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新网】中企走出去挑战众多

2016年10月9日

  【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面临互惠实践、环保观念、合规竞争、收购溢价等一系列挑战。这是9月2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上,多位研究和业界人士为当前“走出去”做出的诊断。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一个问题,国外很多地方把中国看成新殖民主义者。商务部2015年对外投资报告提到,2015年中国从数据上来看实现了从过去的净投资输入国到净投资输出国的转变。但是令人遗撼的是,国内很多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投资输入国思维。“要想达到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外国的准入限制减少,能享受国民待遇,就得先给人家进来的企业放宽准入,给他国民待遇。”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喜欢戴“绿帽子”,意指缺乏环保意识。不久前中国在缅甸的水利项目虽然获得前总统批准,但新总统一上任就叫停,原因就是不够环保。“一带一路国家的环保意识并不低,中国如果低估风险,光考虑去产能,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郑永年说。


  就产能合作,王志乐表示,“政府最早提出来的口号是过剩产能走出去,后来改成优势产能走出去,但本质没变。中国不应该光想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全球责任,国内企业这个意识并不强。”他强调,当前全球竞争已从过去野蛮、不讲责任的竞争,上升到诚信、合规竞争。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目前已经处罚了100多家企业,其中就有30多家中国企业涉案。


  针对最近大批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存在的溢价问题,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表示,主要原因在审批。例如几年前对欧洲一家直升机公司,中国收购者报价1亿欧元,日本收购者报价7000万欧元,最终日本企业达成交易,原因就在于一旦中国监管机构不批准,多高的价格都没用。此外,由于审批的存在还造成了时间溢价。例如不同时间窗口对被收购企业的估值有变化,因此被收购者希望尽快达成交易,考虑审批时间,中国企业的收购必然产生较高的溢价。“应考虑取消政府审批,防止投资溢价的产生。”陶景洲说。


  在收购溢价方面,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也表示,“每一个项目在操作时不仅仅是中外几家企业竞争,中方往往就会出现多家企业参与竞争的情况,这会将价格不断抬高。”


文章选自财新网,2016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