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探索更便利大湾区签证(注)、居留与入籍制度

2018年11月23日

    “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广州)现场。南都记者 马强 摄



    南都讯 记者李鑫 11月21日,“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广州)在广州南沙召开,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优势和愿景———建设广州国际人才港和南沙国际人才特区的机遇与挑战”。来自政、产、学、研、商各界人士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之路。全球化智库(CCG)同步发布首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分析了大湾区人才发展的现状与机遇,并提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会上,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为去年获得“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代表们颁发证书。

    以平台引才,以才聚才

    2016年,广州市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5年投入35亿元引育“高精尖”人才团队。2017年共评选出21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名创新领军人才、9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27名杰出产业人才和2996名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在圆桌会议当天,2017年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代表获颁证书。

    人才喜欢什么,如何吸引人才?这也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核心话题。他们认为,地区要集聚人才,除了给予资金支持,还要搭建平台、营造科创资源集聚的氛围。

    “很多人说工资高、待遇好就够了,但我认为平台是引进人才的根本。对于人才来说,要实现他的价值,要有一流的平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表示,在高校间合作平台方面,南方科技大学目前与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深港微电子学院,与香港大学共建了研究中心,而他认为高校与科创企业的合作平台尤为重要。

    城市群优势是吸引人才关键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引才话题也带来了新观点。“世界不是‘平’的,全球约有30个地区支配全球经济。这显示了人才会随着地区优势自然集聚,地区的优势越明显,人才的集聚度越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也提出了一个观点:经济创新是区域性的,但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定的;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表现在城市群一体化与协同创新的程度上,而非单个城市的吸引力。

    基于这种观点,吴江认为人才发展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延伸和支撑,而人才一体化形成有三个层次。“首先要打破各城市间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壁垒,形成区域人才市场一体化格局;第二个层次是以推动各城市间合作引进、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形成区域人才政策一体化体系;第三个层次是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动力,形成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环境优势。”

    吴江也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开发建设,发挥其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广州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着四通八达的位置与交通优势,而且也有相对充足的地理空间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要把这些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南沙可以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先行先试,突破一些壁垒;另一方面要使服务业到位,建设宜居环境,营造包容的文化,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酷指数’,就是引入个性化、更能吸引年轻人才的要素。”

    提出建议推动人才一体化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会上发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全球人才战争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人才发展的基础与优势,比如密集的空港及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粤港澳三地的逾百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存在壁垒等短板。粤港澳三地在出入境、税制、公共服务衔接方面还不够完善,创新产业合作也不够紧密。

    对比国际著名湾区,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度较低、国际化人才比例低、科创投入强度偏低”。因此,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21条建议。包括:加强对大湾区人才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广“大湾区人才卡”、“大湾区英才计划”等政策,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建立粤港澳三地政府组成的大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实施三地人才流动计划;探索更为便利的大湾区签证(注)、居留与入籍制度,如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实施假期工作签证等。报告也提出不少前瞻性的意见与观点,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飞地,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新型的联合大学以推动人才联合培养等。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