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报道CCG众专家谈“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2016年11月21日
作为国内领先的致力于全球化战略研究的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直致力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关趋势的系列研究。11月21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CCG于北京总部举办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
龙永图(CCG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王辉耀(CCG主任、国务院参事) 王志乐(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赵 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国际关系室主任) 霍建国(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 卢进勇(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伊恩·贝格(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 孙永福(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 汤姆·克勒赫蒂(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经济学家) 何伟文(CCG副主任、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前经济商务参赞) 胡援东(CCG特邀高级研究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 查道炯(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文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自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第一代全球化体制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世贸组织(WTO)等,可谓全球化治理的1.0。然而,发展到今天,它正面临诸多挑战,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现象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竞选期间公然提出反对全球化、要重新谈判WTO,进而形成了“特朗普现象”。必须承认,逆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逆全球化”只是说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遭遇巨大的困难,甚至倒退,而西方本身也难以继续充当全球化的领头羊。而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正方兴未艾,并且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倡始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给全球化(至少在区域范围内)注入强大的动力。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全球化治理的1.0,也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一个是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二是在2001年加入WTO。今年是中国加入WTO15周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五六倍。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提升技术、打造品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对象,积极推动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全球化治理的1.0受到新挑战时,全球化治理机制2.0正在形成。全球化已进入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长期没有取得进展、世界各国急需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背景下,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贸易大国以及地区加快进行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谈判,以期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秩序。二十国集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的国际多边合作纷纷出现,并积极向前推进,全球治理面临转型升级。
G20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表明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中国抓住机遇加入新一轮全球化竞争,积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规则,内外联动推进中国的改革,维持已经取得的贸易优势,提升资本优势,建立人才优势,将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英国是全球化最早的受益者,美国的发展也得益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未来全球化仍将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支点,捍卫已有的全球化成果,积极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是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的,不可逆转。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必将继续参与并引领下一轮的全球化进程。
中国正在大量诞生全球化企业,世界各地的全球化企业也积极到中国发展,中国的企业全球化事业方兴未艾。中国企业需要向世界先进的全球化企业学习、交流发展经验,完善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投资、贸易等手段,加速全球化发展。同时,人才和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推动全球化需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集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逆全球化”的思潮上升。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股力量的博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专家们认为,只有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才能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增长作出贡献。
王志乐: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迅速扩张以来,一直伴随有“逆全球化”思潮。但是,以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急需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当前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全球化理论,包括全球产业链理论和全球公司理论;需要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需要创新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政策创新抵制“逆全球化”思潮和推进经济全球化潮流。各国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阻挡全球型企业的发展和切断全球产业链,而是研究如何适应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的发展,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解决问题。
王志乐: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迅速扩张以来,一直伴随有“逆全球化”思潮。但是,以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急需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当前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全球化理论,包括全球产业链理论和全球公司理论;需要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需要创新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政策创新抵制“逆全球化”思潮和推进经济全球化潮流。各国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阻挡全球型企业的发展和切断全球产业链,而是研究如何适应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的发展,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解决问题。
何伟文:全球化发展的本身是经济规律,是现代化大生产超越国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交换、流动的结果,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正确的政策可以有利于推动全球化,错误的政策安排会阻碍或者扭曲全球化,但改变不了经济规律。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有四个根据: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服务贸易的跨境发展。
胡援东:全球化整个的架构、全球化生成的基础条件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只不过新兴市场国家有长足发展,都希望在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方面能发出声音。所有规则的制定中,新兴市场国家在每次谈判中面临诸多难题,这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全球化的表象是贸易、投资、货币、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跨境流动,对外的依存度和受依存度不断的提升和改变,但是其实质没变。
赵晨:英国自加入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以来,一直与欧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它不愿意加入申根协定,也不使用欧元,它缺乏对欧洲的认同感,对欧洲统一的未来持一种质疑态度。在欧洲面临多重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下,它内部对欧盟的反感就“一跃而起”。这一个案提醒我们,全球化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相互绑定,参与全球治理的世界各国需要相互深度了解,深刻地相互理解各方的行为和政策,必须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避免相互排斥、争斗,甚至被局部利益所绑架的负面状况发生。
卢进勇:认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第一,局部受阻,全局仍在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英国脱欧,或许通过自贸区或其他的方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与欧盟的结合或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第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发展经济,搞开放,搞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第三,国际投资领域的全球化发展步伐将快于贸易和金融领域。
龙永图: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逆全球化”,还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走向全球化的一个步骤,是一块砖;另一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让整个全球体制碎片化,最后垮台。
霍建国:对于多边和区域的矛盾,我坚定支持多边,因为多边代表着一个全球化治理的方向。而且区域要强调公开透明,不搞封闭,也不搞排他。从政治创新的角度来讲不能否认多边,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很多新规则的推出,我们都不否认它代表了未来整个贸易一些新规则的发展方向,但是要去掉这种封闭和排他的作用。如果不加强全球治理,不把全球化纳入一个规范、有序当中运行的话,世界经济只能越来越糟。
龙永图:过去我们主要是和发达国家分享全球化的利益,现在是如何同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对外开放来分享全球化的利益。这与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有契合点。现在国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国际贸易还大,“一带一路”主要方案多是靠投资,如果“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区域合作战略,那么它肯定是对全球化的贡献。
王志乐: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市场形成,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进入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人们往往说这段时期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美国人或者西方的全球化。中国在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通过大量的外资企业,中国企业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正因为顺应潮流、融入潮流,并且与经济全球化潮流同步发展,中国才抓住了世界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机遇。根据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中国应当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孙永福: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一个学生逐渐变成规则制定者之一。现在有很多好的迹象,中国企业大量地向欧洲投资,欧洲对中国的投资也还在继续增长。我们应该继续认真研究全球化,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伙伴,无论是在二十国集团(G20)还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利益之间的相对平衡。
卢进勇: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构建价值链、产业链,现在中国要积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一方面是参与别人构建的价值链产业链,从低端到中高端;另一方面是自主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跨境产业链。
査道炯:“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开放战略和推进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战略,对全球化有贡献,当然我们也要有耐心。“一带一路”用的不是货币改革的手段,更不是在当地争盘割地的手段,是为了促进合作国家国内的增长。
胡援东:“一带一路”是我们参与全球化一个重要过程,比如说我们的企业原来是个小苗,现在长成一棵树了,要开枝散叶。这时候要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当中去,非常需要像那些大型跨国公司一样,有金融和法律支撑体系来保证。(本报记者李应齐、王如君、崔寅、朱玥颖采访整理)
文章刊于《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