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洪建: 中美博弈,欧洲不再“坐等风暴过去”
专家简介崔洪建,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最近一段时间欧美互动频繁,不仅举行了欧美外交部长和北约国防部长的“一周双会”,欧盟在会前会后还释放出一些信号,似乎要与美国“捐弃前嫌”,并且在“中国问题”上统一认识。这加深了外界有关欧洲已经在中美之间“选边”、“新冷战”日益迫近的印象,担忧随之而来。 坚持“自己的方式” 如果再把焦距拉长一些,可以发现整个6月是欧洲运筹“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关键时段。欧洲希望表明自己有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美之间找到立身之处,既不仓促地选边站队,同时还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挥平衡者甚至“调停者”的角色。 欧洲人也深谙只有通过动态才能维系平衡的道理,因此欧盟外交的“掌门人”博雷利最近很忙:在第十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前后,不仅赞赏中国“没有军事野心,对世界和平不构成威胁”,欧洲应当“和中国发展务实合作”,而且声明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而在和蓬佩奥会晤前后又一再向美国表露心迹,直言“欧美共享的价值观仍是跨大西洋关系的基石”,并且向美方建议专门建立一个就“中国问题”进行对话的机制。 欧洲这种在中美之间摇来摆去的做法,显得既无战略定力又缺乏诚信,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这的确是欧洲正为自己设定的生存、自主和发展之道。疫情期间大国关系的变化让欧盟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全球竞争甚至对抗将构成未来的世界秩序”,这也是决定欧洲未来生存环境的“国际政治主轴”。作为与中美经贸联系都很密切的经济体,作为在现有国际秩序中拥有诸多既得利益但软硬实力还不相匹配的行为体,为了避免中美对抗“殃及池鱼”,也为了避免秩序倾覆之下“完卵不存”,除了找到并坚持“自己的方式”外,欧洲已别无选择。 必须“下海出航” 从建设“战略自主”到宣示“欧洲主权”,再到跻身于中美博弈,这其实是近年来欧洲一直在摸索如何适应国际格局变动的路子。不过与疫情之前相比,现在的欧洲对于要立足于中美竞争之间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勇气。疫情初期欧盟内部的短暂混乱和参与大国交锋的无力感,正促使欧洲放弃“坐等风暴过去”的消极心态。用博雷利的话说,欧洲这艘船不能指望在港湾中获得安全,而是必须下海出航,尽管它的前方可能是中美博弈的“风暴之眼”。 除了要向中美表达参与博弈的勇气外,欧盟更希望借惊涛骇浪来倒逼出27位船员的同舟共济,因为只有“联合自强”的欧盟才可能具备参与博弈的实力。博雷利也承认,做好欧盟外交的当家人不容易:在对待中美博弈的问题上,27个成员国莫衷一是,有支持选边的,也有要求与中美“保持等距离”的。如果要让所有人满意,欧盟外交仍有可能继续原地转圈、无所作为。 但现在欧盟正试图创造出一个机会:声称要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竞争”的欧盟机构和下半年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德国如果能配合得当,或许能为欧盟的大国外交蹚出一条有所作为的新路来。 欧洲的自立自强 德国在疫情期间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表现,在欧洲国家中可谓“一枝独秀”,能和法国就财政救济方案达成重大妥协,也表明德国正逐渐克服要在欧盟发挥领导力必须解决掉的心理和政治障碍。在疫情期间支持率高涨的默克尔总理拒绝了连选连任的民众诉求,完全可以将其厚实的政治资源转化为在最后任期内为欧洲外交放手一搏、为德国政治留下遗产的底气,今年剩下的6个月或许是在默克尔的余荫下、将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转化为对欧盟领导力的最好时机。 因此在最近欧盟有关对中美关系表态的背后,德国的声音总是恰到好处地时隐时现。默克尔总理认识到“中国参与国际秩序的决心”并赞扬中方坚持多边主义,但又坦承“欧洲不是中立体而是西方政治的一部分”,欧盟将是“西方利益共同体可依赖的伙伴”,很有些为欧盟的大国外交定调的意思。 作为欧洲对华经济依赖度及对美安全依赖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对中美博弈带来的撕裂感体会最为深刻,在中美贸易、科技等领域可能出现的“脱钩”前景下,德国都会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为此德国会尽力将自己的利益取向和政策目标提升到欧盟层面加以落实,这也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欧洲将在中美之间试图不断保持动态平衡、实现利益均沾的外交航向。 无论能否在中美博弈中成为“平衡者”或“调停者”,欧洲要想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应该以有助于国际格局平衡、符合世界多极化潮流、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航向。但与默克尔所期待的欧洲将成为“稳定之锚”的愿景不同,它成为中美之外“第三种力量”的过程注定是曲折、波动并充满不确定性的,欧洲应当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在。只有认清并顺应国际变化大势,而非沉溺于玩弄政治平衡术,欧洲的自立自强才具有真正的动力和积极的价值。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20年6月22日
2020年6月23日 -
Martin Jacques(马丁·雅克)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知名英国左翼学者和记者,《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一书的作者。早年先后于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并曾经担任大不列颠共产党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的编辑,并现于《卫报》和《新政治家》设有专栏。马丁·雅克是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部的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跨大西洋研究院的研究员。
2020年6月22日 -
胡建华
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1984年调入中组部曾先后在宣教干部局、干部教育局(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人才工作局任职,主要从事干部(人才)考察、管理、培训,以及国家重大课题调研、重要政策法规和干部、人才发展规划起草制定等工作。现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顾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
2020年6月22日 -
梁国勇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从事国际投资趋势的分析和研究等工作,是每年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曾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于世界著名商学院之一的鹿特丹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重点是国际商务、战略管理以及公共政策(包括产业、创新、反垄断政策等)。他于《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新竞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发展》(英文版)等著作。
2020年6月22日 -
刘琛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获北京大学国际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国际经济专业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类别)。加拿大第一民族委员会(the First Nations,Canada)中国研究代表,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传播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特聘专家,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能力视频建设专家组顾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出口出版物外语评审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专家。西藏民族学院校级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传播研究。研究重点是亚洲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全球化的比较研究。近些年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基金、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侨办、北京社科规划、中国外文局、教育部重点基地、西藏自治区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际合作方面,主持完成了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Research Enhancement Fund和加拿大第一民族委员会China Canada Research Initiative Research 等有关中国全球化研究项目。曾荣获CASIO 学术专著作奖、Myung Seok Park Best Paper Award PACA,国务院新闻办全国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旨发言,主要包括2014年,作为唯一受邀中国学者为第七届世界政策大会(The 7th World Policy Conference)做大会发言;受韩国主办2015年第16届世界知识论坛邀请(The 16th World Knowledge Forum)担任主旨发言。
2020年6月22日 -
王义桅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工学学士,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出版专著《王义讲一带一路故事》(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6月版)、《大国担当》(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4月版)、《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版,阿文、韩文版)、《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版,2016年中国好书,同时入选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塞尔维亚语、俄语以及乌兹别克语)、《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文简体、繁体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法文、韩文、日文、波兰文、土耳其文、越南文、柬埔寨文、乌尔都文、印地文版,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2015年中国好书,进农村书屋)、《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版)等15部,即将出版《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的张载命题》。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5个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求是》、《人民日报》、《欧洲的世界》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BBC、CNN等国内外媒体采访5000余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论坛800余次,系《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CGTN等媒体特约评论员,曾参加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学,多次为财政部等部委及西安市等地方中心组学习,中央及国务院机关事务大讲堂讲“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6月22日 -
周棉
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跨世纪的333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首批入选专家;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师大中国史学科带头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聘高级研究员等。主要成果:《冯至传》《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一、二)、《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留学生大辞典》《中国留学生论》《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入选2016年国家文库)等,7次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奖、国家辞书奖和教育部奖等;国内外媒体《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博览群书》《书与人》《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报》《神州学人》《纽约侨报》等及多家学术刊物报道评介50次;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境外40多个著名高校图书馆收藏100多次。
202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