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CCG:推进“一带一路”陆径可为

2016年12月1日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对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提出了六点建议,以从政府、企业、智库、国民等多样化主体上,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


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毋庸置疑,企业“走出去”在海外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发挥中国企业的群体优势。积极投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产业园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理想的战略布局之一。在海外园区建设上,CCG首先建议,减少在投建海外园区时的指令性任务,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园区开发时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海外园区在经营发展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海外园区应建于企业、服务于企业。其次,政府应在海外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政策指导作用。企业与政府携手合作,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整体规划优势;企业具体投资、落实园区的项目建设。再次,在对海外园区的支持上可以从资金和海外风险防范两方面着手,尤其是对建在地缘政治不稳定、恐怖主义高发的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驻外使馆应对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最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政府间双边、多边的紧密合作。对于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外交途径,间接地助推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开发计划的接驳。


打造合作样板工程 



  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一带一路”已有顶层设计,目前需抓具体项目实施,因此有必要打造合作样板国和样板工程,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树立模板。首先,可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选择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作为范例。例如巴基斯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等,先赢得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以它们为着手点,从而带动周边其他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这一区域合作的热情。其次,也可以以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领头作用的大国作为切入点,形成范例。如与印尼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东盟各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亚各国。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具有独特性。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国家虽然积极响应,但是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与理解有待提高。CCG认为,不应仅限于政府之间的交流,更应提倡民间二轨的建设交流,让中国智库参与其中,通过中立的民间学术、友好对话,积极与沿线国家探讨合作方案与机制,寻求各个利益体的多方面平衡。CCG提倡,两国智库或是多国智库举办“一带一路”智库峰会或是成立智库联盟,让国家背后的第四力量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上的协同发展、共赢建设。


“一带一路”人才储备先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需要熟悉沿线国家人文社会、掌握东道国语言、了解当地文化、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因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为此,CCG提出:建议政府主导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往,加大培养一批熟悉、理解、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即“知华派”,为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十分必要;依托海外孔子学院输出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所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华侨华人的作用,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优惠政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加大华侨华人力量。


旅游成为落地先导 



  CCG认为,在“一带一路”实施初期,可从旅游入手打造民间外交。2015年中国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与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1180.2亿美元相比非常接近,可见,旅游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很受欢迎。


  首先,旅游业的人文属性和经济属性应并重。旅游不仅可以间接地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增进老百姓之间的了解及国与国之间的友情。旅游业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独特产业作用,能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经济贸易壁垒。通过旅游,能获得沿线国家的理解、认可和文化包容。


  其次,加强“一带一路”旅游开发合作,互相简化旅游出入境手续。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协同合作,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发展。CCG表示,目前中国的海洋旅游资源竞争力不大,因而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展海洋旅游,如投资滨海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同时,应逐步完善出入境旅游政策,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我国的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再次,提高公民旅游修养,宣传文化旅游。既要对外加强旅游合作,也要自我修身,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旅游合作可以强调文化之旅,应该在旅游业宣传上增加我国公民对深层次文化旅游的认识。


探索文化交流新模式 



  CCG建议,要打造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如通过推广中国美食文化来加强交流合作,从而助推“一带一路”的实施。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民间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政府基金扶持文化类企业和投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企业。借助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了解所在国文化的优势,便利文化交流,使文化传播深入当地民众生活。


文章刊于《国际商报》,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