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 推动在非华商模式创新 助力中非合作共赢
2018年9月11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9月9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近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相继在北京召开。作为中非交流合作,尤其是民间交往的一支重要力量,华侨华人特别是在非华商对促进中非合作发挥的作用,在当下更是备受瞩目。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悠久,目前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正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商”,华侨华人经商办企业的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华商群体,为祖国和侨居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在引资引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华商又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快速落地与融入发挥了“带出去”的作用。
在非华商占全球华商的比例不大,但增长迅速且潜力巨大。据调查测算,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近200万,1996年仅为13.6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大批中国大陆企业进入非洲,并逐渐成为在非华商的主流。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是3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40倍。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几乎遍布非洲每一个国家。
在非华商大多从贸易起步,依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从事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批发零售,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餐饮业。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也开始在非洲从事资源开发和进出口业务,华商的经营领域逐渐拓展到加工制造、房地产、通讯、文化传媒、旅游、医疗卫生等行业。华商在非洲的多元化快速发展,对非洲国家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华商在非洲也面临着产业低端化、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模式创新。为此,一些在非华商积极探索,创造了几种值得借鉴的新模式。
其一,中国企业走入非洲的制造业模式。如华坚集团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建立国际鞋城,2015年投资建设埃塞俄比亚—中国华坚国际轻工业城。该工业城计划2020年建成,计划总投资20亿美元,占地总面积137.8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以轻工业制造为主,以科技、高效、文明、和谐、环保为主题,建成集出口加工、商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智慧园区,是中国优势产业走向非洲的先行和示范,是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建设完成后,该轻工业城将成为埃塞尔比亚轻工业发展的新焦点,预计每年可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多个就业岗位,并将带动中国轻工业企业走出去,在非洲集群发展。
其二,中国企业走入非洲的服务业模式。如四达时代集团2002年进入非洲,致力于为偏远村落居民打造与世界连接的“信息通路”。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人文合作计划将启动“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简称“万村通”项目),在非洲25个国家优先选择城镇周边没有信号障碍的10112个村落,实现卫星电视节目收看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
其三,中国企业走入非洲的园区模式。如江苏汇鸿国际集团2005年在尼日利亚建立汇鸿国际工业园,致力于引领江苏及国内中小企业加快投资非洲的步伐,积极推进国际化企业和境外生产基地进行产能合作。经过13年发展,该工业园已经形成以家电、电力为龙头,多产业联动的良好格局,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从单一空调产品发展到五大家电主力产品,并从家电发展到电力、农产品等行业,从四大营销中心发展到经销商网络遍及尼日利亚所有的州区。
其四,中国企业走入非洲的大规模建厂模式。如旭荣集团2003年与肯尼亚合资成立从事成衣制造的Protex公司,并在工厂周边建了医院和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随后,旭荣集团将此模式进行复制,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14个工厂,其中8个位于非洲,为当地上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作为全球华商体系新的增长点,在非华商在产业发展上加快模式创新,将自身经营发展放在所在国的经济体系中考虑,结合自身的优势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将有助于推动中非合作共赢。在“一带一路”战略做深做细和中非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在非华商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9日
【相关阅读】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上)
陈新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新时代中非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