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中国需要一场有温度的、能感知的财税改革
2017年3月27日
财税改革需要弥合官方、民间和实体经济间的观点差距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用很多篇幅来描述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降税减费、全面推进降低综合成本和“三去一降一补”等,这也是我近些年反复呼吁的。今年我的一个文章标题是“中国需要一场有温度的、能感知的财税改革”,政府工作报告用的词也是“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中国的财税改不能水过地皮湿,不能光说降税、减费,比如我曾提出要降低税率级数,这次营改增四档变三档。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要弥合官方、民间和实体经济间的观点差距。
第一,从税的角度看,正税基本上符合中国现在发展阶段。因为国家有很多刚性支出,教育、医疗、养老、卫生、扶贫攻坚等等民生方面都需要钱,不能简单地说降的越低越好,这不现实。但是还是有空间的,营改增之后税率级次还是太多了,财政部说是4个级。由于我参与了整体设计和专家的支持推进,我认为不止17%、13%、11%和6%,进出口还有零,还有小规模的3%,太多太多了,多了以后选择性就多,然而也有没用好选择性多的这个益处,甚至还有歧视性的。营改增现在减一个级次,我相信今年的减税会有更大力度。
第二,去年5月份开始减(营改增)这个税的,加上2017年1到4月份的影响,专业上叫做翘尾因素,应该有3500亿。还有一个2000亿的费,这个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国务院各个部门自己设的费,都有道理,比如说绿化的、水利的和环保的,但是这么多有道理的费加在一块,企业难以承受、不堪重负。2000亿的目标看起来虽然整体规模不算大,但是就像李总理说的,相当于断了庙里的香火,其难度自不言说。习总书记说要下大力气把实体经济成本降下来,振兴实体经济。今年2000亿也考验着国务院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因为经济分化,现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一些地区收费冲动更加明显,设置了五花八门的税费。当然,有些对媒体披露出来的,如卫生检测、报刊订阅等等也不能纳入行政性收费,而是它的管理费。但是有的费太多了,中央层面252种行政基金和行政收费。现在我们一定要非常理性、建设性的谈,也不能光是要降,企业家也要内部挖潜。
减税降费与维持刚性支出并举
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减税降费,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刚性支出。民生的支出现在都是两位数增长,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和环保支出等等,这些东西没法降低。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要均衡地看。比如,一个漫游费降了,大家都奔这个焦点,还有一个民生大礼包,当然民生是对的,但是创造财富更重要。我们现在是什么阶段?我们还不是福利社会,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存在大量的地区分化、地区经济不平横。可能一些年轻的媒体从业者缺少对全局的认识,都是找一些看上去点比较简单的,民生忽略最多,甚至用一句话说就是,“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现在国家包括发改委和财政部也正在制定关于实体经济降低成本的方案,应该在两会之后会推出。这个方案不仅仅是税费,还有一个是各种要素成本,比如制度性交易成本、土地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税费成本等等。特别是用电的,你有那么多基金不建设起来怎么办;还有一个用工成本,用工现在没有灵活性;“五险一金”原来有缺口,没有通过提高国企收益等来补助。
总之,今年的工作报告是一个有温度的报告,是一个有质感的报告,是一个民生导向的报告。但是也不要片面的解读为仅仅靠民生。我们的发展阶段要清晰,我们正在爬坡过坎的阶段、转型升级的阶段、结构优化的阶段、扶贫攻坚阶段,中国还没到欧洲的那些福利国家的阶段。所以我们不要一门心思盯在这儿,还要盯在创造财富上,放在上下同力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上。我们一定要到未来三年的冲刺阶段,希望媒体的呼声更加理性、建设性、专业性。
财税改革为什么从个税入手?
个税近几年要突破,特别是中等收入者的负担要降低,要考虑跟家庭相关的民生的扣除,但是这也有难度。有一些综合条件要完善,包括信息系统,现在个人的信息系统没有税务识别号,但是要不失时机地推出法律的修改,不因噎废食,不止步不前,不错失时机。政府的税法、税收征管法等等推出的难度很大,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个导向是为了减少中等收入者的负担,包括二孩支出、生活标准支出、基本生活住宅的贷款利息和再教育的支出等等,这个需要时间考虑。同时,今年还是要完善建立个人收入信息化的系统。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比如,现在还完全不具备房地产税推出的条件。财税改革不是大家拍脑袋这么简单,不能指望房地产税来打压房价,这很不专业。房地产税在目前的条件下非常复杂,产权信息也很多,包括如何评估价值,如何征管,如何监控等等。房地产税是非常小的一个工具,需要地方税的体制建立和别的手段。所以,后来人大法工委也说了,今年没有推出(房地产税)。有些改革跟现在的政策配套环境还有距离。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CCG‘两会’代表、委员沙龙”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