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副主任刘宏:青岛需把握东北亚地区在 “双循环”里的产业发展新需求

2020年9月29日

  2020年9月22日,由青岛市侨联主办的“创业中华 投资青岛——海内外侨界云招商推介签约会暨‘董事长说’新媒体工作室成立大会”举行。会议聚焦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发挥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山东省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青岛市侨商总会、新侨创新创业青岛联盟等侨界平台优势,邀请海内外侨界高层次专家和领军型企业家聚焦青岛、投资青岛,助力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市工信局介绍了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情况;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前CEO刘宏,中国侨联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德胜等做主旨演讲。

刘宏表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为青岛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胶东半岛,辐射东北亚,构建区域级人才枢纽与创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把握东北亚地区在“双循环”里的产业发展新需求,激活“人才引擎”的新动能,是新一阶段东北亚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应有之义。撬动人才新动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明确青岛在人才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与禀赋,精准施策,更好地激发人才在“双循环”格局下的活力与动力。有鉴于此,全球化智库建议青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人才培养新常态应考虑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首先,搭建东北亚区域级贸易中心,形成国际人才流动枢纽。青岛可充分借助现有包括跨国公司高峰会、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及海内外侨界资源等重要平台和载体,持续加强商贸与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借助新一代信息手段不断优化创新交流合作模式,以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开展的新挑战。

其次,发挥比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嫁接中日韩三国青年创业热情打造泛东北亚地区双创平台,激发区域国际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交流热情。得青年者,得天下。青岛可以发挥东北亚区域市场广大青年群体(特别是00后)的创业热情,集创新孵化、创业指导、信息交汇、人才培养等功能的双创平台为基础吸引中日韩青年才俊来青岛创新和发展,从而拉动产业人才的汇聚及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青岛在欧美地区的美誉度,加强与欧美科技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带动青岛本地人才市场的广度和厚度的培养力,形成东北亚国际人才聚集地。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生产制造产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基础和技术保障,而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在建立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历史机遇下,应加强与欧美科技与制造头部企业合作,充分发挥青岛在海外(特别是在德语系国家或跨国企业徳裔领导人圈子)的美誉度,打造中德工业互联网合作新篇章,建立以徳裔领导人为主,日韩智能制造大咖为辅的国际工业互联网大咖朋友圈,从而带动本地人才的聚集及发展。

第四,探索如何立足国际合作办学引才育才方式,打造人才国际化培养新阵地。强化高校在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的重要功能,以合作办学为切入点,参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江校区、杜克大学—昆山校区、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纽约大学理工分校等中外合办大学的模式,以大学城为依托,以优质合作办学项目为载体,推动国际中外合作办学力度,加强大学城与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接轨,引入新的教育模式,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国际化管理人才及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

第五,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跨区联动,促进国际人才的内循环流动。此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出台了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极大便利了国际人才来华旅游及短期商务活动。青岛可积极争取加入该政策,并实现跨区联动,进一步便利国际人才在境内短期自由流动,以此增强区域间国际创新资源交流,提升整体竞争力。

刘宏指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势必成为青岛在新形势发展格局下,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主要增长极的重要引擎,更是青岛引领建成东北亚区域贸易中心与创新高地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挥青岛联结内外“双循环”的枢纽地位,立足胶东半岛,辐射东北亚,深度参与全球创新发展与互动,打造青岛成为东北亚区域创新磁场与经济桥头堡的地位,将是下一个四十年里青岛极具挑战的重要发展目标。青岛也将持续以其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探索意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设成为人才集聚高地,助力经济大格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