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井宏: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是希望能提前布局,与世界融合
2019年4月30日
徐井宏,CCG副主席、中关村龙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杰商会(AAMA)会长
2019年4月1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CCG副主席、中关村龙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杰商会(AAMA)会长徐井宏在大会论坛五围绕“应对全球经贸格局变化——中国对外投资调整与新机遇”发言。
以下是发言观点整理:
中国人对于很多问题一定要搞明白,其实有的时候搞不那么明白。在过去的20年里,清华的产业进行了很多国际化发展,国际收入占整个清华产业的三成。清华在欧洲、美国和东南亚也建立了很多科技园区。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走出去”?因为中国企业还没太“走出去”,“走”得也不是太好,所以现在大家依然把“走出去”看成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讨论。如果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在海外发展,形成跨国公司这样结构的企业,那时候这个课题就不重要了。
那么当我们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认为要先想想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明明有很多企业在国内发展得也很好,但是大家非要追求“走出去”?我想这与近年来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现在特朗普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或者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甚至任何一个欧盟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都不会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
全球经济、科技的融合和一体化势不可挡。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做或者两年内怎么做,10年以后、20年以后,随着科技进一步的发展,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不会逆转势。到那时,所有的区域市场都会成为全球市场,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全球竞争,这是未来科技发展导致的。
那么未来的科技发展是什么?大家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家提出了各种观点,下了很多定义,例如智能技术,或是未来更先进的基因技术或是生命科学技术等等。在过去,蒸汽机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第三次信息革命。而与前三次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有显著不同。
我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多重技术共同影响的,未来会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万物互联,打破时空界限。“万物互联”已经出现了,5年后、10年后其规模会更大。这件事将彻底打破我们对时空界限的传统认知。过去我们觉得时间和距离是一个大问题,但未来距离可能将不再是问题。时空界限的打破,将推动世界信息流、物品流、人的思想流、资本流等更快速的运转。
第二,虚实混异,打破感知的界限。过去我们觉得能靠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意识认识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但在未来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虚拟现实和现实世界将混为一体。当下,智能技术带来了视频、音频,给人类的声音、听力等等造成了变化,未来可能味觉、触觉、嗅觉等等都会产生变化。我认为这种感知界限的变化,也会对未来很多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第三,跨界融合,将彻底打破行业界限。未来的农业还是农业吗?未来的交通业还是交通业吗?未来的通讯业还是通讯业吗?可能各种行业的界限都会在未来几十年被打破。我们今天看到互联网公司做汽车,对传统的汽车企业产生了威胁;我们看到用新的技术,远程的诊断,对的医疗和诊断带来很大的变化。
科技的变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打破了感知的界限,打破了行业的界限。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一体化势不可当,哪个地方挡住了,哪个地方就不会发展。所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是希望能在现在提前布局,与全世界融合。未来任何一家本土公司都可能是跨国公司,而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可能是本土公司,这个界限也会被打破。
在此背景下,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市场的格局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尽管企业“走出去”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什么时候“走出去”,或者怎么“走出去”,都取决于每一个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的发展能力。我过去讲,永远不要把创业当一个噱头,不要为创业而创业。今天我还是说同样的观点,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要为企业发展的真实需要而“走出去”。企业家们对“走出去”的目的、方式和途径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企业“走出去”在战略上一定要清晰,盲目并购造成的“走出去”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我认为,中国的企业面对“走出去”浪潮,既要有志向,又要保持冷静。因此,企业在持有“走出去”的愿景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才,是团队。其实我觉得“国际化”也叫“本土化”。很多海外公司来到中国后觉得很多情况跟他们想象得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规则。同样,我们到其他国家后也要对它的文化、法律和规则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如果按照中国式的思维,中国式的交流方式来做生意,照搬过去的模式,那么一定会头破血流。实际上很多国外公司因为不懂“本地化”,到中国后也同样是撞得头破血流。
现在竞争无处不在。为什么要竞争?人与人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无非是这三种:你好了我就不好,那我就把你干掉;你不好我才好,我要把你干掉;你好我也好,也就是“共赢”。我时常想,企业“走出去”是想获得对方的市场,那么我们能给那个市场带来什么价值?只有我们能够给“走出去”的目标市场、我们要合作的企业带来价值,能够共赢,才能在海外扎根。
只有永远保持“共赢”的理念,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才能更加顺利、更加成功。我也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也愿意为这样的企业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