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亚德·巴哈–埃尔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合作

2023年8月11日

齐亚德·巴哈丁 – 埃尔丁(Ziad Bahaa-Eldin),埃及前副总理、埃及金融监事局前主席、埃及投资总局前主席。

 

以下为齐亚德·巴哈丁 – 埃尔丁在全球化智库的演讲

 

2019年9月6日,埃及前副总理、埃及金融监事局前主席、埃及投资总局前主席齐亚德·巴哈–埃尔丁(Ziad Bahaa-Eldin)访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总部并发表演讲。

 

1987年我第一次到访中国,32年后再次访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中国繁荣的经济发展,也包含了中国对外合作的更大的经济机遇。

受最近紧张的贸易关系、不稳定的物价、气候危机以及高额贷款等消极 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很可能将不如预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各国投资和商业合作等方面也因此受到影响。通过对实际收入的降低、 移民倾向、安全威胁以及政治上的再结盟等全球地缘政治应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投资倾向消极。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发动机之一,同时也将为沿线国家提供不小的 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想简要分析一下中东地区几个主要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及阿联酋因坐拥丰富的石油资源,有较为可观的经济增长,但中东地区的政治暴动与紧张的经济关系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也同时给这两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阿尔及利亚作为阿拉伯地区新兴经济发 展国家,经过了较为成功及和平的政治力量转变,但军事武装力量的持续性介入及将要到来的总统大选也给阿尔及利亚的平稳发展添加了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利比亚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共存。从2011年的革命到2014年的两个政府再到 2019年4月发生的首都争夺都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其经济稳定发展的可能性。

埃及是北非与阿拉伯的重要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 伯国家。自1956年建交以来,中埃双边关系友好健康发展,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友好互惠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埃人文交流不断扩大,未来双方应持 续深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共同发展,同时,埃及也会向中国等国家借鉴学习经验。我认为,除了政府间的对话,中埃还应多开展非官方的对话,加强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对“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等的理解。当前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等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展开了投资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我期待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投资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投资前景这一问题,当前阿拉伯地区有7个具有发展潜能的经济领域,4个寻求且适合外来投资的国家以及4个寻求投资且有未来发展潜能的国家。这7个可能发展的领域分别为国家建设、公共设施、交通、健康、教育、汽车生产以及汽车零件加工机械构造和新能源发展。我认为,科技、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领域是中埃未来重要的合作方向,双方应共同推进在这些领域的交流。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力 且已取得巨大成果的情况下,我期待中国能在该领域与阿拉伯地区有更多的 合作。埃及、伊拉克、摩洛哥以及约旦作为4个寻求且适合外来投资的国家和苏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以及叙利亚作为4个寻求投资且有未来潜能的国家共同享有丰富资源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有或多或少会影响外来投资长远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为了减缓以及解决不稳定现状及其他对外来投资产生影响的可能因素, 中东北非地区应积极完善对外投资友好的法律及制度框架。投资法案应确保与普通法不同,具体包括维护外来投资商、本地投资商及本地企业的合法利益。通过反对国有化、扣押、没收,认可国际仲裁,防止强制性定价,加强本地投资商的公平竞争以及资本和利润返回的权利。阿拉伯地区可以建设更好的投资法案,其中,本国税务、海关税收、注册与登记费用、便宜的土地、实惠的水电及公共设施、出口信用值以及鼓励雇佣可以作为投资法案的激励条款。对投资法案的协助设施,我认为一站式购物、精简官僚体制以及特设经贸区可以更好地发展投资。在我看来,“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是衡量建立良好投资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对于中国 2020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我觉得该法是大陆法系在对外贸易与全球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提案,其实施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总结了5个促进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投资进展的重要因素。这5个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背景、法律背景、投资领域选择、社会政治环境、可能性倡 议。它们在分析以及改进中国对阿拉伯地区投资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此外, 交换教育资源与教育对象对阿拉伯地区吸引外来投资有着无法避免且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阿拉伯地区的发展今后要更重视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不仅仅是贸易交换的物资。

选自《预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王辉耀、苗绿主编,外文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

中国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中亚五国渴望早日打通与中国贸易通道

“合、竞”为最好的国际关系之道

竞争性联合——世界即将亚洲化

东西南北,中国居“中”

用“文明对话”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中非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合作

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改革成就互惠互利

第二部分 大国担当:中国与全球治理

人类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WTO改革迫在眉睫

WTO成员应采取什么行动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与中国智慧

中国面临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好时机

亚投行是亚洲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典范

以国际人道机构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当前全球治理正遭受“创造性破坏”

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制度化建设

中国正在扮演全球化国际贸易的领导角色

第三部分 深化改革开放 深度参与全球化

改革开放见证中国融入、影响全球价值链的40年

未来改革开放要准确把握国际规则的趋势

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找准改革开放的新定位

香港未来重在“聚才”与“聚财”

中国应坚持韬光养晦

从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

智库的创新与未来

第四部分 承企业家精神走向世界

企业“走出去”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融合创造未来

社会创新模式引领众创时代

王道思维——最适合华人企业永续的发展之道

全球化,中国企业有竞争力

“三重合力”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跨国公司

第五部分 人才全球化赢未来

人口,创新和城市规划

国际化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竞争力

未来最好的教育来自人工智能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创新

创业可以且应该被教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