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社会不需要盲目走样的职称改革

2016年11月14日

文 | CCG研究员储殷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长期为中国社会各界热议,且一直是改革难点的职称制度改革已经踏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意见》的内容来看,强调实事求是、鼓励权力下放、突出行业特点、纠正形式主义将成为未来中国职称制度改革的发力点,而这些发力点也正是长期困扰中国职称评定的痛点与难点。

  与具有悠久社会自治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职称评定制度的发端基本是在行政权力的推动之下,沿袭行政权力架构而展开。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社会知识水平、专业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也为了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职称评定采取了重资质考试、重外语、计算机技能的趋向。

  这样的设定虽然的确存在一定的生硬、僵化与“一刀切”的盲目性,但总的来讲却对于职称评定的公平与公正、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社会基本技能的普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毕竟考试决定相比于以前的长官意志、人际关系决定,更加客观、公平与合理,它不仅从硬条件上保证了专业人员、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而且也给改革开放初期、百废俱兴之时,大批年轻的专业人员不拼关系、拼考试,凭考出头的机会。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向创新国家的转型与升级,传统职称评定制度的弊病日益明显。一方面,职称制度过于刚性、过于看重学历与资历,忽视基层实践、不利于破格选拔人才、不利于鼓励、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批评。另一方面,一些职称考试内容由于脱离了社会现实,也丧失了最初设定时的积极意义,不仅不能有效甄别人才,反而成为职称申请者无益的负担。

  从这次《意见》的内容来看,此次职称制度改革,针对这些被广泛批评的问题都进行了可以算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在职称评定考核上取消了职业技术英语等内容、在职称评定上向基层倾斜、向实践倾斜。

  这些改变也同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赞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普遍的赞赏背后,一些改革可能引发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有关部门的高度注意。首先,要避免“不拘一格降人才”异化为随心所欲选拔人才,要避免唯论文论、唯学历论异化为唯上、唯权、唯心。

  当前的职称评定制度的确过于僵化,唯学历、论资历现象十分突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在很多时候并不合理的硬杠杠却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评职称的形式公平。

  有些做法给硬条件开了个口子,当然有益于人才的破格选拔,但是硬条件的放宽很可能带来上谁不上谁莫衷一是、难以量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一把手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约束的地方,曾经唯学历、重考试则很可能异化为唯领导、重关系的趋向。

  这无疑会让职称评定的公平与公正受到极大的损害。现在很多人批评高校职称唯论文倾向严重,却并不了解,在很多时候这是最不坏的办法,相比于摆在明面上的论文、课题,领导、专家委员会、同行的意见往往弹性很大甚至黑幕更多。

  其次,要避免对基层的倾斜导致专业水准的下降,要避免权力下放带来的裙带关系、权力寻租。目前的职称评审当中,基层人员相对处于劣势、评审权力下放不够的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但在针对性的改革当中,有关部门同样必须尽量避免矫枉过正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对长期服务于一线的专业人员进行鼓励与扶助,但另一方面,职称评审不是发奖状也不是做交易,它对于专业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放松门槛固然会成就一批基层的实干人才,但是也很可能带来专业整体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走低效应。

  另外,权力下放固然有助于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拔人才,但是也一定会加剧人才同名不同实的差异化局面,这会在整体上损害职称评审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权力下放如果不伴随有效的监督与申诉制度,很可能会制造出更加不公平的黑箱现象。在一些风气不正、嫉贤妒能的基层单位里,权力下放很可能反而会加剧对人才的戕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任何与人才相关的制度上,有关部门都应该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即便是方向正确的改革,也要在具体步骤上仔细再三斟酌。虽然建设创新国家时不我待,但是社会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文章选自《法治周末》,第343期2版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