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砥砺奋进 人才为先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7年10月1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做好人才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同时他也强调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京作为首都,围绕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哪些做法吸引海外人才,而这五年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敬请收看十九大特别节目《砥砺奋进 人才为先》第一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期嘉宾


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翟立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 

(一)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慧眼,引才的举措。

1、如何理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王辉耀


我觉得习总书记提出来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个提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我们都知道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且最近这些年来,国际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说特朗普最近就提出来要优化美国的移民,要重点针对人才来进行吸引。所以习总书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际上就是说到一个核心的问题上。就是中国要想创新、要想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核心要素。

翟立新


总书记在2014年和2017年两次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从建设好北京、发展好北京这个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文化大师,外交家等等。所以建设好北京、建设好首都就要深入落实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从现在的13亿人中选人才,转变到从70亿人里边选人才,加快吸引全球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北京来。

2、近几年回国潮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如何评价目前这种高层次人才回国的趋势?

王辉耀


我们不光是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我们也是最大的海归回归国,所以现在产生了一个良性的国际人才大循环。比如现在回归率已经超过了50%,甚至更多。我们智库前一段和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个报告,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海归首选的城市。


3、中关村是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源泉,也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目前中关村的发展都需要哪几类人才?哪些人才能够向中关村聚集去寻找自己更好发展空间?

翟立新


各方面人才我们都是需要的,但我们觉得有四类人是特别需要的。第一,就是能够突破原创和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第二,就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第三,就是能够发现技术价值,能够统筹各方面资源的投资人。第四,就是我们还需要各类法律、知识产权、财会和科技服务等专业化的人才。


为了吸引海外人才,中关村还有三个方面主要的特色:

一个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体系。从顶尖人才来看,有顶尖人才和团队引进的计划。从高端领军人才方面,有市里面的“海聚计划”,还有中关村自己的“高聚工程”。特别是面对35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有一个“雏鹰计划”,专门支持初创企业和创业者的发展。


第二个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这个生态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包括像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风投机构、各类优秀人才和各类创业服务机构。比方说拿创业投资来说,中关村活跃着两万多名创业投资人。有670多家创投机构。去年发生的创投的案例和创投的金额,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还有一个特点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围绕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包括把科技项目的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都交给了承担单位。对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可以给予股权奖励和分红激励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国了。

(二)人才引来,不仅要留得住,还得为人才搭建平台,做好人才的服务工作。

王中林


我当初能出国也是国家留学生计划的资助,想着回国做事情,不是这几年想的是从1992年到现在,可以说维持了25年了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我觉得作为一个老的留学生为国家做贡献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是义不容辞,是应该做的。


袁方


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回来以后,无论他是创业还是回来工作,我们代表北京市,为他提供后勤保障,比如他回来以后他的生活、子女上学问题,出入境办签证问题,我们采取“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全程代理的服务方式”来让他安心的回来创业,安心回来工作。


1、中关村在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以后,如果想要留住人才,为这个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在服务方面都会做哪些工作?

翟立新


在国家公安部的支持下,给北京有20条出入境的新政,其中十条是在中关村独有的。包括办绿卡,也就是永久居留权的直通车。过去一般需要180天,半年多的时间,现在可以缩短到50个工作日。包括我们的积分制度,通过评估之后,如果达到我们相应的标准,也可以纳入直通车来进行绿卡的办理。


第二方面,比方说专门为顶尖人才建立新兴研发机构,像王中林在2011年,我们就依托他建立了纳米能源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类似于这样的还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以及全球药物研究院等等。为这些外籍的高端人才来国内,到北京来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还有他们的商业医疗保险,以及子女上学这方面。咱们市里边也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措施,为这些外籍人才提供一个全方位有利的保障。

2、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方面,整体情况有哪些变化?

王辉耀



比如说中关村有一条就是,海外的博士回来可以在中关村拿绿卡,这个是中关村最早实现的。还有一条政策就是,中关村不仅是让在华留学生能够有机会拿到创业和实习的签证,包括对外国毕业的学生,中关村也是开了先河。当然中关村是从硕士开始,现在上海本科也可以了。所以我觉得跟各个自贸区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趋势。所以我觉得现在由中关村和上海自贸区引发的这种新一轮的人才政策互相的促进、优化,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3、怎么让这些海外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呢?在哪些方面进行有必要的探索和实践可能会更好?

翟立新


一个是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引才的视野。我们现在中关村在海外建了十个联络处,我们今后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布局。向更多的国家来派出我们的联络机构,来掌握人才的信息,结合我们中国发展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

包括我们要多组织一些外籍人才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北京,我们是全国文化中心,我们有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明。让他们融入其中,同时加强一些人文,包括学术,甚至包括国情的一些研修、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

王辉耀


比如说现在随着来华留学的越来越多,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来华同学会,把这些人才,把他们的服务、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社交包括都带动起来。另外还有一块,绿卡的这些便利能够加强。那么我们这样的话,才能为我们未来,包括一带一路伟大的畅想,包括我们中国更好实施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都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开放包容这是我们对待人才的态度,其实这也是我们北京精神的内涵。不惧众流方为江海,我们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思想的提出,展示出了大国领袖着眼全球,心怀天下的胸襟与视野。而我们也更需要用全球视野来推动人才工作,以开放的心态吸引世界人才。实现刚才我们提到的,从过去13亿人当中选人才,向全球70亿人当中选人才的重要转变,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章选自人才栏目,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