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着眼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启动对话可能性增大

2018年7月26日

  当前的中美关系正遭受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困扰。中美贸易逆差是由深层次结构性因素造成,并存在严重高估,用提高贸易壁垒的保护主义方式降低逆差解决不了问题。中美利益深度交织,传统的统计数据方法对美中经贸逆差有严重的误判。中美“竞合”成为常态,着眼合作增量符合两国利益。贸易战不是零和游戏,结果是“双输”乃至“多输”,对两个国家和全人类都是伤害。美国包括参众两院也有很多反对贸易战的声音,美国国内反对贸易战的态势有上升趋势,国际上对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持反对态度,中美启动对话可能性增大——全球化智库(CCG)7月24日在京发布的中美关系系列报告《理解与破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度分析和智库建议》(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了如上观点。报告全面解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的影响,探讨了中美通过合作弥合分歧的潜在空间。



  报告认为,特朗普所要求的中美贸易“平衡”,既不符合中美经贸关系的实质和利益,更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美方计算出来的巨额逆差,并非由中国的“不公平”贸易造成的,从经济原理和中美经贸往来的事实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全球经济迅速发展造成的结构性问题,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是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美国持续下降的居民储蓄和飙升的国债拉大了贸易差额,现行国际分工体系决定了中美贸易格局,美国出口管制进一步拉大了美中两国的贸易逆差。其次是传统的统计数据方法对美中经贸逆差有严重的误判。再次是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是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对中美双方、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都将造成伤害。报告认为,中美经贸摩擦中双方关注的问题并非是此消彼长的竞争,也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游戏,在原则上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一致的。为消除误解、弥合分歧,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中美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做大增量基础上改善贸易不平衡。对于中国来说,可抓住贸易战契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打造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


  第二,中美贸易的统计方法未来要有创新,反映真正的贸易价值。未来,中美之间的贸易要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来计算,未来中国出口产品中,支付给第三国的专利、品牌等费用也要计算进去。


  第三,中美两国未来仍要加强服务贸易合作,包括旅游、留学、人才环流、投资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中美之间的服务贸易,美国占据巨大顺差,2016年美国对华在教育、旅游、知识产权、交通、商业、金融等服务贸易上的顺差达557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23.1%,且随着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扩大,在服务领域占优势的美国对华顺差会越来越大。


  第四,加强中美经贸“压舱石”效应,发挥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力,缓和处于僵局的中美经贸关系,进而重新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第五,加强中美两国地方政府在多领域的合作,成立省/州政府合作建设基金。美国各州、市对自身经济事务拥有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两国良性互动的强有力支持者和双边关系的稳固器。


  第六,在WTO框架下进行申诉与协商合作。


  第七,在扩大对美部分产品进口的同时,积极寻求美方放松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第八,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议(BIT)或新的中美贸易协议谈判。


  第九,维护多边机制、推动自贸体制,推动亚太多边合作机制,加快区域多边自贸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早日完成。


  第十,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促进双方沟通,提高对外交流水平,鼓励中美两国智库、贸易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二轨外交”作用,形成有效而灵活的沟通途径和对话机制,负责传递两方的声音,积极协助双方消除误解、弥合分歧,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文章选自《金融时报》,2018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