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六)

2018年8月30日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印度还通过了《国籍法修正案》,正式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对等承认的对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意大利等16个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海外印度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地



  流向美国的印度人大部分是科学家、工程师。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中显示:美裔印度人是所有种族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达到了91195美元,远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过华裔的84300美元。因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比较教育学家罗伯特·阿诺夫认为,“(印度是)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同期,印度国内发展也极缺人才。印度全国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印度IT产业需要380万名软硬件工程师,按照当时的人才流失速度,未来十年内IT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0万。


  前印度总统阿卜杜拉·卡拉姆曾指出,“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便开始吸引人才回流,主要措施有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在主要发达国家建立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关注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掌握海外人才分布,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针对性地吸引人才回流。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政策,设置政府基金投资建设科学城,实施“软件兴国”战略,启动了“百万软件人才工程”,让回流的印度高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1987年又发起“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1年班加罗尔建成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之浦那、海得拉巴德等8个软件技术园区先后建成。


  1999年,印度开始实施“印度裔卡”(PIO)计划,持有印度护照的任何人;本人或者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印度出生或按照1935年印度政府的法案所规定的常驻在印度的都可以申请“印度裔卡”,持卡者15年内拜访印度不需要签证。在2005年1月的海外印度人节上,时任总理辛格宣布除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外,印度政府将授予世界各地的印度人“海外印度人公民身份”,同年8月,印度议会就1955年的公民法令做了相应的修改,并于同年12月正式实施“印度海外公民证(OCI)”计划。持证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入印度,且无居住期限,无需向外国人入境居留机关登记,还可在经济上和教育上享受印度居民和侨民的一些权利,可从事多种职业,可在境内认领儿童,免费进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博物馆、国家文物单位以及机场等。截止到2010年,根据印度大使馆的统计,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共1100万张,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2003年,印度开始举办“海外印度人日”,此后每年一届,吸引更多流失人才为印度建设出钱出力。同年,印度还通过了《国籍法修正案》,正式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对等承认的对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意大利等16个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海外印度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地。


  一系列措施效果很明显。2005年,美国电子协会调查发现:“印度出生的高技术人才曾经大批流向美国。如今,这些人正在返回印度,使美国的‘人才吸引’变成了印度的‘人才吸引’。”2007年,从美国回到印度的信息产业人才累计超过6万人。印度海外归国人员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则高兴地预言:“印度‘低调的科技回流’所带来的资产将会使印度于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知识生产中心。”


  印度总理莫迪虽然放言,“我相信21世纪一定是印度的世纪!”然而,印度国内年轻人众多并非绝对的优势,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你们的手指在电脑和键盘上创造奇迹,给了印度以全新的身份”。现实情况是,印度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正呈下滑态势。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2016到2017年排名显示,印度大学没有进入前200名的,这会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而发达国家又在使尽解数挽留理工科的毕业留学生。所以,在这场人才流失与吸引人才回流的拔河比赛中,印度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