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没有任何产品符合去风险化的标准,去风险化的结果令人怀疑

2024年7月18日

2024年5月25日、2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支持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盛大开幕。在以“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为主题的欧盟项目“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旸发表以下观点:

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主题是如何去风险,欧洲经济在全世界如何保持独立性?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一样,讲的是如何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去风险,我相信这个问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这周我花了一些时间分析了一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到两个问题:一是欧盟如何去风险,以及如何能从贸易中获益;二是政策决策者如何做出决策,更好地确保贸易的独立性。

这里提到了几个要点和建议:一是去风险可能会带来一些毫无疑问的结果;二是欧洲的单一市场会更加有韧性;三是进一步去风险可能会更好地塑造欧盟的韧性。在我看来,我觉得有一些答案令人比较信服,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供应链遭到破坏怎么办?欧洲的单一市场如何能在这么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当中获得真正的韧性?如何能在贸易中与贸易伙伴达成双方都能获益的结果?这篇文章的作者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根据我们非常复杂的数据分析,他的回答都不可能成为现实。另外欧洲实际上有24万项产品都是依赖进口或者依赖和其他国家的合作,靠所谓的欧盟独立生产的产品,不能够形成未来的市场。如果要确定去风险的产品,客观上来讲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说严格意义上是去风险之后而形成的,最后可能会形成令人非常怀疑的结果。

很多西方的专家都说,当前地缘政治的问题不仅仅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还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我必须要强调,中国在经济或者贸易上和欧洲之间是彼此关联的,在欧洲有些研究论文说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冲突有可能会引起短期内对欧洲,尤其是对德国经济的冲突或者影响,所以地缘政治的风险对于经济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这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而且这个误解有可能非常大,所以在统计上是很难计算的。即使是在和其他一些大国进行竞争的过程中,他们更多谈论的也是中国,而且欧盟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国的。比如碳边境调节税政策等等。今年特朗普有可能当选,他当选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像这样一个所谓的联合行动,也就是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联合行动是否会引起未来的连锁反应?给发展中国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转变,是一种权力的权衡。现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频繁地遭遇灾难,竞争不断升级,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下一轮的危机有可能就在转角之处,但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担忧?在双边关系上,中国和欧盟之间如何自处?在经济和安全上双方如何自处?现在安全问题可能成了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我相信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在你们心中,我们首先会把对方看成是对手,之后才会去关注一些其他问题,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安全性。但是我认为经济安全性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共同控制它,共同去风险。中国和欧盟可以共同生产产品,可以合作和沟通,我们也有这样的平台,而且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我们希望让各方都能够保持平衡,现在这个世界正在分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更应该进行合作。然而,现在国家之间缺乏信任,而且我们也没有合作的空间。希望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在双边关系上营造一个真诚的空间,在经济安全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共同的立场。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圆桌 | 变局中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再思考

“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

人才圆桌:全球人才流动与治理

全球商务区创新发展

大使圆桌:多极世界的多边主义

中美圆桌:更光明的未来?中美关系与国际合作

企业圆桌:动荡时代的全球贸易重构和企业战略

气候圆桌:塑造未来的全球气候与自然治理

乌克兰和平前景:中欧之见

第10届CCG年会 | 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中东:迷思和现实

 

关键词 陈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