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云:根据市场选择商业模式
2016年7月29日
▼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给你这些东西,就需要你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对社会有所推动,当历史的重任落在你身上时,就应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1989年涂志云从国防科技大学保送到中科院读研究生,前景一片光明。此时,他对留学生活产生了向往。1991年,他拿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额奖学金,开始了求学生涯。从伯克利商学院毕业后,涂志云在Fair Isaac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公司工作,就职于核心组,其开发的FICO信用局评分系统后来被作为美国消费信贷管理的行业标准。1997年,他再次怀着对学习的热情,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在那里我学到最多的是‘追求卓越,不断创新’这个八个字。”
“斯坦福的创业精神根深蒂固。那里是创业大本营,人人拿着计划书,不是在找投资,就是已找到投资,要不就在投资公司工作。”彼时正是美国网络发展的黄金时期,涂志云也积极投身大潮,参与到网络革命中,在美国的网络营销公司Digital Impact从兼职做起后成为了公司的全职营销科学家。2000年,公司上市,涂志云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在收获财富的同时,涂志云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每当唱到故乡、祖国时,一种真情实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感觉只有海外漂泊过的游子才会有。”怀着对祖国的眷恋,涂志云“没太多想”,收拾行囊就返回了中国。“我希望借助这些财富,将美国的信贷模式复制到中国。”在他看来,从回国创业到之后创办信用卡门户网站都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也许出生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习惯将责任和使命视作生活的重点。”
◎“与需求不符的技术,再超前,市场也不需要。”
2001年,涂云志回国担任一家公司的CEO,成为备受看好的“空降海归部队”之一,人气颇高。然而这份工作与他的兴趣和特长并不匹配:“从职业上看,我擅长的是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以及同样模型的针对性营销。”
2002年,涂云志自立门户,创办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银行的消费信贷管理咨询公司。他对这家公司充满信心:自己积累同类公司的运作经验,集聚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人才,拥有风险投资的支持,抓住了中国信贷消费起步的机会,可以满足银行的大量需求,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然而,由于对国内市场水土不服,公司在几次商机来临之时都判断失误,加上运营管理不善,股东意见不和,第二年就结束了经营。
“从美国带来的技术很超前,但技术在天上,现实在地上。”这段时期让他真正了解了中国当前信贷消费管理的现状:“与需求不符的技术,即使再先进,市场业也不需要。”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有类似的特点:成功=巨大的市场+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有效的执行团队+稳定的商业模式。”
2003年,涂云志再次开始创业,成立北京决策引擎风险管理科技公司,2004年公司开始帮中信银行开展信用卡营销,这项业务让涂云志发现了信用卡行业的商机,2005年他建立了“我爱卡”网站,进行网上信用卡营销。涂志云认为:“目前中国真正的信用卡持卡人不过几百万,潜在客户有几千万;发卡量在一千万张左右,而在美国,信用卡总量在5亿张左右。”
“中国现有近亿网民,是未来5到10年中最好的、最有利润的潜在信用卡客户。”与互联网的结合帮助公司找到了稳定的商业模式:“中国有1亿网民,有8000万优质客户,最有消费能力的人大多在网上。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这8000万用户在哪里,精准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他相信,“中国的年轻一代会喜欢上信用消费和信用卡的,我们希望能在这个信用时代,创造价值。”
回顾一路走来的创业历程,涂云志坦言:“所谓九死一生,就是做成一件事是需要死几次的,走过几次死亡边缘,就不会那么害怕,你会对人生有一个把握和态度。”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