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
2018年11月27日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11月25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2018年11月11日,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在法国巴黎召开,包括60余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来自105个国家的数千名代表出席论坛。论坛追求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创新全球治理以推动多边合作、实现世界和平。笔者作为中国智库代表,入选论坛执委会并指导、参与论坛工作。
CCG理事长王辉耀向中国参加巴黎和平论坛全权代表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
CCG理事长王辉耀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但目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因素也在增多,国际合作放缓、民粹主义高涨、有关国家不断强化军事力量、联合国地位弱化、国际正义遭受挑战等等,令人忧虑。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阴霾不散,地区动荡、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潮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经济金融和发展鸿沟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道。尽管有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差异,中国和世界各国寻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是一致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应加强对话沟通,提升全球化的包容性,在合作中协调,做到“和而不同,命运共同”。
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参加了智库专场研讨
中国适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尝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细分为4个具体可操作的层次:信息共同体、机构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其中利益作为国际社会中最现实的要素,最具结成共同体的潜力。如果各国在更多领域形成了共同利益,各国相互依赖,增大共同利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将是推动世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近期举办的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邀请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1000余位嘉宾参会。而在巴黎和平论坛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呼吁维护多边合作,保障可持续性的和平与进步。默克尔指出,当今的大部分挑战和威胁都无法由单一国家解决,唯一出路是携手合作。这些无不表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和愿望,中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就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彼此命运休戚相关,在信息、机构、利益、价值等层次构建起共同体的基础上,人类的命运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信息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建立信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接下来要继续推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建设,填平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机构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一战”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治理机构,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机构共同体。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全球治理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机构共同体,使其更加有效、公平。
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以中国和印度两国为例,在中印军队洞朗对峙期间,一些观察家强调中印两国的差异,认为中印“必有一战”。最终这场危机得以和平解决,表明两国领导人和战略家深刻认识到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中印两国能够同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就体现了两国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以发展为核心利益,为此就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各国在两大主题上都有共同利益,并且越来越相互依赖。随着合作的推进,各国在经济、安全、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共同利益促进合作,而合作又进一步增多共同利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
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沟通合作的参与者需要具有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意识,主张和践行多边主义,支持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鉴于当前一些国家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尤其需要展开广泛的讨论和实践,彰显“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需要强调不同的叙事方式,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对立为不同的群体;需要强调共同的利益和面对共同的问题,而不是奉行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难题,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符合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利益,更将推动世界长治久安。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