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智库支招中企提升在非形象 解决当地就业“入乡问俗”
2016年8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发言。大公网记者严雪摄
大公网8月23日讯(记者严雪)8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研究报告发布会,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部分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了深入研讨。
今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双边关系已经从官方的政治合作扩展到了民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块蕴含着无数机遇的大陆寻求发展,并取得成功。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大型国企,也有新兴的民企,它们在非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种类不断拓展。不过,已有的调查表明,少部分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存在产品服务质量差,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不尊重非洲员工,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通过分析产生正面或负面形象的原因寻求最佳形象提升方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联合发布《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报告执笔人柯银斌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的行为,可以归为国家形象、商业经营、社会责任三类,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确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能忽视后两者的作用。他介绍说,该报告采取案例研究方法,选择4家中国企业及其项目:中国路桥公司、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中国有色非洲矿业公司、中国石化加蓬勘探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机-行为-效果”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了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好加减乘法的“算术”问题做了详尽阐述,希望该报告能为中国企业提升自己在非洲的形象提供一个借鉴、方法和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及选取的案例表示充分肯定,她说,现在有部分在非洲的中国私企,主要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或者小企业问题较多,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她指出,企业首先要做好产品,另外,对待工人的态度、工资遵守当地的《劳工法》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要遵纪守法。
作为在非洲奋斗了十几年的中国成功企业家,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吉布提国家投资促进局中国总代表何烈辉不无感慨地说,非洲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非洲人民很可爱,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与帮忙,自己的生意肯定做不起来。他指出,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要凭良心做事,打开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最大限度的去用好当地的工人,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我们守住底线,互相尊重,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无形之中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尊敬与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再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做一些事情,当地人没有理由不欢迎你。”何烈辉说。
中国石油集团外事局高级工程师汪泽则强调,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入乡随俗,包括一套不同方面的法律体系,有投资、政府、合作、金融方面的,这些是一个企业“走出去”必须要遵守的,但又远远不够,还应该和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利军就此补充说,中国企业在非洲要入乡随俗,首先要“入乡问俗”,先要知道对方的俗是什么,知道如何和他们沟通,怎样做能更好地符合他们的规矩。
文章选自大公网,201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