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2016年7月22日




理事简介

李彦宏,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编 语】

 

  如果说马云有着逆袭的励志色彩,李彦宏则是十足的精英范:名校骄子、海归翘楚、商界领袖……甚至在注重颜值的社会里,他也毫不辜负地生得俊朗优雅、风度翩翩。他似乎是一个可以被神化的完美偶像,不过,追溯他的创业历程、聆听他对创业者的告诫时,仍可以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表述:他不过是一直安静地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专注做自己事情的美男子。


  “当你遇到大的困难时,当你有很强大的阻力、强大的敌人或竞争对手时,是否还会坚持?当你面对很多诱惑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些情况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


  ◎“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面对创业者时,李彦宏的告诫是沉住气,向前看两年。2000年他创建百度时,美国IT界最火的是电子商务,他没有随大流,而是选择了网络搜索领域。选择源自他的预见:搜索将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外界对李彦宏的评价是“预言家”。如今炙手可热、无人不知的互联网思维,追本溯源,李彦宏可谓提出者。


  2007年,李彦宏便提出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行业,2008年,他提出预想:“5年后不会再有专门的互联网公司,所有公司都将用互联网做生意。”2011年,他指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很有限。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的思维’。”在大多数媒体看来,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互联网思维”一词。2014年,李彦宏有强调了互联网思维:“中国很多行业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再做一遍,会比美国传统行业的做法更先进、更有效,更对消费者有利,更对社会的进步有利。”


  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将李彦宏视为与盖茨、乔布斯并列的“制度企业家”,与按订单生产的制造商和发现、满足需求的企业家相比,他们能先于市场识别出潜在需求,创造产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彦宏在创业过程中向前看的,何止是两年!


  ◎“一定要有培养判断力的意识,养成独立判断的能力会是你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李彦宏的惊人洞察力与他的独立判断能力密切相关,他提到“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有自己的理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力”。外界对李彦宏的普遍评价是“睿智”、“专注”和“冷静”。


  在北大求学年间,李彦宏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让我逐渐形成不轻信、不跟风的思维方式。在我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北大四年让我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留学美国时,李彦宏开始思考人生之路,他发现比起抽象的理论研究,自己更希望做实事,于是选择离开学校,开始工作。


  在创立百度后,他运用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成功地应对了强敌Google的挑战。Google有着硅谷最优秀的工程师,进入中国后曾使百度的工程师感到自卑。当时,李彦宏从CEO的位置下来做项目经理,冷静分析百度的长处,通过百度贴吧的推出及一系列措施,最终使百度成为更容易搜索中文信息的引擎,并牢牢占据市场地位。


  在跟大学生的交流中,李彦宏屡屡提到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里,你能够见识更多优秀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起自己的独立思想,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人生的发展历程来讲,首先要找到什么才是真正能让你兴奋、并让你为之奋斗很多年的东西。”


  在外界看来,李彦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认为不过是在做想做的事情。他谈道,“很多人觉得我的道路比较顺,一步一步好像都是事先计划好一样,可以算是走了直线。但是我觉得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谈起为何选择回国创业时,李彦宏说,“我相信那时的中国需要搜索技术,中国网民也应该像美国人一样便捷地、平等地找到网上的信息,我能够帮助他们做得更好。”后来,百度一步步发展壮大,所持理念是“让中国人真正地能够很方便地获得信息”。李彦宏的人生目标是靠技术改变世界,“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他也为这个时代感到振奋,“今天这个时代创新步伐飞快,我们不仅可以见证人类创新加速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在里面扮演适合的角色。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会非常兴奋、非常激动。”


  这种内在动力,与前述李彦宏一直保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关,也使他在创业路上面对一次次艰险或诱惑时,仍然按照内心想法坚持走下去。2004年,李彦宏和母亲谈到,如果现在将百度卖出去,自己能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他不想卖,因为他不是为了钱而工作的,百度上市的前夜,Google曾希望收购和控股百度,但李彦宏没等对方出价就直接拒绝了,因为创业本身而不是物质报酬,才是他的内在动力所在。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