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主任王辉耀参加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 绿色问题能启动多边和国际合作

2020年11月5日

 

2020年11月5-6日,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在海口举行。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由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和中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聚焦“海洋合作与治理”主题,邀请域内外涉海智库、高校等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驻华使节、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及国内外涉海管理部门官员等300余人,围绕 “全球海洋治理与区域实践”、“当前南海形势与热点问题”、“海上安全合作与风险管控”、“南海区域秩序构建”、“海洋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海洋前沿问题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设”、“海洋治理新思路与新倡议” 等议题展开交流。

CCG主任王辉耀应邀参加“议题一:全球海洋治理与区域实践”的讨论。他表示,习近平主席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谈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际上,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来与环境变化作斗争。去年,20国集团的领导人承诺到2050年,努力把海洋塑料垃圾减为零。在国际上,在不信任加剧、全球治理改革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国际领导人对海洋塑料污染达成了很大的共识,这是多边主义的一个重大突破。尽管目前围绕贸易和技术的问题以及“脱钩”威胁紧张升级,但绿色问题真正能够为启动多边和国际合作提供共同立场和共同目标。没有什么比像河流、海洋污染这样跨越国界、跨越海洋的环境威胁更能显示全球合作的必要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其中近80%已投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微塑料颗粒是一个特别令人担忧的问题,它在被海洋动物吞食之前会吸收大量的细菌,最终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除了威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外,塑料废弃物还损害了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支撑着全球数百万从事渔业、旅游业和相关行业的人。一些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回收塑料垃圾的规定。然而,在世界海洋中,没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所有相关的地方努力将被证明是无效的。

王辉耀主任指出,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全球多边主义力量和多边主义倡导者,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全球环境管理的推动力。它有助于澄清各自的责任,并朝着清洁海洋的共同目标迈进。这不仅可以减轻海洋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将提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国际地位,并有助于中国向更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期过渡。事实上,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中国已经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年来,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有了很大的飞跃。因此,中国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也能起到关键作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植被覆盖的贡献在过去17年中至少增加了25%。随着中国承担的环境责任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完善,塑料垃圾是一个理想的多边合作的起点。由于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海洋领土,海洋产业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海洋污染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许多全球供应链的所在地,中国减少塑料废物的措施将产生巨大的全球效益和影响。中国在处理塑料垃圾方面的努力已经开始,但也应该加快步伐。2008年,政府出台了限制塑料袋等塑料垃圾的措施。中国现在可以努力彻底禁止有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加入已经这样做的国家行列。

 

 

王辉耀主任表示,去年,在世界贸易组织年度公共论坛上,他参与了“应对塑料污染:WTO的角色”主题论坛。今天,他从WTO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透明层面。WTO各成员国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所作出的努力应保证成员国之间的透明性。第二,监管层面。WTO成员国各国制定的相关禁止措施是否履行应彼此监管。第三,合作层面。贸易是塑料制品生产、消费、分配过程的一部分,WTO作为重要国际贸易组织和规则制定机构,可与其他各国组织、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塑料污染治理,其业务涉及塑料制品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每个过程。第四,技术层面。塑料污染这一问题缺乏全球性数据基础和相关界定标准。因此,应在WTO体系下加强多边合作,建立健全塑料污染国际标准,WTO也应与ISO World Custom Organization合作制定相关准则。

此外,王辉耀主任建议制定一些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制定塑料制品的新标准和标签;禁止进口塑料废料;对一次性塑料的进口限制;塑料消费的税费;延长生产者责任(EPR)-包括押金退款、产品回收和循环目标;碳税和减少矿物燃料的补贴;促进塑料循环经济的政策;减少一次性塑料的政府采购政策;努力减少全球价值链中的塑料使用;努力促进“绿色”塑料、塑料替代品和废物管理技术的创新、使用和交易。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在这方面下功夫。中国作为目前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国家,中国当然可以做到最好,并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2050年前真正实现20国集团的海洋塑料零排放目标。

 

论坛观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