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二 | 看中外智库专家如何建议“国际化智库和智库国际化”|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2019年6月5日
2019年5月2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主办,团结香港基金、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及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行。本届论坛聚焦于全球局势变化的最新特点和全球智库发展的迫切问题,并以此为背景探讨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创新模式。
全球化正拉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而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也在不断促进全球化的深入。近年来,中国众多智库正面临向国际化智库转型的趋势,同时也在寻求不同的方式与国际接轨。中国智库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智库走向世界,更好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建言献策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本场分论坛以“国际化智库和智库国际化——路径和挑战”为主题,聚集中外智库专家,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出发,深度剖析中国智库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智库如何实现国际化提供对策与建议。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智库坚持做一件事情,走一条路子,担一份责任
谈及全球化,中美关系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更何况现在中美关系对全球化某种程度上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明白这点,我认为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美国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又如何处理同美国的关系。我来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中国是不是新型开放的大国。我认为这要考虑三个重要的方面:一、中国的全球观;二、中国的发展观;三、中国的改革观。中国这些年坚持多边贸易、全球治理、积极改革开放,这些政策的方向都是对的,它是一个新型开放大国。我们的研究院是中国的智库,这些年来我们就做三点:坚持做一件事,改革研究。坚持走一条路,用改革的做法办事,要做到网络化、国际化、独立性。坚持一份责任,把改革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
CCG高级研究员Harvey Dzodin
智库国际化应考虑新的合作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最先进技术
技术的发展给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进行合作。我们要变得更加国际化,所有的智库都应该考虑到,我们可以更多地采用网上会议这种形式进行合作。我们有技术,有聊天软件而且我们的翻译也非常出色。现在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翻译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们也可以考虑那种数字化的,或者说是音频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扩大影响。另外,在成果出版方面,由于书面材料出版的成本抬高,智库也可以考虑采用像电子书这样的形式去减少成本,也能扩大传播。虽然利用在线的工具并不能一定取得成功,因为它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传播方案和战略,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但是这肯定是一个起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李国强
中国智库“走出去”需要有敢于辩论的担当,澄清事实理性讨论
智库的国际化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智库能够发挥作用,包括交流本国之间的政策、理念、观点,同时也可以向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提供一些方案。当前我们也遇到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包括前面谈到的新型大国问题、“一带一路”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智库出谋划策。中国智库要想走出去,必然要面对很多挑战,比如我们中国智库如何面对其他智库的不同观点?这些智库的观点如何能够更符合事实?我们如何能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大多数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中国智库需要有担当,敢于辩论,澄清事实,多提供一些理性化的建议。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
中美贸易战将会过渡到科技战,中美智库应该积极推动双边对话
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西方主导的世界差别较大,加之中国的实力、影响力近年来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让世界对于中国的感知越来越强烈。我们的体会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当中,相互了解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展开多样化的讨论。我们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所持有的态度必须十分谨慎,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世界负有特殊的责任。目前中美贸易冲突应该从关税战过渡到科技战,未来有可能蔓延到其他领域。要化解当前危机,我认为关键是要去政治化,不要把一些技术的问题、贸易的问题上升到地缘政治的高度。同时我希望中美智库推动两国政府、两国的领导人尽早开展对话,把当前的危机转变成一个深化中美战略上互信、经济上互利关系的契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
全球化的智库应该尽量避免立场,着重解释立场背后的逻辑
我们今天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有波折,但是我们更加能够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智库应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智库不是简单地去解释这些政策,当然解释政策很重要,但是智库更多的应该反映这些政策制定者背后的制定政策的逻辑,怎么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能够真正给全球贸易增长、给各个国家带来福利的好的政策。好的政策就要基于我们有效的研究,有效地去揭示这些真正的全球商业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和背后的本质。不能说我们很乐观,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地球越来越小,全球化是每个人不能回避的,每个企业不能回避的,当然,每个政府也不能回避的。全球化的智库在发表言论、做研究的时候,应该较少关注立场,更多的是揭示这些立场背后的这些逻辑。而这些实践也涉及到智库的转型。
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
用全球的语言,讨论全球的问题,形成全球治理的体系
我认为很多中国智库从硬件上来说它的国际化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可能在软件上,比如人员的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国际化网络构建、成果国际化的发表、分享都有很多不足。一些中国高端智库的网站上,他们中文的研究成果是很丰富的,但是翻译成英语的,甚至是其他语言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这是我认为当前中国智库国际化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比较好解决的问题。除了语言,我还认为中国智库的研究方向应该不仅仅局限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应该拓展到全球性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共享的全球观。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共同的地球家园,如何构建大家公认的全球观和全球治理的体系,这是我们智库面临的大的课题。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
中国智库应该提供国内和国际的多元化声音
如今中美的经贸摩擦升级,中国在国际上也有一些误解没有及时得到澄清。一方面,这需要我们给决策者提供多元的声音,同时也需要给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的多样的声音,这也是中国国际化智库需要做的。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因为国内国际现在是一盘棋,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都应该要预判国际社会对这些政策的看法,既要考虑到对方的反应和更要拿出我方相应的对策,并能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考虑这些因素。我觉得这个首先是中国智库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天的话题是国际化智库的挑战和路径,其实很大程度上,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不是邀请国际嘉宾来交流,或者中国智库走出去参加活动,而是在于一方面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政策即“中国政策的国际叙事”,另一方面,国际化智库如何用国际视野反过来影响中国决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这是一种双向沟通和推动。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由全球化智库(CCG)发起,旨在关注全球智库行业在发展与创新领域新趋势,促进全球智库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间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承担当代智库的历史使命。作为在中国举办的全球智库论坛,“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至201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全球数十个国家、国际组织,上百家智库,数百名海内外战略、经济、商业领域的研究机构和团体代表参与了往届活动。“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已形成国际会议品牌,就智库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展开思想碰撞,凝聚全球智库共识,积极探求前瞻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