用当地公司的安保人员和执照,用中安保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当地合理合法的开展一些特种护卫业务。这可谓我国安保行业第一个“走出去”的案例。如今,中安保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甚至美国等地建立了多家分支机构,通过自营自建、收购并购等方式实现海外落地。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安保企业尽管数量不多,但有点乱,这是因为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刘新平提出,“走出去”的安保企业应建立行业标准,成立行业联盟,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真正有效务实地解决海外企业与人员的安全问题。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储殷从人力资源方面谈了对海外安保的看法。他指出,海外安保的长线布局需要当地人脉的长期经营,国内相关的资源分散在各个机构、地区,有待收集、沉淀、整合。参考欧美的“旋转门”机制,放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科研机构、外交单位和军事单位的人才旋转到安保行业中来,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国家应加强全球人才培养和人脉运用,提升与各国人才的黏性,建立信任。他建议,设立海外安保信息的交流平台,鼓励海外企业、公民分享相关信息;国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外安保企业可提供一定政策扶持,包括信息服务和情报分析。(作者: 何芬兰)
文章刊于《国际商报》,201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