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大会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2016年12月5日

  2016年12月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法政集团董事长、CCG资深副主席王广发,佶帝集团创始人及主席、马来西亚拿督斯里、世界华人经济峰会联合主席叶绍全,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CG副主席周华龙,人大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联席主席、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闫立金,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二司司长孙维佳,三亚市原副市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李柏青,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黄剑辉,维斯塔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及亚太中国区总裁Christopher Beaufait,参与全体大会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与挑战”的研讨,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主持讨论。大会结束后,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做了闭幕致辞。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就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几个观点。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研究邻国的经济、法律、文化,通过研究邻国寻找机会。因为中国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就像中国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维护好近邻的关系,打造一种和睦的关系,寻找共同点。第二,“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下一步的布局有重大影响,“一带一路”的实施能够将中国传统的边贸口岸转化成新的经济发展区。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要考虑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因为各国的宗教、民族、文化、法律都不同,既然要合作、共赢,就要有相互认同和相互理解,和邻国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自己,“走出去”的企业应当形成一股合力,把眼界放宽。

  法政集团董事长、CCG资深副主席王广发认为,“一带一路”需要教育、文化先行,我们应当从教育、教材、教学、教师、教法等各方面提高,才能实现“一带一路”的全面建设。他提出,财政的投入不如转型基础设施投入,由中国的模式变成国际的模式。同时,我们不能单一地在安全上稳定,所有的投资都要稳定,所有的合作都要稳定。关于战略格局“走出去”的新思维,他表示智库研究要先行,给中央提供决策的依据,经过充分调查、彻底研究,真正地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得到实惠。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高端顶尖人才的培养,人的因素是第一要务,否则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中不能保证我们的话语权。我们应借“一带一路”实现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贸易生态、华人华侨生态、以及爱中国与中国所有合作伙伴的生态的融合。

  佶帝集团创始人及主席、马来西亚拿督斯里、世界华人经济峰会联合主席叶绍全表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地去研究共创、共建、共享的深度,只有邻近的国家共赢,中国才是最大的赢家。他指出,“一带一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让中国和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目前所有国家都非常迫切希望能够与“一带一路”的商机、机遇结合到一起,但是最大的挑战是他们能否真正看到互惠的利益。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快,但是不能急,要让“一带一路”能够持续地“走出去”、持续地发展。他建议,“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潜规则,要和当地国家产生共赢,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走出东方和走向世界的最大的不同点,这才是“一带一路”最主要的一个挑战。

  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CG副主席周华龙,提出了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个观点。第一,特朗普宣扬施行保护主义、要退出TPP,形势变化了,因为“一带一路”,中国从配角现在成了主角,这个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第二,中国从被动变成主动了,我们需要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央企、国企、民企都要参与,我们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共赢,制定一些引导政策,或者是建立名单准入制很有必要,由智库牵头制定一个详细的发展战略,分行业、分门类制定规则,或许是不错的尝试。第三,“走出去”要因地制宜。偏见与冲突是无所不在的,要有价值观的认同和一致。我们要找的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价值观的一致点,而不是企业的价值观,是把国家的价值观输出去。

  人大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联席主席、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闫立金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创新金融体系。他表示“一带一路”现在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存在两个问题:什么是“一带一路”,这些资金从哪儿来、怎么做,这是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他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词就是分享未来,分享是双方的,未来是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现在大多数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还是限于政府间的协议,以及靠进出口银行或者国开行的贷款,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多层次的金融平台,我们要打造全社会参与、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平台。“一带一路”的国家银行、基金、或者其他的金融平台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政府间的,更重要是商业的。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二司司长孙维佳指出,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应该以生态文明作为引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很大问题。现在发展“一带一路”,我们对外要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能合作,一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引领。具体来讲,在“一带一路”对外的战略中,一定要采用国际化的生态文明的标准,并一以贯之地推行。

  三亚市原副市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李柏青认为,中国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盲目跟进,这是在中国的体制下,或者说中国的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其次,在“一带一路”推行的过程中,要防止夜郎自大,在日常交往过程当中,要避免暴露出一些“土豪”的个性。在对待一些小国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时,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尽量摆正自己的姿态,与当地密切地结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另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层面,都需要强调与当地价值观体系的相互对接,这其中包括承担社会责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等方方面面,甚至要带着一种谦虚、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学习。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黄剑辉分享了他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的研究心得。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自身转型、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对于全球来说,有利于走出这轮危机,促进全球发展。他指出企业现在面临两类机遇:一类为发达国家,中国企业能够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好地拓展市场、获得技术;另一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能够有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来支撑。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高准入门槛和法律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低准入门槛,但是高人身安全风险、高信用风险,违约概率比较高,法律方面比较弱,高执行风险。他建议面对这些风险的时候,理念方面必须要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为基本方针;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利用智库很好的、高质量的尽职调查;要促进政府、金融、企业有效地联动,构建政府保驾护航、金融企业联合出海;企业要抓紧谋划,建设高水平的团队。

  维斯塔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及亚太中国区总裁Christopher Beaufait首先介绍了比中国人口少很多的丹麦是如何发展起全球第一大风能产业公司。他表示丹麦的公司在进行风能厂项目开发时,都会与当地市政的乙方和承包商合作。 “一带一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倡议,他们和中国企业合作,以及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的时候,可以向当地的合作伙伴提供国际融资服务。所以一些像丹麦一样很小的国家,在整个全球一体化的舞台上也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并且具有表现力。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模式,而且不只是在中国层面,这个倡议的成功会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模式。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如果想做生意,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指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在各界都在关注“一带一路”的具体发展。他认为面对“一带一路”的机遇和风险,我们既要有全局性的观察,又要细致到各个领域。我们有关于金融领域的、关于农业的、关于教育的、关于文化的以及其他相应领域的创新,还有地区视角,包括从东南亚、欧美的视角来看问题。他还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避免同质化的问题,要做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很多行业都要遵从这样的原则。

  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在全体大会三结束后,发表了闭幕致辞。他对与会嘉宾的分享以及各界领导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全球化也成为中国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所以继续深入地研究这个话题非常有必要,包括继续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发挥智库的作用,更好地为国家建言献策,支持全球化、推动全球化。他表示,中国要建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通过企业“走出去”,也通过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能够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化的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