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德旺:留给子孙的,不应是财富,应是智慧
理事简介曹德旺,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集团董事长。“留给子孙的,不应是财富,应是智慧。”这是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对于传承的经典名言。在曹德旺的手上,福耀玻璃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在国内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年过七旬的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谁来接班,更准确地说,是如何更顺利地推进理想中的接班计划。在子女接班问题上,曹德旺几乎做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从最基层开始,一直做到总经理的职位,在福耀集团服务20年的曹德旺的长子曹晖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接班人选,但两年前曹晖的辞职创业让福耀玻璃的交接班之路出现一波三折。在“时代召唤”下儿子的创业梦想和父亲希望交托的“责任”和“荣誉”之间、在创新事业和家族事业之间,如何找到恰当的连接点,实现水到渠成的交接班,这或者是传承大业的关键点。曹晖的选择3月26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宣布,聘任叶舒为新任总经理。由于现年45岁的叶舒是曹德旺的女婿,在担任总经理前,他刚升任福耀玻璃副总经理不到2个月,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曹德旺新接班计划的猜想。一位熟悉曹德旺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曹德旺对女婿接班颇有信心。2003年加入福耀玻璃的叶舒,在企业中历经多职,了解企业各项业务经营发展状况。多年来兢兢业业,对福耀玻璃有着很深的理解,可以很好地胜任总经理一职。其实早在10多年前的2006年,曹德旺的长子曹晖就任公司总经理一职,让福耀玻璃交接班路径变得明朗起来。毕业于美国贝克工商管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的曹晖,在福耀集团服务20年,从基层车间做起,非常熟悉福耀的情况。从最底层做到总经理职位的曹晖,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接班人选。但是,2015年7月2日,福耀玻璃的一纸公告披露了公司总经理曹晖和董事兼副总经理白照华提交了辞呈,曹晖宣布准备开启自己的创业征途。曹晖的离职,无疑引发了人们对福耀玻璃交接班的种种猜测。而2015年7月离职的曹晖,看好万亿级规模的汽车后服务市场,他要做的是为全球一流汽车品牌制造商提供零部件,领军中国汽车后服务市场。“当好汽车工业的配角,未来就在当下,时代正在召唤我们。”于三锋集团任职的曹晖在官网致辞中写道:“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市场总量将达到一万亿元。”对此曹德旺表示,“以前曾很忧虑新旧交接问题,但今年看过曹晖做的产品后很开心,因为看到了福耀的未来。”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曹德旺,首次公开了曹晖的创业项目与福耀玻璃近年力推的“工业4.0”计划相关。或者,也正是这一点,曹晖的创业与家族事业的关联性,让曹德旺对长子更加寄予重望。面对种种不解,曹德旺非常肯定地对外宣布“曹晖作为未来接班人”的计划不会动摇。他信心满满地设计了企业的新接班计划,并将它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让女婿叶舒担任福耀玻璃总经理,第二步是吸引曹晖接班担任董事长,第三步是自己逐步离开公司实际管理层以实现交班。”父亲的期待曹晖辞职后,而福耀玻璃的业务却越做越大,在北美建立了全球单体最大的汽车玻璃工厂,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福耀玻璃越来越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来统领企业接下来的全球化进程。换句话说,曹德旺热切地盼望长子曹晖的归来。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原通用汽车的厂址开设玻璃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面对儿子的创业,对“时代召唤”的回应,曹德旺不仅仅是理解和支持,还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为儿子的事业与家族事业的未来找到非常好的连接点。曹德旺与儿子的几次谈话,都提到了家族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在曹德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财富,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责任。有分析人士就表示,“在子女接班问题上,曹德旺几乎做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从曹晖并不多的几次曝光来看,曹晖接受了曹德旺所给予的朴素的、身体力行的传统教育,也可以说曹德旺为培养曹晖接班煞费苦心。“大学毕业,我就把他放到车间里去了。在那里他一待六年,慢慢地从为师傅跑跑颠颠、顶替别人加班多拿几块钱,到后来当了车间主任。我一看,他轻车熟路了,就把他派遣到香港去做销售。从零做起,又是六年。慢慢渠道熟悉了,宝马车都有了。我见不得他舒坦,当美国分公司出现掌控危机时,我又狠狠心把他派遣到美国去。在那里又是六年。尤其是在2001年至2004年福耀对美反倾销官司中,曹晖带领团队艰苦奋战,展现出管理才华和领导力。在美国他得心应手了,但国内需要,我又把他拉了回来。”曹德旺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一般的年轻人跟曹晖是不能相比的,第一他吃苦耐劳,第二非常敬业,对业务也很熟悉。”曹德旺显然对长子非常满意。而曹晖真正快速成长是这几年在美国市场的摔打,特别是应对反倾销官司中表现出的老辣和干练。有媒体曾报道称,曹晖在回福耀任职前在美国待了11年,并在美国结婚生子,曹晖也坦言很怀念当年那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舒坦日子。曹晖在美国留学,受西方教育影响,对于家族传承的模式势必也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作为创二代他更愿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曹德旺就曾对外表示,“福耀玻璃的员工都很崇拜我,但曹晖不崇拜,他做事情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路,不盲从。”显然,曹晖非常了解自己的定位,更愿意独树一帜,而不愿在父亲成就的阴影之下,难以超越。有分析人士认为,曹晖因此将创业项目聚焦在汽车玻璃制造领域的工业4.0计划,力争能通过新的业务模式创造另一个“福耀玻璃”。“除非有一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把福耀带上更大的轨道,他才会心甘情愿、顺其自然的接班。而工业4.0或者就是这样一个方向,但这需要时间。”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更何况无论是曹晖看好的汽车后服务市场,还是工业4.0的制造体系,需要的都是新思维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受原有产业既有惯性的阻力,轻装上阵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春认为,家族企业的传承难题,不仅仅是接班,还涉及到转型。对此,为了实现儿子的接班,曹德旺还做了不少让步,比如支持曹晖继续创业,包括充分借助福耀玻璃资源加大对汽车玻璃制造工业4.0领域的投入,将曹晖的创业项目纳入福耀玻璃未来发展战略。而现在,叶舒的任职解决了曹晖接班后事无巨细的压力,因此对于叶舒的任命成为整个交接班计划中的第一步。有内部人士解释称,“由叶舒负责企业日常运营管理,那么曹晖就无需操心繁忙的企业管理工作,便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负责企业战略发展与海外业务拓展,以此吸引他回来接班。”对于福耀玻璃来说,传承难题考验着曹德旺的智慧,如多任职业经理人短时间任职后就会离开,曹晖的回归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但从一代到二代的传承,这个距离到底有多长呢?曹德旺口中看似顺遂的接班之路,其实并不平坦。可以说,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行业的领军者,出于社会责任以及家族事业传承的考量,曹德旺把儿子不愿意接班的种种原因都进行了认真对待,并尽量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在曹德旺看来,曹晖还年轻,作为二代闽商的他,将肩负着带领家族企业和公众企业双重性质的福耀集团走向未来的使命,“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荣誉,他应该能接受这样的事情。福耀玻璃是国家的财产,是股东的财产,(接班人问题涉及)福耀员工的饭碗,处理这件事情,必须慎重。”曹德旺说。文章选自家族企业杂志,2017年6月5日
2017年12月7日 -
【中国青年报】特朗普即将公布对华新战略
据白宫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未来几周内推出新国家安全战略,主要内容涵盖对中国、俄罗斯、伊朗以及朝鲜的新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将会往何处走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在11月30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新时代”背景下中美关系研讨会暨《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新书发布会上,多位美国问题专家就此事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作了分析。中国影响力成新战略关注焦点 据美国《华尔街时报》报道,特朗普即将对外公布的这份新国家安全战略由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赫伯特·麦克马斯特主导推进。从今年3月开始新战略的研究工作便已开始,可直到上周,特朗普的多位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顾问仍在讨论新战略的具体内容。 一名白宫消息人士透露说,在对华新战略方面,美国政府将如何遏制或应对中国在全球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作为重点。与此同时,如何共同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威胁,也是特朗普安全战略团队讨论对华新战略时的一个重点。 12月2日,路透社援引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导弹防御战略部队小组委员会主席、国会议员麦克·罗杰斯的话报道称,为了应对朝鲜核武器威胁,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正在美国西海岸寻找部署新导弹防御系统的场地,而这套新系统极可能包括“萨德”反导系统。罗杰斯称,目前导弹防御局的唯一任务就是物色最佳部署地点。不过,在美国之前公布的2018年度国防预算中并不包括此项计划,因而,若美国真打算在西海岸部署额外的导弹防御系统,最早也得在明年之后。 对于美国考虑在西海岸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2月4日回应称,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希望各方都能保持克制,多做有助于半岛局势缓和的事。而针对反导问题,耿爽也强调说,反导问题事关全球战略安全稳定与战略平衡,希望各方都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慎重处理。中美关系发展“时间差”问题或已被解决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总体上将如何发展?又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美关系更是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因而,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至关重要,而对美国国内政治的研究将助于准确判断中美关系走向。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作者林宏宇教授向记者指出,仔细盘点从去年11月赢得大选胜利到上台执政至今,特朗普作为美国选举政治的“特殊个体”,从表面来看似乎给美国政治造成了很大麻烦,但对美国政治的长远发展来说却是利大于弊,“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挽救了美国,修正了美国原本非民主即共和、非左即右的两党极化状况”。基于这一点,林宏宇教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总体走向持有限乐观态度。 他向记者解释说,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3点理由:其一,特朗普本身很特殊,不属于原先美国传统的两党制总统,他在未来中美关系发展上的“被塑造性”会很强。从海湖庄园会晤到上个月访华,外界都可看到这一点。其二,2008年以来中美关系发展一直存在“时间差”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国政治周期存在“时间差”,另一方面也是两国高层对彼此关系走向的判断存在“时间差”。不过,上个月特朗普访华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中美或许已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表”。其三,海湖庄园会晤后,中美形成的4个高级别沟通机制有助于构建未来的中美关系。目前这些机制之所以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内部很多岗位还空缺,还缺“真正能干活的人”。朝核问题仍将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大因素 对于中美关系未来走向,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则作出了有限悲观的判断。他向记者指出,从短期来看,中美关系仍将比较稳定,尤其特朗普上个月成功访华后双方都认为整体效果不错,但“应该注意到当前中美关系的‘稳定’比较脆弱”。 达巍认为,造成当前中美关系“脆弱”稳定的有3个因素。他解释说,特朗普本人的个性及其在中美关系上的议程,给中美关系走向带来了第一个不确定性。他说:“比如特朗普究竟会如何应对当前的朝核僵局?如果特朗普最终认为中方无法在朝核问题上满足其需求,又将如何调整中美关系?这些都会令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达巍也表示,虽然如何应对朝核问题会影响中美两国关系,但两国不会因朝核问题对抗起来。他说:“近一段时间内,我们都看到中美在朝核问题上加大了协调力度,我相信下一步还是会这样,只是有些事情由美国一家做,有些由中国做,有些则提交给联合国。” 此外,达巍指出,白宫、国务院以及国防部等主导未来对华政策走向的重要官员的缺位,以及国会中建制派对特朗普对外政策的制衡,也是影响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稳定局面的另外两大因素。 相较于短期内比较脆弱的稳定局面,达巍认为中美关系发展从长期来看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他指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强大起来的过程中,中美“两强”的关系不易处理;二是中美的发展模式分路而行,虽不是分道扬镳或平行线,但至少前方走向是曲折的,这与过去美国主流舆论认为“中美发展道路终将交汇”的观点是不同的;第三则是现阶段中国希望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而美国目前的想法则恰恰相反。这三重压力都将给中美未来关系走向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6日
2017年12月7日 -
【China Daily】Sino-Canadian bilateral trade ties to deepen further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industries, resources make for mutually beneficial opportunitiesChina and Canada have committed to continuing to diversify thei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stronger trade ties in the long run, as their products are complementary."The improving trade tie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will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as China has a profound market for imports from Canada, which can spur an increase in employment in Canada," said Su Qingyi, a researcher with the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Beijing."China can provide Canada with low-cost products for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return," he added. "China’s outbound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If its investment in Canada is also on the rise, it will help to boost the local economy.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explore cooperation potential at a Canadian wine exhibition stand during the China Food and Drinks Fair in March. Wang Jun / For China Daily"Canada is a country with vast lan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a smaller population. If it can reach an agreement on exchanges in human resources with China, that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labor in Canada."Data from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show that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mounted to $42.41 billion in the first 10 months of this year, up 14.2 percent year-on-year.Canada’s exports to China, worth $25.77 billion in total between January and October, included agricultural, mining and chemical products, jumping by 15.4 percent year-on-year. It imported $.16.64 billion goods such as machinery and textiles from China, up 12.3 percent.To further boost bilateral trade volume, the two countries started discu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Beijing in late February. The Canada China Business Council estimated that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could result in an additional $6 billion worth of exports from Canada to China a year by 2030, and in the process create 25,000 job opportunities in China.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major think tank in China, said China-Canada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buoyed by supportive stances on both sides.Last month Ontario, Canada inked 25 deals worth around C$600 million with a nu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covering emerging areas such as e-commerce and healthcare.Among them, the China Automotive Battery Research Institute signed a C$3.35 million deal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The two sides will set up a laboratory to develop new-generation batteries."Partnerships with a global powerhouse like China are critical to Ontario’s economic success," said Kathleen Wynne, premier of Ontario, Canada’s largest province by population and economy.There are profound trade opportunities for both countries in the sectors of services, elderly care and winter sports.Sarah Kutulakos,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anada China Business Council, said the service industry was set to boom and the two countries are largely complementary in the sector."Canada is able to offer the Chinese service industry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ature business models, which help Chinese companies with their going global strategy," she said.Li Guanghui, vice-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Beijing, said, "Chinese companies can also consider investing i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anada, especially in fields such as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griculture, as the country has a sound economic system and encouraging government policies."From China Daily,2017-12-5
2017年12月7日 -
【China Daily】China ’open to world’ of foreign talent
Ted Tokuchi, a former senior executive of CITIC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a Chinese securities company, recalls the moment he had a face-to-face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five years ago.It was Dec 5, 2012, the date of Xi’s first seminar with foreign experts in China after being elected top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late November.At the 80-minute meeting, Xi received proposals from 20 experts including Tokuchi, China’s first foreign senior executive at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proposals ranged from reforming universities to better accommodate the real needs of society to helping Chinese firms going abroad."We’re open to the world, and we want to learn from the world," Xi said at the meeting, adding that foreigners with expertise in their fields had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had served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Looking back, Tokuchi, a 65-year-old Japanese economist who has spent about two-thirds of his life in China, said he was impressed by China’s great determination to develop and its magnanimous attitude in welcoming talent from abroad."China is now showing its charm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more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world, and will be an attractive dreamland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worldwide," he said.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said it has records of overseas workers entering China about 3.3 million tim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To attract more top overseas talent, the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joint efforts with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as well as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o simplify the visa application process from weeks to five days. Oth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cluding lowering the threshold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applicants, also have been adopted.Zhang Jianguo, head of SAFEA, said a more proactive, open and effective policy on competent professionals will be pursued to further implement Xi’s remarks in a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October.In the report, Xi said, "We should value people with talent, be good at identifying talent, have the foresight to employ them, be earnest to keep them, and welcome them into our ranks."Zhang said applications for work permits for foreign experts whose skills are in urgent demand as well as top talent in all fields will be streamlined next year to attract more talent."We’ve seen great progress in policies to recruit more overseas talent, and there will be more of them," he said. "Those preferential policies reveal the country’s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which a great power should demonstrate to the world."Apart from that first seminar five years ago, Xi conducted two similar seminars with foreign experts — one in Shanghai in 2014 and the other in Moscow in 2015 — showing the great value he places on foreign talent in China.In May 2014, Xi met with 50 foreign experts in Shanghai and listened to their proposals, ranging from reforming th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to better supporting innovation.The president said the country must implement a more open policy for talented workers, to bring in talent no matter where it comes from, make the most use of it and trust it fully. "China will always remain devoted to learning, will learn modestly from the world no matter how well it develops, and will openly enhance learning and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he said.Anthony J. Leggett, a Nobel Prize winner in physics from Great Britain and now a professo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aid he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the earnestness Xi showed at the meeting. He said he was especially impressed to see the president taking notes. "President Xi knows the necessity of bringing in and fully using foreign expertise," Leggett said.Wang Huiyao, founder of the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said that Xi’s remarks on foreign experts had shown the direction of the country’s talent policy."In such an era, we should try to realize a Chinese dream that talent around the world could all come to China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he wrote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after the Shanghai seminar.In May 2015, Xi also met in Moscow with about 40 Russians who once worked in China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Since 1978, tens of thousands of Russian experts have come to China and participated i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drive as well as its modernization.From China Daily,2017-12-5
2017年12月7日 -
朱民:人工智能世界由中美两国主导 需加强人才储备
专家简介朱民,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新浪科技讯 12月1日晚间消息,在今日举办的“全球思想盛筵-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发表以“中美人工智能竞争与合作”为主题的演讲,称人工智能的世界是由中美两国主导。 朱民表示,中美投资者关注的领域很不一样,美国关注在基础和基本的技术,中国关注在应用。美国大量的投资在芯片,中国比例非常之小。机器学习的应用美国也很高,中国也很低。中国在计算机视觉,特别是在自动驾驶系统,还是走在前面的。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竞争的是人才。”朱民认为,中国的人才在中等规模的企业团队数目比美国会多一些,但是在大型和小型、初创的两极来看,我们的人才还是很弱的。 朱民进一步解释道,“从人力资源的储备来说,我觉得这个弱项特别明显。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工智能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在规模和基数上有优势。”他认为,在中国几乎没有看到成规模的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工智能的实验室等等,而这都是未来的人才。 朱民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共赢是特别重要的概念,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合作,来赢得这场未来的战争。(泽宇)以下为发言实录 感谢头条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在这儿做一次沟通和交流,最近讲人工智能,大家经常讨论关于中美人工智能的竞争,我就想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的一些观察给大家做一个报告,我的题目叫“中美人工智能:比较与未来”。 如果把中国和人工智能相比的话还是很明显,人工智能企业的数目,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有2000多家,中国第二,英国第三,所以人工智能企业数目还是中美两国。如果我们再看人工智能企业已经有的专利数,美国还是领先有26000例左右,但是中国在第二是15000例,日本企业的专利数其实也还是很高的。所以说人工智能的世界是中美两国主导,我觉得并不夸张。 但是再细分的话会发现很有意思,中美投资者关注的领域很不一样,美国大量的投资在芯片,中国比例非常之小。机器学习的应用美国也很高,中国也很低。中国在计算机视觉,特别是在自动驾驶系统,最近还是走在前面的。当然中国在无人机方面是遥遥领先的,语音识别像科大讯飞等等也是走在前面的。美国还是关注在基础和基本的技术,中国关注在应用,但是主要是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我们现在有商汤、Face++都在起来,以及百度做的自动驾驶都在起来,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看到重点的不一样。 但是如果看技术层面的话,怎么看技术?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看团队。从团队来看,这个区别特别有意义。我们仔细看的话,从中美人工智能各个领域团队人数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在芯片处理的人数,中国的团队只有不到美国的1/10的,机器学习的应用中国也很低。在自然语言的学习,虽然我们的语音识别现在的量很多,但是在自然语言学习方面人类的储备,因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知道的,竞争的未来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在智能机器人方面中国是机器人的销售大国,也是制造大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还是还是走在前面的。语音识别在中国是很小的领域,在中国是领先,但是领先的差别不是很大。 第二个是讲人才,未来是人才竞争。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是图中红色的,美国团队小的比较多,但是如果认真来看大规模的企业,就是指有5000个人工智能专家的团队,我们开始初步看到比如说百度、腾讯出现超过5000人的规模了,但是美国已经有4家了,每个已经有1家公司有1万人的规模。 因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竞争的是人才。所以说从人才的分布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总体而言,中国的人才大概在中等规模的企业团队数目比美国会多一些,但是在大型和小型、初创的两极来看,这正是中国的重点,我们的人才还是很弱的,这是件很大的事情。 从人才的角度看大学的话,我觉得大学的差别是很大的。美国的大学比如说开始打造全套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开始全面出现了。譬如说大学开始培养数据科学家、数据和软件开发人员、数据管理者。现在有顶级的20个大学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专门的研究科目等等,在正常的教学培养以外,很多大学开始出现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创新、培育、探索,这在大学是很普遍的。在中国应该说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看到成规模的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工智能的实验室等等,这是未来的人才。 关于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东西很多,讲投资、产品等等,但是我觉得如果要看未来的话,根本的竞争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前面的数字和这个数字加在一起的话,我们已经有的人才基数,以及未来培养人才的能力,我觉得中国还是很弱的。 在全世界人工智能影响力排名的头30名大学没有一家中国的大学。再说一次,人工智能未来是不确定的,竞争的是人才,竞争的是培养人才的环境、机制、机构和能力,所以这一点我觉得不能低估。但是中国的投资是很厉害的,我们把人工智能在2017年各个方面的投资来比较,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美国。大家看到虚拟现实中国第二、美国第一,差距很小。在自动驾驶方面,中美的差距也很小。可穿戴的技术,中美投资资本的涌入量也很大。中美两国几乎在全世界最主要的人工智能的领域里占据了投资的前两位,这是好事。但同时不不得问,如果我们的企业数目、专家、人才还是不够的话,那么这么多和高的投资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个投资对我来说,人工智能企业在中国存在着投资的泡沫,这是很明显的。 从企业来看,我们把企业看成产品、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平台和芯片这4个在根本上的企业面对的不同阶段的服务和核心技术。Google、亚马逊、Facebook、微软、IBM等等,基本上是从芯片起家开始,技术平台是一个大的部分,行业解决方法占据了他们的主要业务能力,然后是消费。中国的三大巨头开始起来,我们在芯片几乎是没有,我们在技术平台刚刚开始,大概落后世界一流企业2个级别。我们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还是在比较单向的业务领域。当然我们的产品是好的,这是我们的特点。 在芯片来说,我们到现在为止大家都在走GPU、CMP的概念,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在讲到AI的开源平台的时候,百度、腾讯开始做AI平台,但是已经比一流的开源平台,从双方一流企业的对比来说我觉得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平台的框架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在座有关于中国580多家人工智能的数据库,把所有数据规整成这一张表,可以看到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所有的这张表里,用红的圈表明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在逐渐接近国际水平的,我们有三个大家,腾讯、阿里和百度在人工智能上还是和国际企业是在接近,在朝那个方向走。我们的云计算服务,从技术和规模来说现在走得很快。主要是在技术层,现在领先的是或者在往前走具有地位的是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 我把所有的企业放在一起,特别令我惊讶的是,当我们说中国的产业产品和应用特别发达的时候,我在所有的产品和应用的公司里并没有发现成熟的有力的产品品牌技术,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惊讶。 我们从中国的人工智能现在的发展来看,很明显从深度学习、搜索引擎、手势控制各种产品都有,非常发达。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在产品,我们的基础应用开始起来,但是在关键硬件和算法模型方面,特别是算法模型方面,我觉得我们现有所看到的技术能力和竞争核心能力还是不足的。未来竞争主要是计算能力、数据、算法能力,我们当然有数据,但是关键硬件和算法模型跟不上的话,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果把所有的东西看起来的话,如果把中美放在一个近似可以比较平台上,严格来说不能完全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的技术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在基础芯片、技术上、在平台上,中国更多在应用。从企业层面来看,美国一流企业更加完整地从产品、技术、平台到芯片是完整系列的,中国还主要在应用方面开始有技术平台和产品。 从人力资源的储备来说,我觉得这个弱项特别明显。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工智能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有优势,是规模和基数。我们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譬如说电商。2005年的时候美国的电商是如此之大,占35%,中国的电商很小,而今天中国的电商近乎是美国电商规模的两倍。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手机支付规模已经是8000亿美金,几乎是美国的10倍以上。这张表特别有意思,中国独角兽的企业占比也很高,从34%涨到43%,涨到很快,表明了中国的独角兽涨得很奇,中国的AI企业发展很快。第二如果把前面所有拢在一起的,中国企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企业投资的泡沫其实是存在的,反应在了这个方面。 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的基数还有一个是整体网络的使用是很大的,中国在网的居民7亿多,印度4亿多,整个欧洲是4亿多,美国是2.8亿左右。中国通过手机上网7亿,印度、欧洲和美国和中国的差距很大。中国数字的使用,在网上的情况也是遥遥领先这就是中国的基数。 alipay已经是美国最早的三倍了,基数会推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因为数据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经验和体验、新的场景和新的迭代。在数据方面,2013年最快是雅虎,每秒能够处理的数据。百度2014年领先,阿里巴巴2015年,今年腾讯的速度远远是超过世界上的速度和规模。速度能不能转换成技术?这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基数可以转变成某一个技术,比如说速度,但是速度能不能转换成基本的技术?这又是一个概念,这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第一个是从大的基数和市场走向技术,过去的历史表明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规模和市场可以走向技术,但是不一定必然走向技术,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想在这里说所有的案例。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企业的话,中国机器人的企业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机器人的销售占了全世界的23%左右,中国每百万员工持有机器人的比在世界的平均值一半左右,连发达国家美日,特别离韩国差别非常小,所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2015年已经是美国、日本制造业的总和,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的发展我觉得是未来人工智能的蓝海,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机遇。这又是有一个未来巨大的场景在等待着中国人工智能的行业去占有,这是一个非常有兴奋点的地方。 中国关于深度学习发表的论文,这是白宫的报告,红色的是中国,蓝色是美国,在2015年、2016年以来远远超过所有的其他国家,所以中国的研究水平也开始提高,这是一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了国家战略,这个国家战略要求在2017年到2020年同步世界先进水平,2025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这都是好事,以后变成了国家战略。但是实施是一个很具体,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归根到底是技术、是企业、是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看中美的人工智能比较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我看到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在世界领先,这个总结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看到偏重的重点很不一样,美国偏重在基础,偏重在技术,我在这里没有讲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是一个更广泛的政府,更多和科学界的领域我更多讲的是商业层面的概念。中国更多偏重于比如说应用。 在企业界,中美的巨型企业的对比差距从基础技术、从技术平台、从开放平台、从产品来说,这个产品还是很大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靠三样东西,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在这三者中,中国至少有数据,这是中国的长项,所以中国的基数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中国的计算能力也是可以逼近、可以改进的,但是算法需要长期持续地研究和发展。中国最大的好处是不但有基数,未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比如说我们巨大的网民形成的商业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社会。而这些都从需求端会推动整个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供给端的发展。 关键的瓶颈是人才,中美的比较特别明显,我们的团队经验和数字落在后面,我们团队的规模落在后面,我们培养人工智能团队的基础环境、能力,比如说高校教育机构等等明显落在后面。所以要把今天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利用未来的基数和我们已经有的巨大的市场转换成技术的供给链的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是决定中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作用,我有20分钟,我刚刚用了二十分钟零八秒。 在人工智能的,合作共赢是特别重要的概念,我们是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合作来赢得这场未来的战争,这就是我的观察,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再次感谢今日头条的邀请。文章选自新浪科技,2017年12月1日
2017年12月6日 -
龙永图:一带一路不是冤大头 首先有利于中国
理事简介龙永图,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凤凰网财经讯 2017年12月2日-3日,以“决策与市场”为主题的第六届凤凰网财经峰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到政商学等各界嘉宾,围绕十九大后中国经济改革、金融和产业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探讨。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峰会上做了题为《“一带一路”与对外投资新格局》的主旨演讲,龙永图首先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格局:“要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百姓生计问题,长远发展问题,很重要的还是要发展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可能也会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所以总体来讲“一带一路”对外整个投资从内容上来讲大的格局就是以基础设施为主,然后加上资源、能源的开发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龙永图表示,围绕一带一路将产生庞大的需求,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超过10万亿美元,参与投资的中方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以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同时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社会资本会跟进,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龙永图还对“一带一路是冤大头”的说法进行了回应,龙永图表示:“一带一路不是冤大头,首先有利于中国。即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要洒钱当冤大头,首先是为了中国的发展。第二,它更重要是一个全球合作。”以下为发言实录 龙永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凤凰新闻的这样一场论坛,题目就叫“一带一路”和中国对外投资新格局。大家知道“一带一路”是我们中国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倡议,主要涉及到沿线60多个国家,应该说这60多个国家大多数都是全球最贫困、最落后,也是最封闭的国家。因此在这些地方要开启一个经济发展的漫长的历程,必须寻找突破口,因为这些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社会稳定到经济发展到就业到民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那么这个突破口在哪儿?想来想去,可能就是在搞基础设施,我们中国老百姓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基础设施一定是我们谈的“一带一路”投资格局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说在今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上我碰到印度尼西亚的一位部长,他跟我讲我们印度尼西亚的列矿储藏量占全世界的70%,我们欢迎中国去投资,欢迎成为“一带一路”当中一个合作的项目。所以,从“一带一路”的投资结构第二部分来讲,就是资源,就是能源。 当然要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百姓生计问题,长远发展问题,很重要的还是要发展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可能也会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所以总体来讲“一带一路”对外整个投资从内容上来讲大的格局就是以基础设施为主,然后加上资源、能源的开发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要针对这样的庞大的需求,确实在投资整个安排方面,一定要出现一个多元化的格局,那么从很多机构统计来看,从现在5年,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超过10万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近5年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要超过1.7万亿美元,而亚行去年投入基础设施也不过175亿美元,所以投资的缺口很大。所以在整个投资的参与者的格局来看,我认为一定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的格局怎么形成的?我们首先要看到“一带一路”是我们中国政府提出来的,参与投资的中方肯定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以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特别是像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金融性开发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肯定会在整个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当中起一个先锋的作用,或者说一个开路者的作用,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社会资本就会跟进。所以从整个来讲,以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众多开发性金融机构将成为“一带一路”投资当中的主力军,当然他们后面会跟着一系列的像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样的商业银行,但是以金融性银行为先导,加上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的跟进。 从企业的投资来讲,由于我们有很多的大的国企都在响应中央的号召,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去,所以从投资的供给方面来讲,我们国有企业肯定要发挥一个主力军的作用,跟进的是广大的民营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一个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肯定要以开放性金融机构和我们的国有企业为主导,然后其他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做一点分包,做一些辅助。所以整个的中国对外投资的格局肯定是以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国有企业为主,辅之于其他商业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其他民营社会资本。 当然在我们整个对外投资,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我们希望实现全球金融机构都在这儿投资的多元化的格局,今天很高兴我们亚洲开发银行的郑行长参加我们的这次讨论,我们衷心的希望,像我们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和亚洲开发银行,能够和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一起参与到“一带一路”大的投资当中去。实际上我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和亚洲开发银行也好,或者说是世界银行也好,开启了共同融资的计划,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所以我是觉得我们在整个对外投资的布局上,肯定是一个传统的双边多元机构,传统的投资机构和新建的,特别是为“一带一路”量身订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新兴的金融机构联合作战的格局,再加上丝路基金也好,或者是金砖开发银行也好。总之,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由于在“一带一路”上对基础设施也好,资源开发也好,发展制造业也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的话我们会希望看到一个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出现,这样才能确保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顺畅。 实际上像很多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前几天我参加了汇丰银行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会,汇丰银行他们也对于“一带一路”所出现的商机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这些传统的商业银行有非常庞大的网点,并且这些国家有他们的法律、文化、宗教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好,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好,能够和传统的像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像汇丰银行这样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我相信一定会减少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的质量,确保“一带一路”投资的成功,因为投资很重要,但是确保投资的质量,确保投资的回报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个这些国家由于我刚才所说的那些特点,应该说不管从政治上来讲,经济上的投资风险都是很高的,再加上这些国家很多社会和政治不稳定,政局不稳定,所以整个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呈现一种投资时间长,回报时间长,风险很高的局面。所以这样一种状态之下,也需要我们有一个大家共同担风险,共同承担责任的这样一种安排。 实际上在今年5月份“一带一路”的峰会上,在论坛发表的联合公报当中就提出了“要合作建设一个稳定、可持续的融资体系”,“一带一路”银行家圆桌会议同意在机制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推动各项物质合作的深入开展。所以总的来讲,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把银行之间的合作常态化、机制化,形成一个完全合作的局面。 最后我还必须想讲“一带一路”这个重大的倡议,应该争取到我们国内大力的支持,因为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广大的西部地区很贫穷,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国内有一些人总是讲我们干吗要搞“一带一路”这样大的倡议,投那么多钱,是不是穷大方,当冤大头,不是的,我们一定要给我们的老百姓,给我们各行讲清楚,“一带一路”首先是有利于中国的,因为大家知道“一带一路”提出来首先是作为中国“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三个区域合作战略的一个,这三大区域合作战略一个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一个是长江经济带,一个是“一带一路”。所以“一带一路”首先提出来是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战略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所出现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是我们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 要解决这个不平衡,要找出这个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过去那么多年当中,东部地区利用对外开放发展起来了,先富起来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处在对外开放的大后方,甚至成为对外开放被遗忘的角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必须为中西部地区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这样从我们的东北、内蒙、新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广西等等这样一系列的中西部地区,我们需要一个对外开放的大的空间,需要对外开放合作伙伴和国家,这样俄罗斯、蒙古国、东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就成为了我们中国向西开放,我们中东部地区向西开放的合作伙伴。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就是一个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个区域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中国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后我们看到我们需要寻找对外开放的合作伙伴,这样一下子俄罗斯也好,蒙古国也好,中亚也好,西亚也好,南亚也好,一下子成为了我们中国对外开放新的合作伙伴,“一带一路”的倡议就变成了国际合作倡议。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个铜板的两个方面,它的一个方面是中国国内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了缩短国内东西部的发展差距。铜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国际合作这样一个倡议,目的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的发展。 如果这样来了解,就可以向全世界,向我们中国老百姓讲清楚“一带一路”的故事,它既不是中国要洒钱当冤大头,首先是为了中国的发展。第二,它更重要是一个全球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大倡议,它的实施必将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定有利于促进全世界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合作共赢,谢谢大家。文章选自凤凰网,2017年12月3日
2017年12月6日 -
【中国贸易报】中亚五国渴望与中国全面合作
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延绵千年,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中亚五国都在积极参与。”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全球化智库国际顾问萝扎·奥通巴耶娃近日在全球化智库(CCG)演讲时表示。政策先行 合作正当时 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为220亿美元,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达290亿美元。之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也日益紧密起来,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其分别与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粮食”三大战略及土库曼斯坦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中亚国家一系列双边、多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已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超过5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中哈第二条跨境铁路正式投入使用;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江苏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启用,这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第一次正式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此外,中国经中亚通往欧洲沿线国家的“中欧班列”取得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中塔跨境光缆、乌鲁木齐枢纽机场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文化是重点合作潜力无限 中亚五国距离中国近,投资优势明显。中亚五国人口超过7000万,市场前景广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工业不发达,技术不够成熟。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直属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库尔班诺夫曾表示,中亚地区对于中国工业设备有很大的需求,这些设备通常物美价廉,而且技术成熟。 不仅仅是工业设备,中亚五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较大需求。“中国在中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双方在交通、通信、农业、高新技术、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专家孙壮志表示。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的铁路修建对于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很重要,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会带来巨大利益。”奥通巴耶娃表示。 据悉,“一带一路”的铁路路线连接中国、俄罗斯直通波兰和德国,一直深入到伊朗等地,也连接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虽然还没连接吉尔吉斯斯坦,但两国目前正处在项目谈判阶段。吉尔吉斯斯坦之前很多发展计划被搁置,希望可以通过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 而乌兹别克斯坦也正在扩大开放,但由于不与中国接壤,同样希望修建一条途径吉尔吉斯斯坦连接到中国的铁路,促进与中国更多的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先行,奥通巴耶娃也表示,亚投行作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平台,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消解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与中亚经贸关系发展同样重要。“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在中国有3000名留学生。”奥通巴耶娃介绍,作为中国最近的邻国,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联系紧密,但目前双方对彼此的了解还有限。吉当前最重要的是拓宽两国的互联互通渠道,加强深入了解,培养更多的“汉学”专家,从而更好地促进与中国的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文章选自《中国贸易报》,2017年12月5日
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