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学武:中欧联手打造全球化3.0
2017年2月8日【欧洲时报记者陈磊波恩报道】1 月19 日,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辜学武接受专访,就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全球化的中国主张、担当和机遇等话题进行解读。
辜学武教授说,习近平是第一位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国家元首,表达了对该论坛的重视,目的也很明确:一,来了解各国高层管理者、各界精英对于全球化的看法、对于世界经济前景的判断;二,表达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的态度,向世界展示全球治理之“中国方案”。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此前的一系列言论,如提出要脱离多边贸易体制,勒令在全球进行生产的美国企业回到美国,同时也对亚太和欧洲的企业发出警告……其诸多设置贸易壁垒的主张,都是对全球化的一种破坏。
辜学武表示,在此时间点,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以“全球化”为题的经济论坛上,习近平发出捍卫全球化的中国声音,说出了欧洲人想说而不会说、不能说也不敢说的话,这也是欧洲媒体反响积极热烈的重要原因。大英帝国在19 世纪主导了“全球化1.0”时代,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建立起“全球化2.0”版。现在来看,美国想“甩手不干了”。因为美国发现自己虽然受益于全球化得到“绝对利益”,但中国赚取了更多的“相对利益”,他们认为吃亏了。
特朗普在16 日接受德英媒体联合采访时“彻底否定欧洲”,抛出“北约过时论”,强烈批评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并鼓励英国脱欧,甚至说德国人是“打着欧洲人的旗号,把欧洲一体化当作工具,谋求民族之私”,这是对德国人的一种亵渎。他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一个中国”政策)作为谈判的筹码,同时将自己置于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对立面,这是“非常不明智,且令人费解”的战略选择。
但这给中国和欧洲创造了携手扛起“全球化3.0”大旗的机会。从习近平在达沃斯收获的掌声,及挑剔的欧洲媒体普遍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看出“中国和欧洲的距离正在拉近”。他补充,中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七分之一,无能力也无义务独自承担扛起全球化大旗的角色,所以寻求欧洲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可以预见的是,美国作为“西方价值领袖”的角色将会终结,欧洲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时代也将过去。辜学武说,在世界政治的博弈中,往往是在重大事件中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而取得领导地位,树立领袖风格。在历史关键时刻,“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之“中国方案”可谓是顺势而为。
针对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和“逆反全球化”的杂音,辜学武强调,经济全球化最为有效地整合了资金、人员、技术和市场等素,最佳地配置了资源,为每一个融入其中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全球化“没有输家”,只有“赢得多和少”。“多和少”的问题,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沟通谈判来进行调节。同时,全球化不应为某些国家内政的失误来承担责任,增长的财富“分配不均”,各国应该从健全本国分配机制来寻求解决之道。一些国家将内政失误的矛头指向全球化,设置壁垒、打贸易战、封闭或退出,是没有出路的。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有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500 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效惠及世界。
辜学武表示,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至少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中的一个:充足资金、先进技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者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各国情况不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也不同。一国由于自身局限,不能激活自身的生产要素,就无法融入全球金融链、生产链、供应链和分布链。“一带一路”为沿线融入全球化程度不高的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欧亚大陆的中心是地缘政治的战略要地,但也是经济不发达的边缘。中国会继续利用好“一带一路”,激活沿线各国的资源,助力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辜学武说,出于发展战略考虑,欧洲对“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欧盟对东欧、南欧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浓厚兴趣,如能使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形成欧洲经济发展的新战略腹地,对欧洲来讲无疑是个利好。而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亦“一箭三雕”:一,让中国企业走出去;二,去产能、去库存、增加就业,具有很大的释放效应;三,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同时,也稀释了滋生恐怖主义、激进主义土壤。
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7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