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全,一位“准导演”的本分

2019年6月18日

ZHANGBAOQUAN 张宝全



坚守,是对梦想的尊重。

但我们很少谈到,坚守,究竟是何种模样。

多年来,当人们以为张宝全的从商之路越走越远,他却总能抓紧时间,回到自己理想中,在生命的原点,张宝全的名字被艺术浸染了底色。面对这颗少年时就埋下的种子,张宝全成为了眺望目标、迈步向前的行者。虽然还未做回导演的工作,但对他来说,保持初心与做好当下事同样重要。这是一种本分。


环形人生的艺术轴心


与张宝全在京郊柿子林卡的大宅院相比,他的画室看起来委实不算宽敞。一间屋中,作品、画材摆得满满当当,在书案画架间穿行甚至有点“挤过去”的意思。但与梦幻般的园林相比,这儿尤显平易踏实,在园中兜兜转转之后,张宝全也总会回到这片方寸世界。


名为《黑太阳》的布面油画同其他数十张作品一齐叠靠在画室墙边。乍看上去,这张可能描绘着红色日食,与黑洞照片偶然相似的作品,在文气的画室中像个异类。事实上,《黑太阳》却是张宝全离开老山前线轰鸣战火多年后的再次回眸,是其思绪的又一次跳跃。闪回之中,张宝全走向了对人生本意的追溯。

作品《黑太阳》

参加了“多重身份与共同体:牧云空间邀请展

作品《黑太阳》

参加了“多重身份与共同体:牧云空间邀请展

“一直以来,我最想做的事情只有艺术,最终兜了个大圈子,不知不觉多少年过去了!大家常讲‘诗和远方’,其实它是你的天性所向、天生向往。之于我,‘诗和远方’就是艺术。”谈到多变的人生轨迹,张宝全眼中闪着光,其中有回望的感慨,也有希望的影子。

从知青、木匠,到部队的电影放映员、战地记者,再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下海经商,投资地产业、旅游度假产业,新中国建立后工农兵学商等职业,张宝全都有涉足。电影无疑他的最爱,但现实有时很“骨感”,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年轻的张宝全扛不过另一种赤裸的现实——没钱,就连战争也没能打断的艺术梦暂停了。曲线救国的方式有一种,“先挣钱再拍电影”的愿景依旧耸立。在地产、海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张宝全又马不停蹄地开创了电影数字化放映事业。


上世纪80年代

张宝全在某部队担任电影放映员


张宝全在老山前线

担任战地记者时的旧影

可以看到,即使陷入了不由自主的选择,张宝全的世界从未真正远离艺术,这是他绕不过去的生命轴心。无论世事变迁,张宝全努力保持着自己做艺术的冲动、灵感和能力,保证自己的“天性”不被忘却,不被战场、商场吞噬。不断的迂回,成为了他巩固梦想的特殊方式。在他为自己设计的环形人生中,张宝全每每在事业上向前迈进一步,却总能觅得机会拉近自己与艺术的距离,似乎每一次,他都离艺术更近一点。核心的能量,也在不断地向更远的方向传播着。

如此看来,张宝全画室的“满”,或许是主人刻意为之,因为他愿意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尝试收获更多元的创作体验。身份转换即是张宝全工作的辅助,是一种调整、休息,正如他在这方寸世界中的一个自由转身。



拍电影,绝非一个休止符


做导演,是张宝全梦寐以求的事。谈起导演梦,张宝全也打开了话匣子:“电影创作可以让我自己的爱好,包括绘画、音乐、写作都融入进去。拍电影,是我最大的祈望,但自己还没有完全投身于此。工作繁重,拍电影还要再‘等两年’。”

说到这里,张宝全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句“等两年”总在嘴边挂着。这位商业大亨也遭遇了每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中年人都摆脱不了状况——梦想要给手头事的事儿让位。但灵活多变的个性让张宝全懂得,理想暂停播放,并不意味着自己要甩手离开事业,拍电影绝不是生活的休止符。当他在地产界摸爬滚打多年后,早早发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地基不稳,启动数字放映事业刻不容缓。

青年时期

举着摄像机的张宝全

198

7年张宝全(中间一位)

在南京军区导演电影《中校和她的女兵

2000年前后,张宝全了解到国内电影银幕只剩下1000余块,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停滞,甚至倒退。张宝全瞬间明白了,解决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式,只有技术升级。他谈道:“胶片放映早已落伍,拷贝寿命很短,档期分明,导致‘一二三轮放映’现象。只有数字放映能够拯救中国电影市场。”此时,张宝全在部队当放映员时每天跟着电大学习的无线电技术派上了用场。他不停地跑视频研究所,了解国外日臻成熟的数字放映技术。

2004年,今典电影产业集团——时代今典创办,主力研发以数字放映为主的电影自主技术。2005年,张宝全用EVD芯片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影服务器——蒙太奇-V8。2006年,推出了符合好莱坞DCI标准的数字电影放映机——蒙太奇DCI-2K,一跃成为全球5大DCI-2K数字电影技术商之一。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今典和美国科视的合作,用64台蒙太奇DCI-2K放映机帮张艺谋在鸟巢体育场碗边打造了500米长、9米宽的全球最大数字电影银幕。2009年,张宝全选了4个县城试点,运用蒙太奇DCI-2K放映机全球同步放映《变形金刚2》,国内县城影院15年来首次恢复了与大城市的同步放映。

64台蒙太奇DCI-2K放映机在鸟巢体育场碗边
打造的500米长、9米宽的全球最大数字电影银幕

八年时间里,张宝全研发了5款数字电影放映机器。关乎版权安全、放映安全、监票等工作的网络平台NOC系统的解决也预先被张宝全提上了日程。

2006年,影院安全放映监控系统UCS-NOC开始研发。系统能对现行中国影院的所有设备,包括放映机、服务器、音频系统、UPS电源等四大类共计52个方面的设备状况,提供24小时的实时预警监控和故障诊断服务,兼容包括科视、巴可、NEC、SONY、Doremi、杜比、蒙太奇、GDC在内的所有放映设备。智能监票系统可以对影院的票房、卖品以及影片和广告的实时监控。任何内容商、发行商只需登录智能监票系统即可对其发行的影片做实时票房监控以及事后追踪。只要信息不符,便会自动报警。张宝全说:“系统联网,我们在手机终端就能实现影院的管理。而只有将影院的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才有投资人敢在中国3000多个县城投资影院,那里理应拥有超过 2万块电影银幕。”

2011年,亚太影展授予今典集团董事局联席主席张宝全先生

“数字放映杰出成就奖”,以表彰今典在中国数字放映领域的突出贡献

今典集团投资出品的多部电影

就这样,千禧年至今,忙忙活活的张宝全始终没再坐上导演椅。2011年,他亲自写了3部剧本,其中的《胭脂》选了拍摄地,主创也已到位,张宝全还是没能喊出“Action”,因为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要开业,UCS-NOC系统正在测试。虽然梦想的重启暂缓,但他一步步为自己的电影梦做着新的诠释:时下更重要的工作是为中国电影市场松土、育苗、灌溉。同时,探索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新路——影院服务的全面提升。“做技术研发的一切,都是为了营造数字放映时代的卖电影的市场——1+X第三代社交影院,事实也是,青岛、三亚红树林现在最火的地方就是1+X红树林影城。”张宝全如是说。

1+X红树林影院

两种分享:今日美术馆/牧云社


2002年,张宝全开始创建中国第一家——今日美术馆,张宝全的艺术分享工作,时间上和电影产业几乎同步开始了。而从今日美术馆的主体建筑到它身旁的牧云空间(2018年启幕,是牧云社和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的理想展示窗口),仅仅隔着一条二十二院街。两个展馆距离极近,空间甚至分享了美术馆的2、3号馆,二者也承载着张宝全艺术梦想的两种发展方向,代表着他艺术分享理念的一次超越。

今日美术馆外景

 “若要算年龄,今日美术馆在2002年成立,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但因为它的超前性,今日美术馆至今仍是独特的一个。”张宝全认为,今日美术馆基于公平、明确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目标而搭建。它不反映个人趣味,让更多人能够多角度的在非官方口径标准下,公平客观地看待、见证当代中国艺术自然生长的历程。与这个目标相辅相成的,是优秀的、受到社会认可的新艺术展览的筹办。

2002年8月,张宝全力避争议,力推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一年后,“流行书风”以全国大展的形式出现。展览堪称轰动,毕竟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争议,“流行书风、印风”不是学术名词,不是流派名称,它来源于人们对于新面貌书法、篆刻作品带有贬义的调侃。但展览效果确是绝佳的,今日美术馆一跃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最有发言权的艺术驻地之一。

今日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叶锦添 · 全观》

声誉的建立,让今日美术馆成为了中国新艺术的聚集地。2006年7月,今日美术馆成功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机构。2014年,张宝全在采访中提到今日美术馆“长大成人”了。它从最初位于西直门“空间蒙太奇”大厦三层的小场地,变为位于国贸CBD畔的独立空间。张宝全本人的脚步,尤其是实践艺术分享的脚步,再次向前迈进。而他似乎非常明白,打通艺术创造和社会需求的两岸,需要从两极动手。在这一点上,他和其他牧云社成员们,一拍即合。


牧云空间邀请展现场

如果说今日美术馆的建立,是在学术层面创造艺术的公益性分享,是当代中国艺术定策顶层建筑的建构,那么牧云社的创办正是为了滋养中国文化环境体系中的基层建筑,是艺术领域的“水分循环”和美育的普及性分享。

“从2016年牧云社建立至今,已有了很多艺术公益工作。它的组织形式,代表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尤其是艺术慈善事业的未来趋势。”张宝全在牧云社的“朋友圈”,集中了各个艺术领域的行家,牧云社的优势很明白,因为艺术公益活动形式可以无限多元,不仅是艺术赞助,筹办展览、举办音乐、舞蹈教学沙龙等活动,牧云社的目标很清晰,让更多的人通过牧云社,有效地摄取艺术养分。

张宝全心中有个梦想的自己,他在幕前,更愿意表达自我。真实的张宝全却总在幕后忙活,他看起来有点不情愿,也许是因为不甘心。但他懂得幕后工作养育的是环境,是授人以渔,这位在工地摸爬滚打多年的地产大亨,将自己对于夯实地基的理解,融会于他参与的各行各业。

时至今日,张宝全已然成为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跨界者,但无论生意怎么做,这个多面手的生活轴心都叫做艺术。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目前没法化身为纯粹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头衔值得更高的尊重,他也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让工作更完美,让艺术更美好,让对的人创作好的艺术,让好的艺术创造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