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出席第十四届世界管理大会并发言
2018年6月21日
2018年6月8-10日,2018IFSAM第十四届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举办,全球化智库(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出席大会并发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IFSAM中国委员会主席苏东水、IFSAM主席Michael Morley以及IFSAM当选主席张阳等出席并为大会致辞。
第十四届世界管理大会由世界管理协会联盟(IFSAM)、IFSAM中国委员会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和上海博涵公共关系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本届会议以“国别区域管理与跨文化管理”为主题进行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呼吁学者与管理者在变化环境中进行反思,在多元世界中寻求和谐并用科学的力量进行合作。众多中外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深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跨文化管理,探索管理领域的新改革与新发展,启发新的管理概念和理论,分享管理前沿研究与管理实践经验。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共计近200名。
《国际工商管理百科全书》主编、英国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名誉院士Malcolm Warner;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管理学院Jindal全球战略讲席教授Mike Peng;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卫派克主席、终身教授、国际生产工程学院院士卢志扬;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商学院、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主编Cherrie Jiuhua Zhu;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管理研究所所长、东方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范徵;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苏勇;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南开管理评论》主编白长虹;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李凯城;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童继生;中车集团副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曹钢材等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在平行论坛(三)–全球环境与华商管理上,康荣平结合CCG在华商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发表了题为“海外华人跨国公司(1998-2008)”的演讲。康荣平从海外华人跨国公司发展的萌发期、缓慢生长期、高速发展期、新阶段四个阶段,阐述了海外华人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以黄仲涵总公司(Oei Tiong Ham Concern) 、永安集团 (Wing On )、华昌公司(Wah Chang Co.)、永安堂/虎豹兄弟公司(Haw Par Brothers)的具体案例,总结出萌发期华人跨国公司雏型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一是企业以家族所有和经营为主;二是吸收了欧美企业近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三是按企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可归纳出四个基本类型,即以黄仲涵总公司为代表的规模经济型,以华昌公司为代表的技术主导型,以永安集团为代表的销售网络型,以虎豹公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末,是华人跨国公司缓慢生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30年代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要是上海一带的纺织工业等轻工业,在40年代末迁移到香港后继续发展,部分企业在60年代开始向海外扩展,如南洋纺织、永泰集团、友宁纺织等;70年代起,东南亚各国中战后新兴起的华人企业集团开始向海外发展,如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丰隆(马)集团,泰国的CP(正大)集团,菲律宾的亚世集团,印尼的三林集团等。80年代初开始,华人跨国公司进入一个蓬勃兴起的时期,无论东南亚以及北美,都有许多华人跨国公司在兴起。从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起,华人跨国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分布首次遍及五大洲,在此之前,海外华人跨国公司只能算是一种区域现象。
康荣平表示,中国经济成为华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成为世界各国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华人跨国公司更是如此。华人跨国公司大多数属于中小型跨国公司。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海外投资沃土,是中小型跨国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2000年以来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华人跨国公司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致力于对世界范围内广大华商的研究,2017年发布了华商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对世界华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总结,在当前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下,指出了华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