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中美“新冷战”比喻并不恰当
2023年12月27日2023年10月2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迪政府学院荣休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现在尽管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坐在一起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在我们讨论的话题中,我认为规则规范很重要,这是基于权力的底层逻辑。在二战之后建立了联合国,但是,全球的权力分配是两极化的,美苏联之间的两极化分配让全球很多方面都运转无效。我们现在对权力分配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如果要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不能只是有一个好的愿望,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说,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但我们混淆了一些事情。如果看当今世界的权力分配,可以用一个3D的国际象棋来看它,首先在全球力量投放方面有能力的只有美国军事力量,在经济领域世界确实是多极化的,过去二十年来都是这样,欧洲、中国、日本、美国。这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如果我们从第三个棋盘,跨国领域来看,在政府的权力之外,我们说两极化、多极化没有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来源。
我们怎么看现在的世界呢?有人说中美之间进入了“新冷战”和新一轮大国竞争,但我认为“冷战”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们观察一下真正的冷战,当时美国和苏联之间有很多军事上的联系,但几乎没有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但现在的中美,经济方面则有非常强的相互依赖,数万亿元的贸易额,还有社会方面的依赖,疫情前有大概30万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与此同时,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生态上的相互依存,比如疫情、气候变化,当时在真正的“冷战”中这些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的策略比冷战时期的策略要更加精细化,这样才能解决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如,新冠疫情的跨国问题,我们刚刚经历过,各国根据自身力量的不同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有100多万人丧生,这对美国来说是自1945年以来最大的人员损失。
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而且我们可能还会重新面临这样的情况,比如在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美国和中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跨国的科学家和医生的联系网络是紧密合作来遏制病毒传播,所以死亡人数只有几千人,把这个和新冠疫情的两国情况进行对比就很说明问题。还有我们同时做两件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事情,也就是在大国关系方面的竞争,与此同时又需要在跨国危机方面合作,所以,需要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仅仅期待这些跨国问题消失。所以,怎样描述现在的问题呢?
在这个夏天的阿斯彭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先生说了,竞争性的共存。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了,在管理下的竞争。这意味着我们要同时考虑竞争和合作两个方面,而在竞争性合作的共存中,我们还要考虑这个棋盘中的第三维,就是跨国的问题。不仅仅要考虑,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的力量优势,而是如何和其他国家齐心协力来应对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疫情期间中美没有很好的合作,还有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气候变化,如果考虑一下对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多大的威胁,比如,现在干旱带来的威胁,还有再看迈阿密和纽约由于海平面上升六英尺带来的威胁,这些影响甚至大于战争。很多科学家说,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在气候变化方面,确实必须要合作,这让我想到我们不能老想着胜出别人,应该共同使用我们的实力强强联合,来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通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扩散这些传统问题,还有一些新问题,人工智能会被用于军事冲突,这也是需要合作的,习主席和拜登总统在这个领域也要进行讨论,除了讨论经济问题之外,在今年APEC11月份会议见面时也要讨论这些问题。所以,我要传递的信息,智库要小心,不要光想做一些历史性的类比,这会误导我们。相反我们应该这样想,怎样把竞争合作协调好?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不仅是中国和美国,全球气候全球经济都会受损,这些是我的想法,我觉得智库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个方向上。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