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第五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论坛

2018年12月10日

 

 

  2018年12月5日,由深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论坛” 在深圳前海合作区万科特区馆举办成功举办。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博士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


  本届年会(论坛)以“智慧湾区·共创未来”为主题,立足湾区人才和企业发展需求,邀请了粤港澳三地高校校长、院士、专家,各界人才代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企业代表等嘉宾参会,通过主旨演讲、沙发论坛等环节,展开了热烈研讨。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轲出席活动并致辞,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出席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原局长吴克俭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女创客协会会长董宁

  大会开幕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原局长吴克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女创客协会会长董宁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从各自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的支持与展望。

 


  演讲环节后,HRoot创始人、总经理、《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总编唐秋勇担任主持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巡视员、副局长李志刚,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吴江,亚洲通讯社社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特邀海外系列代表徐静波,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环球事务)高为元,学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前海香港创业青年代表陈升受邀参加论坛,并就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契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交流,以大湾区人才合作助推大湾区发展展开了交流探讨。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在论坛上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总报告》。

 

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整合优化三地优势,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博士在此次会议上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该报告是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进行系统研究的分析报告,旨在为粤港澳三地合理打造一体化的人才发展优质环境、建设湾区国际人才特区提出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的优势及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著名湾区的对比借鉴和分析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的政策与建议。报告首先根据目前最新的GDP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7年GDP表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预测模型计算对2022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及增长率进行了预测。报告指出,依托世界级海港群和空港群,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过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GDP总量排名第一。经济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报告发现湾区内产业优势互补,第三产业比重正逐步增加。报告还指出,粤港澳三地丰富的高校资、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为核心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区等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了环境。此外,大湾区交通规模可观、港口群能力领先、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的“量多质优”以及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优越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宜居宜业宜游的特性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目前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其次,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具体体现为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相对不足以及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均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报告表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问题包括,一、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因为与港澳税制相比,内地仍属于高税区,这会影响港澳人才北上内地进行创新活动。二、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三、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影响人才安居乐业。比如,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第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对此,报告总结到,新一、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给湾区人才引育留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先进省市超越历史力度的引才新政以及各地自由贸易港规划陆续推出,都削弱了湾区人才竞争优势。

  报告分析指出,与著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仅为17.47%。而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6%,纽约湾区也达到42%;东京湾区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及琦玉县的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在2010年就超过106万人,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6.7%。其次,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根据联合国数据,2014年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全球平均水平为3.3%,发达国家高达10%左右。当前深圳作为湾区内地创新及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广州作为湾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城市,其外籍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仅为0.2%和0.36%。此外,大湾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还是从每万人口PCT国际专利受理数来看,大湾区都落后于世界三大湾区。报告显示,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和高端产业数量都相对较低,并且在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中,广东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数据显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但对比发现,大湾区发达的航空交通系统并没有吸引到大批海外人才往来。

  最后,报告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基于对大湾区人才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建立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运行机制;借鉴香港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认证模式,实行“三地”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建立粤港澳三地9+2政府组成的大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人才保税区;建立人才飞地;实施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计划,增强三地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的“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的通行证,实现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允许在港澳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借鉴香港的税收政策,降低在大湾区工作的港澳及外籍人才的税负水平;试行30天免签政策;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放开大湾区大学毕业生在港澳就业的限制,实现人才流动自由化;实施假期工作签证;设立海外华侨华人交流中心,试点对海外华人发放华裔卡;制定和试行大湾区外籍人入籍归化的政策;粤港澳三方合作,共同建设湾区大学;实施全球英才招聘计划(或工程);打造大湾区全球人才大会品牌,建设“全球人才大会”永久会址;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进区域软实力建设。

  全球化智库(CCG)是中组部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连续多年出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等多部有影响力的蓝皮书和数十部人才研究著作,奠定了在人才研究领域的领先定位。近期发布的《人才战争2.0》一书全面分析了各国人才新政和世界各国人才吸引模式,书中还就如何将国外人才和即将流失的人才留在中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公安部2016年初出台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新政,CCG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CCG还常年积极开展多种人才相关活动,包括中国人才50人系列圆桌论坛、2018全球人才流动、移民与移民法研讨会、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人才发展论坛、“人才争夺战”座谈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中国海归创新创业成果发布会暨海归创新创业论坛、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南沙)峰会、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以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