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仍可以在人权方面找到契合点
2024年1月9日2023年10月23日-2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成功举办。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戴瑞君发表以下观点:
谢谢科林教授,我来自于中国社科院,非常荣幸应邀参加这个盛大的活动,我先说一个《联合国宪章》的关键词人权,这也是联合国三大支柱之一。之后,我想探讨一下,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可以共同合作的契合点。人权方面,很多人都相信他们都是基于这样的,来自于西方文明的规范,但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都知道,联合国人权宣言是1948年通过,到今年75周年了。联合国人权宣言确实被当成是国际人权法的一个基石,也代表着全球对于人权形成的共识,它的起草者来自于西方和东方,也包括中国,中国的代表张彭春博士是起草委员会的副主席,他成功做到了这一点,把孔子哲学纳入进去。还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罗忠恕,他也对国际人权法的诞生做出了贡献。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40年代做过调查,当时就是为了起草这样一个宣言,罗先生把人权的理念带到中国,获得积极作用,他的理念获得了积极响应,他把中国的理念引入到人权宣言当中。他在人权发展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国际人权法确实是基于各种各样的文明,西方对于人权的看法仅仅是本土的一种话语,虽然也有它的影响。其实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可以看到有共同的标准,就是让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民都能够实现的这些标准。
人权理事会第54次会议刚刚结束,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一个决议,是由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提出的,就是管理好保护好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他们一致通过这个决议,这一点为什么特别呢?因为这个决议是一致通过的,而不是表决通过的。这在人权理事会理事长是很少见的,在过去不管有什么样中国提出的决议或者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决议,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还有英国会反对,最终把它转向否决,但这个是大家一致通过的。这个决议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欧盟和美国表达他们愿意加入这样的共识,这也是非常少的,对于美国来说,仍然还不是人文(音)公约的一员。美国仍然在挑战文化公民权的经济方面相关的因素。所以,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契合点,即使在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取得共识。
在谈到契合点,不仅仅在气候变化领域,在人权领域的话题,平等、非歧视、保护脆弱群体,不让任何人掉队,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这些一定是我们可以寻找到契合点的领域,谢谢。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