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马骏:推动绿色金融 提高决策层认识更重要

2019年8月27日


提高老百姓的意识当然重要,但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是提高决策者的意识


  专业人才还是公众意识,市场机制还是决策层支持,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在哪个方向的努力见效最快?



  国内碳交易市场从2012年开启试点,到目前全国碳市场进入试运行阶段,为何一直发展较为缓慢?从事碳交易业务的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朱伟卿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人才短缺。


  2019年8月17日,在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4届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的一场讨论中,她表示,相比碳交易市场瞄准的减排,污染防治的进展目前更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2013年年初大霾、2015年纪录片《穹顶之下》等引发的极大社会关注,促使高层将污染防治提到极高位置。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马骏就此对财新记者表示,在中国,提高老百姓的意识、慢慢往上推,当然重要;但短期内最有效的是在决策者中提高意识,这个办法速度最快,马上就可以干。


  谁去影响他们?马骏称,相关部委司局级层面的官员有能力触达决策层,非常关键。因而决策层是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会不会在这个方向做努力。


  他回忆,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推动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绿色金融的国际共识。中国在设定议题时把绿色金融作为主推议题之一,为此建立的G20绿色金融工作组提出的七项倡议,全部写进G20领导人公报,从而把G20从来没有讨论过的一个议题变成全球20个最大经济体领导人的共识。


  朱伟卿也对财新记者表示,像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对老百姓来说更直观,碳排放毕竟更多只是个数字。这时候,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尤为重要。


  马骏还称,过去一年多,他担任主席的绿金委花很大力气在推的一件事情是“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


  2019年8月16日,GIP第一次全体会议刚刚在北京举行,并成立了GIP秘书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GIP秘书处将通过建立工作组和绿色项目库,总结绿色投资的最佳实践,帮助落实相关原则。


  对GIP倡议写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背景,马骏介绍,“一带一路”近年受到一些国际上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输出过剩产能的担忧。


  所谓过剩产能,是指污染型或高耗能的产能。海外对于中国提出的优势产能合作的提法并不完全放心,而是希望证明,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确实是绿色、低碳的。


  因而一年多前,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一道发起GIP倡议,要求所有向“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机构都要遵循绿色投资的原则,包括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七大原则。


  去年11月GIP原则正式发布以来,中英双方的工作人员逐个征集签署方。到目前为止,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最大型的金融机构签署了该原则,其中包括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主要中资金融机构,以及来自英、法、德、日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


  “现在这个网络还在继续扩大,昨天我们已经设立三个工作组,开始落实具体的推动计划。”马骏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做出新的进展。



文章选自财新网,2019年8月19日

关键词 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