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锻造人才“成长链”基层就业天地宽

2019年2月21日

专家简介

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我国基层就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记者:近年来,政府为何如此重视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吴江: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经历了很大的变革,由“统包统分”转变成“自主择业”,并逐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几乎每年毕业人数都会迎来近10%的增长。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将促进就业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上,将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突破口。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提出从2003年开始,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2006年,中组部等八部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2008年,中组部联合其他三部委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随着中央政策的下发,地方基层就业政策也密集出台,我国基层就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增加。当前,我国基层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 “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

从“要我下基层”到“我要下基层”

记者:近年来,我国基层就业呈现出哪些新趋势和新特点?

吴江:新形势赋予我国基层就业新特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要我下基层”到“我要下基层”,主动选择去基层就业。这成为我国基层就业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落实国家关于清障减负各项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提供平台支持及多渠道资金支持,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政策的推动以及国家战略的号召下,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同时,基层一线也为他们提供了更肥沃的创业土壤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完善基层人才“成长链”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为基层一线提供人才保障?

吴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人才尤其是艰苦偏远地区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还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

因此,一是要确保基层人才下得去。应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层人才需求,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基层一线流动。

二是要确保基层人才留得住。针对“大学生村官” “西部志愿者” “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大学生,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激励强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三是要确保基层人才干得好。应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探索完善基层人才培训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熟悉农村,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

四是要确保基层人才流得动。一方面,消除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基层地区之间流动和职业转换的各种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解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拓宽出路、畅通渠道,为大学生向上流动提供支持,如增加公务员定向招录的比例、事业单位优先招聘等。

持续为基层一线和艰苦偏远地区提供人才保障, 除了确保基层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还要完善基层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基层人才的“成长链”。

要加大力度为基层地区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在各级政府引导和鼓励来自基层地区的毕业生回到基层的同时,也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变“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如高校可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中予以引导,提升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水平和返乡意愿。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记者: 《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您认为应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流向基层?

吴江:该《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实现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性别歧视,统一市场运行规则。

当前,在农村、在基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非常薄弱,也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的建设,引导城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业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

另外,还应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鼓励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高端服务型和技术创新型产业,进一步开发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地方财政可发放相关补贴。支持发展就业新模式、新形态,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扎根基层,实现灵活就业。

 

文章选自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年2月18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 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