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正立于潮

2017年8月21日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的徐徐拉开,以智能化为灵魂、以互联为核心特征的“工业4.0”,势必在全球掀起一场制造业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巨变。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只是旁观者,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正立于潮头。

专家简介

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自2010年来,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现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为了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2015年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指导政策,推进中国制造业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在当前背景下,中国传统制造业新一轮大洗牌在所难免,摆在制造企业面前的生路要么是转型升级,要么是提升原有产品和人员的竞争力。


  从规模化制造到定制化生产


  传统制造业模式以大规模批量生产、提供标准化和固定化的设备及服务为特点。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崭新时代,全球经济由市场型导向朝消费型导向转变,客户需求越来越趋于差异化,定制化智能生产出现在中国制造各行各业的转型浪潮中。


  智能化、服务化是出路也是方向


  在工业4.0时代,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将被更多地应用于制造企业发展中。定制化智能制造需要企业搭建起交互用户的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按需定制,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体验。


  在当前形势下,全球掀起新一轮工业转型竞赛,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吹响重振制造业号角,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谋划布局。于中国制造而言,从全球制造强国中突围崛起,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领域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任重而道远,如何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进将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中亟需探索的重点。



文章选自中国起重机械网,2017年8月15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