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智库:逆全球化下,中国参与全球化路在何方

2016年9月22日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徐梦溪)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昨日在京举行,就全球化本质、逆全球化表现、全球化走向和中国的应对展开讨论。会中,专家主要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未来中国要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完善全球化机制。研讨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首先介绍了世界出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他表示,第一代全球化机制受到很大挑战,现在第二代全球化机制正在形成中。


  然而,逆全球化也在逐渐形成。王辉耀认为,中国如何进一步推动、发展、完善全球化,与中国未来发展关系密切。“我们不希望看到在第二轮全球化中,世界经济形成两大阵营”,王辉耀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接下来提出讨论要点。他认为,在经济领域研究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首先要弄清楚,区域经济一体化究竟是反全球化还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化是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一带一路是不是一个大的区域合作战略,一带一路对全球化又有什麽贡献?他建议,未来在研究一带一路时,可以从其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切入,了解区域贸易和投资对全球化的影响。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霍建国认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借全球化实现产业转移,摆脱掉环境困扰,新兴工业化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调整的机会引入外资和技术。“全球化是客观发展的趋势,大大提高了效率,全球化如果说有问题,那就是全球贸易投资的治理滞後,没有机构进行相应的规范”。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霍建国指出,我们不否认TPP的规则的推新代表了未来贸易的新方向,然而,TPP因为标准过高,未来发展可能会越走越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查道炯谈到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面对外国对中国市场不够开放的指责,中国需要清楚解释,中国为全球化做出哪些贡献,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又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全球化我们主要应对的话题有,对等更开放、人才和人口流动、贸易中的环境和劳动标准问题、公平竞争等问题。




  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指出,支持全球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全球化的参与者。早期中国沿海城市开放,允许跨国公司进入,让我们在技术上得到跨越式进步。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从学生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如果继续推动全球化,中国也还是受益者。


  他认为,逆全球化反映出国家利益的不平衡。未来在研究全球化和一带一路中,中国的基本立场应该是如何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如何平衡各国的利益。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卢进勇也赞同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的观点。“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中国现在自信、开放、喜爱交流的心态也得益於全球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得益於全球化”。


  在卢进勇看来,逆全球化的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利益分配不均衡,底层群众得到的利益少,精英阶层得到的利益多;二是,部分社会群体就业岗位流失多;三是,反感国家主权的让步


  卢进勇说,未来,中国应该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进一步提倡和实施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明确提出反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加快国际间高水平自贸区的建设;加快和推进RCEP谈判,深入研究TPP;推进国内自贸区的试验;加快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战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前驻纽约、旧金山商务参赞何伟文指出,全球化的发展属於经济规律,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如德国反对TTIP的十万人游行和区域经贸机制属於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由经济基础决定,错误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发展,但不会改变经济规律。


  他强调,中国在研究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时,要推动的体制和政策应该是包容性的。一带一路要允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指出了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他说,全球化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过程,然而中国企业在国外由於触动了跨国公司的利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建议,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需要有金融和法律的支撑体系提供保障。



文章选自中国评论新闻网,2016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