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英国导演拍了一部中美故事纪录片:主流媒体没讲过的普通人故事

2018年11月27日

2018年11月24日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宣传语是:“普通人的信念,推动中美关系坚定向前。”


知名人士轮番出镜,但主角是这样一群使中美两国保持亲密联系的普通人:在中国学校教橄榄球并在中国找到真爱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将中国珠算带到美国的民间大师,在爱荷华州马斯卡廷自掏腰包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

灯光熄灭,白发苍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现在大银幕上。他回忆起1971年秘密访华时,他对周恩来说,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度。周恩来当时回答:“中国有什么神秘的呢?我们有9亿人,但我们并不神秘啊。如果我们能彼此增进了解,神秘感就会消失。”

“某种程度上,那次对话总结了中美接下来几十年都在面对的挑战。我相信,世界的和平与进步,都取决于中美两国是否能找到一个调和双方差异的对话途径。因为如果我们两方发生冲突,对世界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需要努力,让我们本性中‘善良的天使’成为这复杂世界的主宰力量。”基辛格说。

2018年11月24日,中美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中国首映礼在北京举行。以基辛格的独白作为开场,此后90分钟的影片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知名人士轮番出镜,阐释其对中美关系的思考。

然而,他们都不是影片的主角。

普通人的故事最打动人心


“善良的天使”出自时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的就职演说。面对当时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林肯说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呼吁双方找到天性中“善良的天使”,从而保持亲密联系。

《善良的天使》的主角则是这样一群使中美两国保持亲密联系的普通人:在中国学校教橄榄球并在中国找到真爱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将中国珠算带到美国的民间大师,在爱荷华州马斯卡廷自掏腰包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

“我们从一开始就想讲述主流媒体没有讲过的普通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阐述两国之间的关系。”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在首映礼上说,普通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在很多美国人眼中,中国还是神秘的国家。其实中国并不神秘,但是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讲故事的能力,在把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告诉全世界的同时,也讲述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作为观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何宁明白导演的用意。影片中最打动何宁的,是一位中国工人的故事:为了多挣些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这位云南小伙到非洲修桥,三年回不了家,错过了儿子的出生和成长。“(中国人到非洲)不是为了要超越美国,就是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像美国人一样过得富足。如果真正了解这个生活目标,我想很多美国人的戒心也会减少。”

美国驻华大使泰里·布兰斯特德(Terry Branstad)在影片中说,美国人对中国的害怕倾向来自“对不了解的人的恐惧和不信任”。他也出席了首映礼,但并未作公开讲话。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了10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该片观影活动。据《人民日报》报道,崔天凯致辞说,许多人对近期中美关系形势深感忧虑,在这充满挑战的时刻,中美关系发展更需要“善良的天使”。

要讲述中国故事,必须走遍全世界

《善良的天使》中国首映礼主办方、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称,影片是在中美关系的关键十字路口送上的大礼。

但这一时机并非刻意为之。

影片立项约在四五年前。柯文思原本计划18个月完成拍摄,但在寻找人物故事过程中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中国已经是全球性大国,要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和复兴的故事,必须走遍全世界。”

柯文思是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美方制片人William Mundell称,选择第三国导演拍摄中美题材纪录片,是为了保持影片视角的中立性;同时,英国人经历过帝国兴衰,更自然地看待国家力量的强弱变化。

有媒体记者提问,影片拍摄过程中是否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柯文思回答,除了在加拿大进行后期制作享受的减税,该片没有从任何政府获得资金。

柯文思还说,只有他和美方制片人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我们完全掌控这部影片,没有其他人能指挥我们该怎么做。影片的资金来自个人投资者。”

中方制片人韩轶补充说,《善良的天使》作为中美合拍片,中方肯定是参与的。“但我们希望,在讲中国故事时能被看作是独立的声音。所以中方的投资全部用在影片制作完成后,影片制作的资金没有来自中国的。”

因为知道影片在美国传播时会受到质疑,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影片对于中美关系的讲述保持“越独立越好”。韩轶说,影片在美国首映后,美国主流媒体的评价十分“有趣”。

韩轶希望,2019年,《善良的天使》能在中美两国院线同步上映,“而且是同样的版本,来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



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