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充分发挥市场化平台型加速器优势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9月18日


理事简介

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为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建议充分利用市场化平台型加速器的优势,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政策背景



  2016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强调,促进成果与创新创业的对接。发挥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方面进行对接。


  充分发挥市场化平台型加速器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院所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未形成有机联动


  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往往以申请经费、发文章、参加项目鉴定为目标,缺少科技成果最终用户的参与。大部分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错位,很难直接应用或产业化。


  (二)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而言,研究、开发、试验性生产等各环节的资金投入按几何级数增加。由于高校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或动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从而造成了科研院所大量“半成品”滞留在科研机构内无法走向市场。


  (三)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较少


  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交易和转化难度高。由于技术无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技术成果的转移是极其复杂的商业行为,其交易和转化的难度远高于其他商品交易,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在技术和企业之间形成对接就可以实现。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法律、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众多创新要素的动态配置与整合。整个过程需要持续的管理和服务。我国当前能够完成全流程市场化服务的机构还比较欠缺。


  

三、市场化平台型加速器的发展特点


  (一)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


  一些发展较好的平台型加速器,已经随着业务的开展,集聚了政、产、学、研、用等各种资源,初步形成了服务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一些平台型加速器已经发展成为集“共享办公+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揽子科技服务,具有了系统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四、有关建议


  (一)以市场化平台型加速器为载体,开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市场化新路径


  支持建立高校院所与平台型加速器的对接交流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定期向平台型加速器推荐具有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加速器根据独立判断做出筛选后,为有关科技成果匹配团队,对接投资,实现科技成果股权化。同时,在办公空间,创业培训、融资、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对于其中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平台型加速器的金融资源优势,支持他们走向资本市场。


  (二)引导传统企业围绕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在平台型加速器建立技术需求与孵化中心


  鼓励平台型加速器为这些大型企业提供定向研发撮合服务,为开展定向研发的团队提供空间、金融、法务等服务。同时,在加速器平台上,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基于科技成果的收购、并购。


  (三)支持平台型加速器为获得优质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提供后续孵化服务


  鼓励传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平台型加速器推荐获得优质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与团队。加速器根据独立判断做出筛选后,继续开展后续孵化服务。


  (四)支持平台型加速器发挥全国网络优势,针对各地产业集群特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科技项目资源与地方产业集群的有效对接,将科技项目资源的实施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五)引导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进入平台型加速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


  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支持具有承接国际资源能力的平台型加速器,与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在华使馆建立沟通渠道。推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实验室在有关加速器设立研发机构,以加速器为平台,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引导加速器以房租和服务换股权的形式,为国际技术团队提供落地、融资、人力、市场等各方面的服务。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8月刊总61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