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以中法旅游文化年为契机重启增进中法人文交流

2023年7月27日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此前,2023年4月5日至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应邀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马克龙总统是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全国两会后接待的首位欧洲国家元首,人文交流是此次马克龙总统访华的亮点之一。会见后,双方一致同意全面重启人文交流,双方将以两国人员往来全面重启为契机,推动文化、教育、语言、出版、影视、旅游、地方、青年等各领域交流,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深化体育合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六十周年作为一个甲子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六十载作为一个周期是一个轮回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生。新冠疫情结束后的2024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可成为中法及中欧恢复并增进人文往来的重要契机。

 

人文交流正在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新的压舱石

5月中下旬,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一行6人走访爱沙尼亚、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在为期15天的欧洲“二轨外交”调研系列活动中,代表团参与多场高端论坛、研讨会,并与数十位政要、国际组织与智库负责人进行深入对话,既广泛倾听国际声音,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与主张。

巴黎和布鲁塞尔是调研欧洲对华真实心态的必访城市。在法国和比利时,我们与欧方人士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去风险”和“战略自主”两个关键词上。显然,4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引发的欧盟外交政策大讨论余波未尽。我们在巴黎与阿斯彭研究所(法国)联合举办了首次欧洲-中国研讨会,就地缘政治安全形势、多元主义与国际合作、中欧关系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法国各界精英代表,包括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法国阿斯彭研究所理事主席吉恩-吕克·阿拉维纳(Jean-Luc Allavena),全球指南针首席执行官让·克里斯托弗·巴斯(Jean-Christophe Bas),德国前大使、科尔总理欧洲外交和安全政策顾问Joachim Bitterlich等都参加了研讨。

在巴黎我们还与巴黎和平论坛和OECD专家交流,也拜访了法国亚洲协会、巴黎高等政治师范学院和巴黎经济学院等。在这些活动和会面中,他们都特别赞赏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对访问和法国更强调欧洲自主的理念。他们也很欣赏CCG提出的中美欧可以举行G3对话,就全球议题和帮助南方国家开展对话与合作,欧盟可以起到协调的作用。欧洲人士对冯德莱恩提出的“去风险”与“脱钩”之间的差异多次进行解释,强调“去风险”并非专门针对中国,而是欧盟根据自身经济和安全环境评估后作出的战略决策。

在巴黎我们还参观了让·莫内的故居。让·莫内被认为是与戴高乐比肩的“二十世界最伟大的法国人之一”。这位科涅克白兰地酒商的儿子有着传奇般的政治经历,曾担任国际联盟的秘书长,参与了1950年《舒曼声明》的签署,宣告了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盟”的诞生。在他位于巴黎南郊的故居,我们受到让·莫内之孙、让·莫内研究所董事长、让-马克·列拜艾尔的热情接待。应该说,中欧在很多方面是有共同点的。“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中国对欧外交政策中的常见表态。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欧盟要实现“战略自主”。支持欧盟走向“战略自主”,也成为中国对欧政策的基本态度之一。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与访华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交谈时提出了中欧关系发展的四点看法,其中就有“中方支持欧盟战略自主,支持欧洲团结繁荣”。

近一年内先后4次到欧洲调研,很多欧洲人士向我们提出希望多到中国走走看看、实地体验“中国故事”的强烈愿望。一些人希望,在后疫情时代到访中国时能更加方便,少一些“堵点”。比如,有欧洲朋友结合自身经历说,中国的移动支付便利性领先全球,以至于到了中国会产生“代差”。有的建议,中国铁路部门可以为使用外国护照的游客提供购票、进站、登车等全方位便利,入境旅游签证和144小时免签过境的门槛还可以再降低,如将免签过境的时间进一步扩大到288小时。

按照这些欧洲人士的说法,大幅降低“入境游”的门槛是中方反“脱钩”效费比最高的选项。这是因为“来华始有知华,知华始有亲华”,中方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也可以改善外国人对华观感。有人引用马克·吐温的话说,“旅行对偏见、偏执和狭隘是致命的”。还有人引用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话说,“旅行就是发现每个人对其他国家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一些欧洲朋友说,过去3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欧洲国家的公民对中国的好感度有所下滑,但相比年长者,年轻人对中国的观感普遍来说相对较好。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无论是智库学者还是普通游客,他们应当是中方多做工作的对象。

在国际局势紧张情况下人文交流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新的压舱石。此次欧洲之行,中欧双方都为促进民间交流出谋划策。明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政府决定共同举办中法旅游文化年。此外,中方还欢迎法方担任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宾国。我们也向法国同行提出中法可互相邀请青年到对方国家旅游,增进中法人文交流的建议。

中法人文交流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中法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都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包括伏尔泰在内的很多法国思想家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倡导欧洲学习中国的理性精神。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儒家大师辜鸿铭曾在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

对中国而言,法国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国家,法国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影响深刻,雨果、卢梭、萨特等文学、哲学巨匠在中国耳熟能详。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近2000名中国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们当中有些对新中国成立居功至伟,有些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对中国的社会革命与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同时,法国还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及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磋商机制的西方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互办文化年的大国。中国在西方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就设在巴黎,“中法文化年”开启了中国与外国互办文化年的风气之先。

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中法两国于2003年和2005年互办文化年。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中国文化年的400余个各具特色的项目在法国各地举办,创下了中华文化在法兰西大地的无数第一。当时,香榭丽舍大街第一次向中国人敞开宽广的胸怀,迎接近万人的盛装大游行。45位来自北京的中老年秧歌队成员不仅参加了盛装游行,还在主席台上表演了花棍秧歌和花绢秧歌,这是北京新秧歌首次走出国门。2004年中国春节期间,举世驰名的埃菲尔铁塔第一次为外国节日映成了中国红;法国民众第一次看到原创的中国芭蕾《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色娘子军》;中国杂技第一次在法国几十个城市巡演120场。

与此同时,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法国文化年举办的活动遍及中国20多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中国掀起了法兰西文化的热潮。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昼夜不息地接待中国观众,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创造了一票难求的轰动。

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看法。多年来两国在欧洲联盟对华武器禁运条款下克服了种种障碍,在核能、航空航天领域合作取得了不断的进展,在打破禁运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逐步拉近了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并持续推动了两国在诸多领域开展创新性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2014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贯穿全年的300多场活动将在中国和法国举行,将纪念活动逐步推向高潮。50年间,中法双边贸易额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人员往来从无到有,接近每年200万人次;有5万法国人学习汉语,学习法语的中国人数达到10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结过去的50年,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发展两国关系中,共同培育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一精神,对我们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到来之际,日前,应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政府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6月18日至23日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李强总理上任后首次出访即选择法国,体现了中方对中法关系的高度重视。届时,李总理访法期间将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并着眼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就全面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法方深入沟通。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在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也表期待同包括法国在内的各方一道努力,为推动全球发展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作出积极贡献。

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是中法及中欧关系重启契机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曾说:“中法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明显默契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厚的合作。”三年疫情阻隔使欧洲民众对华观感下降,2024中法旅游文化年或可再度发挥法国的带动引领作用,促进法国及欧洲对华人文往来及友好交流。对此,中法官方及民间各界可尽早着手策划准备。

一是中法可相互邀请3000名杰出青少年相互访问。可在全国进行招募,由企业、社会组织等众筹资金,包括小学生、中学生等少年及大学生和各行业杰出青年人才等,通过组织青少年夏令营、主题参访团、座谈会等增进友好交流与相互理解。青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沟通是国家间长期友好的基础,中法青少年友好往来将在其心中种下友谊与热爱之种,为中法世代友好奠定坚实基础。以中日友好交往历史为例,1983年深秋,时任总书记胡耀邦访问日本并代表中国官方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在当时,无论国际社会还是日本朝野都大为震动。次年国庆前后,三千名日本各界青年如约而至,访华获空前成功,后来这批人大都成为日本的社会精英,绝大多数都成了主张和维护中日友好的骨干。

二是要多领域多主题多形式广范围地让中法民众参与体验对方文化。例如,鼓励旅行社推出更多中法旅行团;搭建法国文化体验馆;在上海和巴黎等举办中法美食节;开展中法博物馆展览品互换;设计发行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纪念章;推出中法文化旅游年官方网站;征集评选中法旅游文化年中法友谊之歌及纪念徽章等;开展中法文艺演出代表团互访演出;在中法文化旅游年城市标志性地点悬挂中法国旗;增进中法文学交流,拍摄中法友好主题纪录片等。2024年巴黎将举办奥运会,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也可就纪念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举办奥林匹克赛事等与法国增进交流。而且,不仅在巴黎、北京等大城市,不仅包括青年人,中法中小城市及广大老年人等都参与进来。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成为数字时代到来的催化剂,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为2023中法旅游文化年创新发展及更广泛影响创造条件。通过吸引大量中法民众等参与进来,体验并了解彼此文化,可以在人数上实现量的积累和突破,让中法更多普通民众在旅游和文化体验中喜欢上彼此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三是中法智库可发挥高层次价值沟通及建言献策作用,增进中法和平对话。 中法作为具有独立性、引领性的大国,不仅双边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而且在国际多边事务上具有较大合作空间。在国际形势充满紧张动荡背景下,中法就重大议题及时沟通协调,也可为世界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旨在推动多边合作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巴黎和平论坛,仅举办五届便以其规格之高、参会人数之多、涉及主题之广等而获得了广泛认可度和较高知名度。2024巴黎和平论坛或可就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议题邀请更多中方官方及智库代表探讨中法之间如何进一步合作。同时,可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中法智库论坛,广泛邀请中法智库界代表及官产学研人士等,围绕中法及中欧合作等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充分发挥中法对中欧关系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后疫情时代中法及中欧关系新的黄金十年创造条件。

四是中法之间可加大互派留学生,通过培养更多留学生巩固中法友谊与合作。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是中法友谊的重要支柱,未来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在增进中法文化旅游交流同时为两国青年学生等提供更多游学、交换、留学等项目及支持。

今天的全球化面临很多挑战,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此起彼伏,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强调人文交流与和平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客观上增进对彼此的认知,还可让人们在心态上对本民族及他国文化更为喜爱、尊重与包容。作为东西方两个文明大国,中法之间开展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具有超越双边的示范意义,可以向世界展示中西方对话的可能性与广阔空间。而在相互交流的同时,通过旅游感受体验具体情境又可加深积极印象与美好记忆,持续影响人们形成客观正面的相互认知。

当前,随着2024年的脚步一天天走近,中法官方及民间各界当积极策划、尽早行动,全方面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交流合作意向。相信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将迎来大丰收、大增长、大团结,中法及中欧关系也将随之更上层楼。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