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作用关键,方向广阔
2023年10月9日2023年9月21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发表以下观点: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我发言的重点是中国国际发展合作。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是非常令人惊艳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全球来说。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8000万人脱离贫困,如果没有这项成就,我们没有办法提前五年实现减贫目标。中国在这方面继续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它也成为世界上以绝对值来计的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在中国所发生的都将对全球其他地方带来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对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和贡献,对于推动实现国际发展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中国强调了《2021年全球发展合作白皮书》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指导性框架。我们的合作强调了多边主义重要性,同时加强了全球南南合作,斥资10亿-30亿美元给最穷的这些地区刺激他们的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之后在习近平主席牵引下,中国投资15亿人民币建立起的一个生物多样性基金,能够让能源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转型性发展,同时刺激全球和海外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得以生成,最终促成SDG 2030议程。
这个趋势是我们要激励的,我们要确保国家和国际之间的合作,中国在全球发展议程倡议的提出可以引发更多动力。这里我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在进行合作的方式上我们有机会扩大南南合作,进行多方合作激励,促进有比较优势的互补性发展,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化解国家间自身独一无二的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通过这种互相弥补的方式来化解自身的挑战、自身所面对的短处。我们要确保互相之间参与的发展,就可以让标准、做法、实践能够在一个全球平台上去聚合更多需求、化解更多问题,并且形成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来自于中国,也可以来自于全球在通力合作中凝聚的共识。
第二,在合作领域方面,我们应该有所明确。除环境和绿色转型之外,我们也要关注到气候适应问题。在同中国的合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应等做法来进行拓展,拿来主义复制粘贴到其他国家为他们所用。我们知道需要有一个适应融资到发展中国家,因为现在给他们的融资是五倍到十倍低于我们融资的预计,我们希望进一步有更多适应的计划在平台上进行合作,帮助到这些欠发达国家。
接下来纽约要召开SDG峰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只有15%在正轨上行进着,很多其他目标在反向狂飙。在环境上很多的指标都是回归式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有决心的集合性合作来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我的期盼,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依据嘉宾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15周年系列主场活动之“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