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实录】王宁: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全球化,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

2022年6月21日

 

2022年6月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暨《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新书发布会上发表以下观点:

我的观点主要围绕“全球化与当代文化政治新格局的形成”。我主要从文化政治格局的角度来讨论全球化的问题。刚才听了大家的看法以后,我也做一些回应。

我主要讲一个大问题——全球本土化与中国的实践。“全球化”这个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被人们频繁地使用。全球化作为历史已经有了漫长的阶段,一般来说,我们都把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开始,这是从经济角度来说。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据美国学者的考证,文化上的全球化应该更早,中国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早期的全球化。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全球化真正进入了全盛时期。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全球化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挫折,原来极力主张全球化的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以及拜登政府治下,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中国,所以他们就高举起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大旗,但是现在全球化已经不可能走向终结。

我参与了全球化主要代表人、理论家罗伯逊主持编写的《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全球化百科全书》),我是这本百科全书的中国副主编,主要负责人文学科科目。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入了全球本土化以及多元走向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印度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中国本土化实践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等等都有所提高,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大国。近期,国产大飞机C919商飞订单可观,中国的第二和第三艘航空母舰也下水了,我们上海交大都在里面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为第三艘航空母舰提供了技术支持。美国高举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大旗,试图全方位遏制中国,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稳步走向世界,这也体现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进程。过去的中国学者真正在国际学界参与全球化、发出中国声音的寥寥无几。现在西方认识到,全球化研究应该有中国学者的参与、应该有中国的声音,所以在罗伯逊去世以后,Springer出版社准备出版纪念一个文集,邀请我撰写一篇文章,我撰写的文章就是关于罗伯逊与中国的全球本土化,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因为罗伯逊倡导的全球化使得普遍的东西变得特殊化、特殊的东西变得普遍化,中国的事物走向世界,满足世界共同构想的期待。

(本文依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视角

重磅新书上市!27位国内外大咖鼎力推荐

关键词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