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智库发展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

2017年2月15日

专家简介

文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我国智库的井喷现象近几年十分突出。十八大以后,我国的智库建设高歌猛进。更有意思的是,智库评价机构比智库机构还火爆。国外自不必说,光国内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上海社科院,现在还有光明日报和南京大学等,这都是中国国内很有权威性的。智库本身发展很快,智库评价机构发展更快,定位智库很重要。

  第一,我们就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一个从业人员,要放低身段,只有放低身段,才知道说的话得分量到底有多少。智库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国家财力政策上支持,社会热捧,民众关注,又要和国际接轨,所以我们的行业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在思想市场上,我们要了解供给方和需求方目前是什么状况。我们都认为智库是思想市场,那么需求方是做公共政策的决策者,这种需求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是绝对不一样的。中国市场的决策者都是从基层做起,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中国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远比我们所谓的供给者掌握的信息要全,要准确,真实和及时。所以,可能智库提供的参考意见,他们已经有所了解。所以中国智库的供给方能不能提供需求方所需要的产品,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供给方的供给能力,我们的知识生产机构叫做智库,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基本上满足不了。我们的知识分子和专家群体知识面都非常窄,对中国社会实际发生的很多问题没有感知,上不接天线,下不接地气,这是普遍的知识分子的状况。

  所以,从思想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客观现实来分析,就知道我们的智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打造我们的产品了。否则我们打造的很多产品也是自说自话,自己认为有影响,但实际上没有影响。中国的智库搞国际问题比搞国内问题容易出彩。但国内问题不能随便说。但实际上我们最需要研究国内问题的智库,尤其是战略方面的,而不是公众内容的,恰恰这块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这是目前智库特别尴尬的境地。

  第三,我们的传统的学者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要把他转型成为专业的智库的研究人员,这个过程是非常长的,不是待在这里就是智库的专业人员了,这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我们写学术论文和我们做智库研究、写智库报告的套路以及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逻辑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目前我们智库人员来源渠道单一的很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大问题,人才从哪里来。长期的看我们智库自我培养或许是一条出路。

  另外现在我们思想市场的竞争态势怎么建立起来也值得关注。现在体制内的可以申请国家的经费,可以申请国家高端智库,这是有专项经费资助的。体制内的人力资源很丰沛,蛋糕这么大,既有的人才资源就这么一块,所以,出现了一个人一堆名片,挂的名特别多。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竞争机制有问题,出现了现在智库竞争之间失序的状况,主要是人手不够,这是第一位的问题。体制机制也有问题,现在不同类型的智库各有优势。比如社会性智库确实体制机制灵活,效率高,体制内的相对缓慢。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能够使得我们智库产品能够很快、高效地生产出来。现在智库生产思想产品的模式,怎样能够适应现代智库的发展也是需要探讨的。

  (本文根据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举办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国发布会中的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