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专家:中美经贸将不限于“买买买”,或延伸到更多要素领域
2017年11月6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发布《CCG赴美调研报告:寻求稳定、均衡和共赢的中美关系报告》。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前夕,全球化智库(CCG)于11月2日举行《CCG赴美调研报告:寻求稳定、均衡和共赢的中美关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中美关系研讨会。来自国际问题研究和对外经贸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美经贸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最终需寻求美方放松对华出口限制
针对中美经贸未来的合作和发展,《报告》建议中国“加大对美国石油、天然气、农产品、商务客机等的进口,积极促进美国放松对华技术出口管控以缩减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
《报告》指出,在能源方面,如果美国能够在能源出口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或与中方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展开合作,为中方资本投资包括美国西海岸天然气设施在内的能源基础设施提供便利条件,将十分有助于平衡“贸易赤字”,并同时带动美国传统产业的复兴和发展。
农业方面,据中国农业部统计,中美农产品贸易2006-2016年年均增长达15%,2016年中国进口了21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单一出口市场。尤其是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开展以来,中国恢复了对美国牛肉、大米的进口。美国智库预测称,牛肉、大米、玉米、大豆将成为美国对华出口的“拳头产品”。
技术方面,在未来20年,波音交付的客机中25%将会是给中国的。另外以集成电路为例,去年中国进口总额高达2270亿美元,但美国所占份额仅为4%,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一直是阻碍中美贸易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报告》建议,中方在扩大对美国部分产品进口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美方放松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如何避免中美贸易逆差被夸大之嫌?优化贸易衡量标准
据《报告》介绍,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500%。然而,2016年中方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为2540亿美元,和美方统计的贸易逆差额相差了近1000亿美元。而中美两国商务部就统计差异进行的联合研究也表明,美方统计的2008年至2014年逆差数据平均高估了19%。
《报告》分析称,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跨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中国处在中间,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布局使得产品的相当部分元器件是从他国进口到中国,最终到达美国的出口价值却被记录成了中国的出口,但实际利润大部分由美国企业拥有。这种所谓的“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都是在统计实物贸易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这种统计方法严重扭曲了国家之间贸易平衡的真实情况。
对此,《报告》建议,中方要创新统计方法和标准,积极开展中美贸易的真实情况的宣传工作,从而取得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美经贸关系将从贸易领域延伸到更多要素领域
除贸易领域外,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表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重点将从商品市场领域转向要素市场领域扩张。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这里的商品市场主要指货物和服务,我们长期以来主要纠结的是贸易差额问题、汇率和统计引起贸易差等因素。但以后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都很可能扩展到要素市场,主要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崔凡指出,比如美国的税改和美联储缩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争夺态势;今年8月美国重拾“301调查”主要针对的也是《中国制造2025》技术领域。
同时,崔凡认为,人才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CCG《报告》所建议,中美可尝试在太空、人才、互联网等领域加强合作,为全球治理制造正面实例。尤其针对人才领域,CCG提出,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人才流动不断增强,中美共同推动成立国际人才组织十分迫切。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中新经纬 黄昂瑾 摄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则表示,相比过去主要通过“买买买”维系经贸关系,目前中美两国在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已经建立了联系。而未来中美关系将从贸易领域进入到投资领域、教育领域、旅游领域、人才领域、文化领域、能源领域等。
《报告》也指出,要突出两国服务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继续加大中美两国在旅游、留学、移民等领域的合作。
文章选自中新经纬,2017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