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王辉耀:建立人才库招纳国际人才 推动未来发展
2018年6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之时,央视网专访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王辉耀就“中国在上合组织区域内加强合作,主动对外开放、招纳全球人才,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大学生毕业生在‘一带一路’建设、双创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大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才更具竞争力”的问题,做了相关的回答。
建立人才库招纳国际人才 推动未来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合组织在安全,经贸、能源、人文等方面的创新合作不断增强。目前,不论是“走出去”的企业家,还是展开“一带一路”共建的国际合作伙伴,提到最多、最迫切的诉求和问题解决方案几乎都是“人才”。近日,央视网专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解读“国际人才”那些事儿。
主动对外开放、招纳全球人才
王辉耀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可能我们在软件建设上,在人力资本建设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这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虽然我们目前是个人口大国,但我们在未来要成为一个人口强国。所以在未来的全球化过程中,包括“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包括与周边国家合作,包括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人才在里边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需要用好国际人才,招揽国际人才,而且也要让中国的国际人才走向国际。这是一个双向的,走进来和走出去,都要结合起来。王辉耀认为,国际人才群体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上合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双赢
王辉耀认为,人才培养特别重要,人才要先行。对上合组织来讲,都是一些中亚、南亚的大国。这些国家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缺乏,他建议派遣我们的留学生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去留学。中国留学生到这些国家去,可能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更多。
另外一方面要利用当地人才。吸引他们到中国来留学,学成回国后,帮助对接和中国的发展。
我们可以去这些国家办国际学校,培养当地的人才,包括技能人才、旅游人才等。各方面的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都是这些国家比较短缺的。要建立人力资源的人才库,推动未来发展。
推广“一带一路” 我国需要更多国际性复合型人才
国际性复合型人才什么样
王辉耀认为,国际性复合型人才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第一,有一定的国际化经验。哪怕没有出过国,但有跟国际打交道的经验,或者在国际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或者在大型学术会跟国际上的人士交流的经验。总之一定要有国际交往的经验。
第二,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他们身在祖国,胸怀世界,有天下观,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光是从一个国家出发。
第三,有一定的国际化沟通能力。比如懂一种国际语言,懂某个国家的文化,甚至懂多国语言,对某个国家特别有研究,或者对某个国家的行业特别有见解。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能够跨文化沟通,能够和各个“主义”的人相处非常好。不是说只能和中国人相处,不能和外国人相处。这种人其实是非常需要的。
因为中国要推广“一带一路”,要实施新一轮的全球化,需要大量的、千千万万的人才。要广纳天下英才,就是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把世界人才都吸引到中国来。给他们建起人才交流的渠道、纽带、管道、网络。如果中国拥有这种国际人才的网络,在未来的全球化推动过程中,就会顺利很多。
国际人才要掌握哪些技能才更有竞争力
王辉耀认为,现在更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需要到国际上去,大学时就应该加强和国际交流。比如到国际上去轮换,包括去夏令营、包括去做交换生、包括这种国际的互动等等。
目前很多名校都有这种交换生,在王辉耀看来,这种交换生比例还可以扩大。现在可能局限于教育部的一些重点学校。未来可以扩大到国内所有大学,其实各所大学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交换项目。大学非常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教育往往是重要的结合点。
另外,需要吸引更多留学生来。提升我们学校的国际化比例,同时培养这些留学生,希望他们回国后能成为中国与当地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掌握国际语言。不光是英语,其他各种小语种,都特别需要。另外需要更多的熟悉当地国家,比如上合组织国就有很多国家,是我们现在大学生不熟悉的。这个可能是我们突破的重点。
王辉耀建议,青年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风俗人情、宗教、法律、包括地缘政治等,都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熟悉的。我们大学生应该跟这些国家的青年结成伙伴,成为朋友。包括去这些国家旅游,也欢迎这些国家的青年到中国来旅游,短期去这些国家交流复访,包括他们到中国来参加夏令营等,都是非常好的形式。
从人才流动到人才回流
王辉耀认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发展过程当中,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也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归国。现在形成了一个正循环,每年我们的国际人才大进大出,形成良性的循环。每年都有人不断的走向国际,获得国际经验,取得国际学位,从事国际事业。回来以后带动中国和国际的合作。
包括我们现在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都很发达,就是因为我们大量的人才参与了国际人才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未来可能不光是中国学生,可能国际学生都参与到中国这种国际的大循环里边,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支撑。
中国影响力会随着中国的学生走向世界,也随着外国学生到中国又回到他们的国家,不断的扩大,不断的架起更大更广的人脉。
中国应加大在海外办学力度 青年人才要有国际眼光
海归在“一带一路”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辉耀说,现在确实海归回来数量比较多,可能暂时会有人找工作有点困难,但是长远来看,他们后劲非常足。他们在国外呆了这么多年,拿了国外的学位,掌握了国际的语言,结交了国际的人脉,他们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发挥更大的作用,机会更大。
中国人要有世界眼光,能要跳出中国看中国。要能看到“一带一路“的机会,他建议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去注重开发一个新的国家、或者新的城市、或者新的行业。在这个地方扎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结合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
王辉耀建议青年人才要有国际眼光,要有去探险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一带一路”人才特别呼唤的。要注重自己的定位,然后提升,才能够更好的去为我们国家做贡献。有很多的机会,关键怎么去找,怎么去挖掘。
中国应加大在海外办学力度
王辉耀建议,我们应该加大到相应国家办学的力度。比如我们现在有孔子学院。但孔子学院主要还是针对当地人群学简单的中文。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成套的教育体系。现在在国际上,国外在中国有六百多个国际学校,有美国学校、法国学校、英国学校、德国学校、日本学校等。但是我们中国在外面的中国学校还是比较少。王辉耀建议可以更多的去开发这些学校,比如我们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中华学校。培养一批既能懂中文,又能懂当地语言的人才,
王辉耀以上合组织对话伙伴阿塞拜疆为例。这个国家首都在巴库,两百万人口中,据统计只有十几个来自中国的,非常少。所以他认为,当地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能源,非常能富。所以其实遍地是机会,就是看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发展。我们培养人才去办学,包括其他方面都有机会。
海外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的定位
海外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的定位
王辉耀认为华人华侨是特别需要的资源。现在中国有六千多万华人华侨,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或者说拥有的资源。中华民族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是中国巨大的人才保障,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人才库。他认为应该更多的充分利用好这些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70%的外资都是通过这些华人华侨引进的。他觉得未来我们走出去、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我们“一带一路”投资等,或许也应该主要依靠华人华侨。
这里边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华人华侨里边有很多对中国非常向往,而且对祖籍国非常热爱的人。王辉耀建议给海外华人华侨办长期“华裔卡”。现在已有了五年的,都是往返的,但他希望能再有十年、二十年的卡。让这些海外华人华侨随时回来都不需要办签证,便于进出,可以买飞机票、刷火车票、银行开户,让他们和祖籍国能够更密切的联系起来。他还建议相关政策考虑方便这些华人华侨的子女在当地或回国就学,参加祖籍国夏令营,让他们更好的参与中国和国际上的合作,把他们中间的人才,特别是后面的二代三代里大量的经验用起来。也包括怎么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比如尊老爱幼、注重教育等,将这些很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国家移民管理局广纳英才 向世界发出欢迎人才的信号
国家移民管理局广纳天下英才
国家移民管理局自今年4月2日挂牌成立以来,两个月内共批准1881名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相当于2017年全年审批总量。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是我国面向全球引才引智的重要制度安排。
据了解,这些取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人员,既有诺贝尔奖得主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应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国家实验室主任,还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员,重点产业领域优秀企业家,专业领域的高端管理人员等外籍人才,以及他们的配偶子女。他们在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辉耀也谈了对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看法,认为这是中国广纳天下英才,向全世界发出欢迎人才来华发展的信号。有了这个专门机构,与国际上很多对等单位都有了对等交流,未来能提供更多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天下英才参与到我国各项建设和事业发展中来。
文章选自央视网,2018年6月14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