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所学”与“所用”差距大 海归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2016年10月11日【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张兴钊北京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人员选择回中国发展,海归就业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海归回国后会去哪儿发展?其就业状况如何?是否对现在的工作满意?这些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中国留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专注于中国留学生发展和海归就业研究的年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分别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下简称CCG)和中国知名教育机构新东方旗下的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发布。据2016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海归人群不断壮大,“90后”新生代海归就业压力加剧;北京等一线城市仍是海归就业主要聚集地,但已开始呈现分散态势;海归更受民营企业青睐,多数从事基层工作,他们的月收入集中在5000-10000元(人民币,下同)。同时,调查也指出海归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其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归人群壮大 就业压力加剧
根据CCG此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中国发展,海归人群不断壮大。
2016年《报告》称,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等,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海归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仲秋表示,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创新高,超过52万人次。在海归增量不断增长,存量并未减少的情况下,俞仲秋担忧,“90后”新生代海归的就业难度可见一斑。
一线城市仍是就业首选 中西部吸引力增大
《白皮书》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就业的首选地,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中西部对海归的吸引力在增大。
俞仲秋介绍,虽然海归在一线城市聚集效应仍然明显,但现在已开始呈现广分散的态势。据调查,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选择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大连、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厦门、杭州、天津、郑州。俞仲秋分析称,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对普通海归的需求在下降。同时,一线城市住房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而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俞仲秋建议,未来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会遍布全中国,海归在就业时应注重选取自己所学专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果确实有固定的就业目标城市,那么应在留学前就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领域,最好是该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
六成海归从事基层工作 “所学”与“所用”差距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根据《报告》数据,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目前,“90后”海归主要从事基层工作。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之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海归普遍感到专业“所学”与工作“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CCG主任王辉耀认为,近年来海归人员大量归国,中国无疑迎来了“海归时代”。但在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归国人员的整体质量并不如预期。现在一年制硕士毕业后归国的比例达到60%。博士或以上学历、有多年海外经历的海归,还是比较少。是成为人人争取的高层次人才,还是回国与一大批人竞争职位,须看海外留学生活的积累。只有做到保“质”保“量”,海归在职业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
海归员工更受民营企业青睐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用人单位已呈现可喜的变化。根据《报告》的调查,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华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
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调查显示,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其中,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海归,并为其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缺乏职业规划 海归诉求职场经验分享
不可忽视的是,《报告》也指出,海归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其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海归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给海归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不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
此次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是海归们的诉求。
CCG秘书长苗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海归应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提前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才能在归国后尽快融入环境,找到满意的工作。苗绿还表示,如今的世界是平的,归国后找到工作并不意味着不用再学习,无需再出国,不断“充电”很重要。在苗绿看来,人才环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她提倡职业生涯在旋转中进行,增加国际视野,方能在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6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