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七)
2018年8月31日《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俄罗斯科学家的待遇太低,遏不住的人才流失,而且由于经济困难,政府只能“画饼充饥”,科研投入比例还出现下降趋势
美国方面尤其担心,对现状不满的俄罗斯科学家有可能帮助伊朗、伊拉克那样的国家发展核武器。在莫斯科举行抗议示威的科学家也希望俄罗斯政府同美国一样,认真对待这个潜在的威胁。
——美国政府
2013年1月5日,因主演电影《大鼻子情圣》走红全球的法国知名影星热拉尔·德帕尔迪厄抵达索契,普京总统向他颁发了俄罗斯护照。入了俄籍的德帕尔迪厄心情大好,当场与普京相拥庆贺。
与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尤其是科学家,甚至让美国人为之担心。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人口中科学家所占比例全世界最高,合计超过100万。2002年,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数据:“在过去10年内,有50至80万名俄罗斯科学家出国从事长期项目研究,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回来。”科学家们去了美国和欧洲,甚至去了莫桑比克、墨西哥、印度、缅甸、秘鲁,研究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之停止了工作。是什么把他们赶走了呢?
维塔利·金茨堡是公认的超导体理论之父,他获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媒体问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他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同我每月2700卢布(100多元美金)的工资相比,确实是一笔大数目。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100多元美金)也只是一个小数字。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很多。”他的同事,阿布里科索夫同获当年的诺贝尔奖,其人已在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工作。
从中可窥见端倪:俄罗斯科学家的待遇太低,遏不住的人才流失,而且由于经济困难,政府只能“画饼充饥”,科研投入比例还出现下降趋势。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迈伦·热内尔承认:“科学家是一个移动的专业阶层。哪里有支持,他们就会去哪里。”确实,人才大部分流向那些能够提供高收入、或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仅仅在1999年,俄罗斯政府就通过了30多个防止“智力流失”的法律文件,其中有联邦法、总统令、政府令和各部门的各类文件。
2002年,在一次讨论增加科研经费问题的会议上,普京总统表示在过去5年内,约有80万名年轻的科研人员离开了国家科研机构,到国外和私人企业供职,政府一定会采取积极的措施。但是,2003年,科学家们的回答是又一次示威。
2004年2月,俄罗斯召开“全国人才会议”,普京亲自主持总统科学和高技术委员会会议,他再次“老生常谈”,从1990年到2002年,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数量减少了55.2%,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2005年6月30日,俄罗斯新大学校长弗拉基米尔·焦尔诺夫,在莫斯科新闻发布会上声称: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对国家造成的损失至少已超过1万亿美元。他警告政府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措施,避免人才进一步流失。
发展知识经济人才[U1],吸引、留住以及使用高新技术人才是关键。普京总统意识到遏制人才流失的重要性,承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学家待遇。俄罗斯政府预算收入的60%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2005至2006年,政府为青年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提供了15.5亿卢布的奖励基金,并决定将联邦科技预算3%的资金用于支持年轻学者的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住宅建设规模,并提供重奖。俄罗斯国家科技奖、联邦政府科技奖和联邦政府青年学者科技奖奖金也从2004年起分别提高到500万卢布、100万卢布和50万卢布。政府计划在2008至2010年间,向科研领域投资约250亿美元,阻止人才外流,重塑俄罗斯在重要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普京也承诺一年内将把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从每月2万卢布(约合848美元)提高到3万卢布(约合1272美元)。这对于5年前拿着2700卢布月薪的“诺奖”得主维塔利·金茨堡来说,已不斥天文数字。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