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BBC】Is Trump serious about trade war with China?
Mr Navarro is also an economics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To get a sense of what Peter Navarro, Donald Trump’s pick for the head of his new national trade council may think about China, look no further than the film he made about the impact of China on the US economy.The trailer for Death by China is a compelling watch, screaming statistics such as 5.5 million jobs and 57,000 factories have been lost to China.It also alleges that China is ruining the US economy, and poisoning its children with toxic products.In one particularly bold scene, a knife emblazoned with the words "Made in China" sears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ving a trail of blood smeared against the US flag.Mr Navarro certainly has a flair for drama.But then so does his new boss, Donald Trump.And with this appointment, it would appear that Mr Trump has no qualms about announcing to the world that he’s not afraid of a trade war with China.But it may also be clever posturing.In his 1987 book "The Art of the Deal", Donald Trump has this to say about the Chinese:"I’ve read hundreds of books about China over the decades. I know the Chinese. I’ve made a lot of money with the Chinese. I understand the Chinese mind."So was this appointment Mr Trump’s way of striking a better deal with the Chinese?"China has been gaming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a very long time," Gordon Chang, author of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told me. "It’s clear Mr Trump wants to change that. Good relations to him means getting what you want, and that’s actually quite close to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China is accused of flooding markets like the US with cheap materials like steel which does little to develop goodwill.That’s not how the Trump team is selling it though, and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Chinese will see it that way either.Mr Trump’s transition team says the new national trade council is all about making US manufacturing "great" again, in an attempt to bring American jobs home. As the trade council’s head, Mr Navarro will help to set the US trade agenda, and will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policies to shrink the US’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and other nations.But given most economists say focusing on bringing US jobs back isn’t practical, how much can he actually do?"Trump seems to be going through with the ’get tough on China’ plan, but he’s fighting the wrong battles, ones from the 1990s," says Fraser Howie, a long time China observer. "The outsourcing of jobs isn’t the battle now, it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s and market access."But none of that plays particularly well with the masses, and certainly doesn’t have as catchy a title as "Death by China".At the heart of Mr Navarro’s premise is that globalisation has benefited China, and not the United States. He, and those who share his view, say that in the years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in 2001,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en its economic growth decline while China’s, albeit coming from a very low base, has boomed.Xie Tao,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This [appointment] is not a good sign, not a positive sign," says Xie Tao,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and Professor at the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n Beijing."There was a kind of euphoria over Donald Trump’s victory in China, and many Chinese were writing about how having him in the White House would be good for US-China relations. But in the last few weeks we’ve had a sudden turnaround, an about-face.""So this appointment of Mr Navarro is a signal to Beijing, and to his domestic constituents," added Professor Xie. "There are lots of ways to punish China on trade. Mr Trump is saying: ’I’m actually quite serious about what I’ve said, and I’m going to follow through with this’."China is unlikely to take antagonism from the US lightly.President Xi Jinping also has a domestic population to placate, and Mr Trump’s tweets of late have riled the Chinese public no end."Trump is not behaving as a president who will become master of the White House in a month," was the assessment in an editorial from the Chinese state mouthpiece the Global Times, earlier this month."He bears no sense of how to lead a superpower…Since he has not taken office, China has kept a calm attitude toward his provocative remarks. But if he treats China after assuming office in the same way… China will not exercise restraint."Those sound like fighting words to me. Let the trade-war games begin.(By Karishma Vaswani)From BBC News,2016-12-22
2016年12月27日 -
【光明网】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在穗发布
光明网讯(记者雷爱侠 通讯员何鹏德)12月22日,由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国侨办等部门主办的“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8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简称CCG)与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施一公、陈十一、郑永年、李彦宏、徐小平、柳青、郎平、鹿晗等人榜上有名。 随着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全国范围持续走高。为表彰和推介2016年中国留学精英在不同领域的突出贡献,引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风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评选“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并发布榜单,这也是CCG连续第二年在留交会上发布该榜单。 2016年的入选人物涉及学术、科研、政界、商界、文艺、创业、投资、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在过去的2016年中,他们站在所属行业的前沿,具有开创性与前瞻性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在当下全球化时代,主导或参与了具有深刻影响力和重大突破性的事件或事业,不断开拓创新,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国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中的引领者和开创者。 CCG秘书长苗绿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CCG“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课题研究组通过开展调研、实际走访和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收集、整理了近 200 位正在从事创新创业的中国留学人员案例。通过分析、研究 2016 年 1 月至 12 月期间的相关案例资料, 综合考虑创新性、影响力、代表性、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经由智库研究和专家评审,甄选出 2016 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50 人榜单”。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预计,到2025年我国留学人员数量将突破千万。2016年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名单(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峰,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吉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崔维成,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方洪波,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郝景芳,80后科幻作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黄维,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晓庆,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矫勇,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原水利部副部长井贤栋,蚂蚁金服CEO郎平,中国女排主教练、世界女排名将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梁建章,携程旅行网执行董事会主席林东,杭州畅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爽,凤凰网CEO刘利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柳青,滴滴出行CEO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逯高清,英国萨里大学校长鹿晗,演员、歌手毛大庆,优客工场、共享际创始人兼董事长潘建伟,中国科协第九届副主席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饶毅,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石勇,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汪潮涌,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创始人及总裁王兴,美团大众点评网CEO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振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徐小平,真格基金主管及创始合伙人许琳,国务院参事、原国家汉办主任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薛其坤,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印奇,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CEO袁明,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燕京学堂院长张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雷,远景能源创始人、CEO张首晟,斯坦福大学J.G. Jackson和C.J. Wood讲座教授、丹华资本创始人张懿宸,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飞,云洲智能科技董事长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周灏,量化派CEO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朱嘉,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朱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总裁文章选自光明网,2016年12月22日
2016年12月27日 -
王石:企业国际化的四种国际语言
理事简介王石,CCG资深副主席、万科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中国国际商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年中国国际商会年会于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出席并演讲。王石在演讲中提到了万科在国际化当中用到的“四种语言”。分别是产品的竞争力;讲契约精神、讲信任;打造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摆脱路径依赖。他特别提到,两次登顶珠峰的经历让他成为“话题人物”,得以非常成功的融入人群。此外,还鼓励旅外的人士多吃西餐,以便和周遭朋友更好交流。以下为演讲实录:王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就万科国际化的感受与各位交流。应该说万科国际化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如何做国际化的呢?我认为中国本身已经是国际的一部分了,实际上在中国做业务,在中国市场取得的经验在国际上都是非常有借鉴和帮助的。所谓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国内化的延续。我这里用的题目是“既然要国际化就要用国际语言”。我是2011年60岁的时候只身一人去哈佛留学,一待就是两年半,之后又到了剑桥和牛津。当然到那里学习知识很重要的一个是语言,我过去有些英文基础,但其实是哑巴英语,到那交流首先要学会听,这是非常重要。但是今天所说的国际语言指的不是语言交流。我主要想说四点。一、企业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是产品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主要是质量和价格。最近一段时间我去了两次福建的一家制造企业,它的总部在福清,这家企业就叫做福耀玻璃。这几天曹德旺关于中国企业产品的成本和竞争力的问题引起了网上的关注。在我参观福耀玻璃厂的时候,这家企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这么几点,第一是质量把控非常严格。第二,土洋结合,在产品竞争力方面走的是一条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道路。以电子行业来讲,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很多企业家不敢投资,因为要更新换代就要大投资,如果投资早了可能就颗粒无收,如果投资晚了可能就会被淘汰掉。很多中国电子制造业,无论是IT还是家电产品已经非常现代化和自主化了,汽车业也是这样,你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很难分辨这个厂和那个厂的区别。汽车玻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全世界基本上就被6-7家企业垄断了,但你到了福耀会发现这就是中国企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在质量上控制住,而土洋结合又是他的中国特色,第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第二是成本控制好。现在都说工业4.0,我和曹德旺先生对话过程中,他说了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现在都讲工业4.0,都在讲德国制造业,但是他认为现在进化到工业4.0做的最好的不是德国企业,而是以丰田制造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我们现在都太强调4.0的自动化、机器人。曹先生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工作是两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在这之前一定还是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工业化的系统管理如何强化人的作用,丰田制造业做的最好。当然,福耀玻璃的竞争力是如何建立的,请福耀玻璃的代表来讲比我讲合适的多。所以今天我还是讲万科,那我们再回到质量。我们知道房地产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在黄金发展时代,挖个坑都能赚钱,质量就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土地价格在上涨,不动产在上涨,所以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及时买到房子,至于开发商盖的房子质量好不好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强调质量的时候,消费者本身是会忽略的,甚至企业一线工作的老总也是忽略的。因为大家认为你讲质量就要增加成本,你讲质量就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等等,所以万科在黄金发展时间就思考过一个问题,消费者不在乎质量的情况能持续多久?是不是你房地产就是看如何设计,如何销售,如何玩出花样来就赚钱了,显然得到的结论不是,应该看长远点,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万科就制定了“千人亿计划”,可就把一千名工程师花一亿人民币的代价分批分期送到日本学习,“千人亿计划”实施两年之后继续开展了第二个“千人亿计划”,后来又进行了第三期,现在也还在进行当中。在日本泡沫破灭之后,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都认为日本没有什么可得学习的地方,但万科是非常认真的每年一批一批的派人到日本去学习。2013年,万科在一次新产品发布会上,由万科的CEO郁亮发布,万科的房地产质量已经从厘米误差降到了毫米误差。据我所了解,马上2016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敢宣布产品是毫米误差的,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第二家。毫无疑问万科现在在全国有400多个地盘,自然也成了所在城市的建设局、省建设厅指定参观要学习的样板工地。显然,质量是“国际化”的前提。很多商会和行业在质量方面,已经比房地产行业早走了一步。比如家电、IT领域早已经是国际化竞争非常激烈的了,质量上也已经向国际上看齐了。房地产行业还正在解决“质量”问题,这是国际化的第一语言。第二点国际语言是讲契约精神、讲信任。万科虽然在海外投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自己感觉还是很顺利。实际上真正在海外建立投资平台的是2009年,这个平台建立了两年,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海外融资。按照惯例如果大陆企业在海外投资,首先要由外管局批准,商业部还要批准投资项目,如果资金平台建立在海外,显然就减少了很多的手续,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所以,万科首先在海外建立了融资平台,首先要建立对冲,你贷外汇投的是欧元区,一定是和欧元贷款之间的对冲。我现在所讲的不是技术层面,是讲的在海外投资为什么这么顺利?我们2012年决定在美国投资,2013年2月份签订了一项合同,6月份就开工。2014年就开卖,市场非常的好,紧接着第二个项目、第三个项目、第四个项目、第五个项目,当然我们所在的第一个城市是旧金山,第二个城市就是纽约,现在万科在美国主要的投资地是纽约,项目进行的非常顺利。万科为什么投资这么顺利呢?我想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万科引进了一家美国公司进行合作,光合同我们就谈了一年,最后签合同的时候已经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了,合同里面不仅包括双方的契约,还包括了结束时怎么办?对方承担什么责任?我们承担什么责任?我气愤的是一般在国内签合同只有半页纸,三页纸就很多了,他们怎么还没有合作呢一本厚书就出来了,还没开始合作投资呢就把如何分手的条款先列出来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吸引人家来,我们既没有钱也没有技术,所以这个合同还是签下来了。但是实际上无形当中我们积累了如何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经验。再讲一个例子,我们一般建立合资公司总是要互相制约,对方派董事长我们就派总经理,董事会谁占的股份多谁就说了算。但是,我们和新加坡一家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董事会的构成中有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名额平均分摊。在管理公司上,对方两个公司都没有派人。国内一般是这样的,我们派总经理,对方就要派财务总监,一般的合资公司是这样制约的,但我们和新加坡的合资公司,对方什么都不派,完全信任万科团队。我们合作下来五六年,合资项目有30多个,现在还在顺利进行。实际我们体会到两点:一、何为契约?合同在你合作之前法律上约定的清清楚楚,甚至在你合作的时候都把结束后的事情也讲清楚,法律的条款签署出来。二、就是签约。万科这种经历第一个故事是80年代发生的,第二个故事是21世纪初2000年之后发生的,万科出去投资就把握这两点原则。1、契约精神;2、信任。所以,到了美国一样经历同样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和对方要合作时对方也拿出了非常厚的合同文本,我们在纽约请了家律师事务所帮助我们进行判断,他的合同哪点是过分的?请教怎么样保护我们,最后双方律师一谈很快,合同签了。和纽约公司的合资公司,我们占90%,对方占10%,但是管理权都交由只占10%的团队管理,现在运营很顺利。所以,第二点国际语言是讲契约精神、讲信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怀疑。第三,在国际上要打造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我本身喜欢登山,两次登顶珠峰,作为个人来讲,我是很占便宜的。社会交流当中,讲究话题的关注度,我登过珠峰,在交流当中就有资源了。我两次登顶珠峰在哈佛的交流中很占便宜,因为一谈起来就说你曾经登过珠峰,第二个问你登顶吗?我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我说我登顶了两次,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一个企业不能把领导人是否登顶珠峰当成企业的品牌,那万科是如何在国际上宣传品牌的呢,其实是从国内开始的。奥运会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体育精神、体育能力的竞争,而世博会就是企业间的奥运会竞争,显然上海世博会给万科带来了很好的契机。我们连续两届世博会建立了万科馆,我们没有宣传自己造的房子,在上海世博会上,宣传的是关注环保、关注气侯变化、垃圾分类,保护珍稀动物、保护热带雨林资源,塑造了一个绿色企业的形象,我认为,这个形象得到国际上的充分认可。尤其是在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又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的大背景下,一个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讲环保、讲绿色,显然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住建部2007年公布了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这个标准叫绿色三星,当然级别最高的是三星。一星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到,二星比较困难,三星特别难。这个标准是2007年公布的,按照当时的指标去做差不多要一年半的时间,也就是说2008年是没有企业申报三星的。到了2009年,拿到绿色三星住宅项目称号的企业,100%是万科的,因为那一年就批了一个项目,那个项目是万科的。当然到了2010年-2013年慢慢很多的公司申请三星了,但是2015年万科的绿色三星项目占了全国绿色三星住宅项目的一半,也就是说两套住宅就有一套是万科建的。每年评奖大会时,到了绿色三星时几乎成了万科的专场。由于万科讲绿色讲环保不仅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成为一种竞争力,这是我想说的国际语言。第四,国际语言是什么呢?就是吃西餐。你不会讲英文没有关系。现在的谷歌包括百度的翻译很方便,中国人最顽固的不是头脑,而是胃,基本上是拒绝吃西餐的。出国的人,无论是旅游团还是考察团还是谈判团,三天不吃中餐感觉没法活下去。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出国不吃中餐,为什么呢?很简单,实际上国际语言的交流中很重要的是文化交流,饮食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是2013年从哈佛到剑桥,到了第一学期去正好三个院系开院会,那些教授、院士、讲师、访问学者、家人都聚一块有300多人,其中有两个中国人,除了我还有一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非常惊讶的发现我比他认识的人还多。他问我原因,我说很简单,我虽然到这才三个月,但天天晚上在这吃饭,但是我没有见过你。因为你有个中国的胃,必须要回家吃饭。你会发现西方人晚上吃饭更多是为了应酬,吃饭最多不超过30分钟,剩下的时间不是喝酒就是聊天。我在那一百天的时间,天天晚上就是吃饭聊天,我很高兴,心里想可逮着练英文的机会了,所以就都认识了。而这位中国的访问学者除了自己的教研组外,其他人都不怎么来往。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很多人讲英文,如何融入国际化如何尊重对方的文化,显然如何适应调整我们的胃口很重要,这里说的是饮食,实际从管理学来讲有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我们往往依赖习惯的东西,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就是因为对过去成功的依赖。实际面对未来万科更警惕的是过去30年成功的经验,我们主动把让我们很成功的东西丢掉,面对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的地位正在提升,我非常希望我们的会员继续在中国国际商会、贸促会的大家庭内,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摆脱路径依赖。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强联系,现在更多的是弱联系。什么叫强联系?就是一滴水滴在湖里,出现一圈一圈的涟漪,你会发现强联系的关系很窄,越往外发散越弱。中国的强联系更多是血缘、地缘和行业上的互相联系。弱联系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各个企业联系都不很密切,但是互相沟通着。我也希望万科在这个大家庭当中,我们和更多的不熟悉行业和领域进行联系,让我们一块为未来,为中国梦而努力,谢谢各位!文章选自中国国际商会,2016年12月22日
2016年12月27日 -
【凤凰新闻】WTO还管用吗? 首任大使揭密“中国如何跻身核心圈”
孙振宇,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前中国驻WTO大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15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几乎同时,中国首任驻世贸组织大使人选揭晓,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爆冷”出使。在日内瓦那9年,孙振宇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对最近热炒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以及世贸组织的前途命运,他又有着怎样的思考?70岁的孙振宇儒雅谦和。虽然当过外经贸部副部长,但老同事们见到他,都很热络地称呼“孙大使”。这或许因为,当过副部长的有很多,而中国首任驻世贸组织大使却仅此一位。15年前中国成功入世,孙振宇“爆冷”受命出使日内瓦,曾引起国内外媒体不小骚动。6年前,他在平静中卸任归国,结束长达9年的大使生涯。当年确实很风光。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揭牌开馆之日,有500多位各国驻日内瓦使节出席,成为中方在当地举办的最盛大外交活动。但随即开启的大使生涯,却相当艰辛。这并不仅仅因为中国是初来乍到,还因为在当年谈判中,出于入世的需要,中方在一些条款上做了让步。如何防止那些潜在的“地雷”爆炸,成为孙振宇和他的团队棘手工作。现在,孙振宇的身份是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会长。那天,坐在研究会的办公室里,话题从一件看似无关的往事开始。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孙振宇随中国首个采购团前往美国,旨在推动美国国会一年一度对华最惠国待遇的延长。带队的是已经离休的外经贸部老领导王润生。一路艰苦谈判,行程最后在西雅图举办答谢招待会。王润生结束致辞下来后,突然扶窗大口吐血,急送医院确诊是严重胃出血。孙振宇跟我感慨:“外贸谈判都是没日没夜的,非常辛苦。”在日内瓦那9年,孙振宇见证了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也亲历了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对于入世给中国带来的红利,最近热炒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以及世贸组织的前途命运,他都有着不同常人的观察与思考。孙振宇档案:1946年生,河北省丰南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历任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外经贸部美大司司长、副部长。2002 年1 月,担任首任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现任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会长。出人意料的出使:“当时传过不少人,很多人猜是龙永图,都觉得他去当大使顺理成章。”高渊:15年前,中国入世谈判即将结束,外界纷纷猜测谁会担任第一任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那时,你是热门人选吗?孙振宇:当时传过不少人,很多人猜是龙永图,都觉得他去当大使顺理成章。而我其实没有直接参加过入世谈判,我长期从事对欧与对美的双边贸易往来与谈判。高渊:出任大使时,你是外经贸部排名第一的副部长?孙振宇:是的,但选大使的过程我毫不知情。直到石广生部长找我说,你去吧,换个新面孔。我的理解是,因为我没有直接参与谈判,我就没有包袱,比较容易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高渊:你是什么时候上任的?带了多少人?孙振宇:我是2002年1月26日启程去日内瓦的。国内安排了比较强的力量,代表团成员来自很多部委,有参加过入世谈判的,有法律方面的专家,都是高素质人才,总共30来人,后来基本上保持这个规模。高渊:出发前,高层对你们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孙振宇:吴仪副总理对代表团有指示,她说到日内瓦要学习规则、熟悉规则、运作规则,同时要参与制定规则。而且她强调,你们在前方谈判,不当绊脚石,不当领头羊。我们刚去嘛,想当领头羊,其实也当不了。国内对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非常重视,中央特地举办了长达一周的省部级领导培训班,国家领导人亲自授课。2002年初,沈觉人(右2)、佟志广(左2)、谷永江(左1)等历任复关入世谈判代表,出席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揭牌仪式。2002年,中国驻日内瓦外交使团足球队合影,前排右三为孙振宇。渐进的中国话语权:“等我们发完言,轮到一些小国发言,就开始有人到会场外走动,或去卫生间了。”高渊:你刚到世贸组织时,感觉受重视吗?孙振宇:中国是新成员,但毕竟体量摆在那儿,这样一个大国来了,谁也不敢小看。我发现,只要我们一发言,大家都竖起耳朵听。等我们发完言,轮到一些小国发言,就开始有人到会场外走动,或去卫生间了。高渊:人家都侧耳听,这和中国拥有话语权,还不是一回事吧?孙振宇:的确,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世贸组织,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印度和巴西,因为他们是创始成员,我们是初来乍到,而俄罗斯还没加入。高渊:当时最有话语权的是哪些国家?孙振宇:一直是欧美在主导,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这四方很强势,基本上只要是重大事项,都是这几个先协商,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等,然后拿出方案来。当然,他们会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让发展中国家接受,基本就是这么一个套路。世贸组织秘书处重要岗位的安排,这四家影响力更大一些。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比较弱。高渊:你们去了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了吗?孙振宇:中国加入之后,和印度、巴西、南非、阿根廷等国家抱团,团结东盟、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后来在整个多哈回合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重要团队。一个是农业谈判的G20,由20多个国家组成,巴西牵头,核心是印度、中国、南非、阿根廷等。这个谈判是进攻性的,要求发达国家减少补贴,降低关税。最后农业谈判主席提出的案文里,很多G20的建议被采纳。例如,欧盟承诺削减80%的农业补贴,美国承诺削减70%,发达国家农产品关税最低削减36%。另一个是保护发展中国家农民生计的G33,由30多个成员组成。这个谈判集团由印尼牵头,核心是印度、中国、土耳其、菲律宾、韩国等成员。这些国家的农业都比较脆弱,强调保护中小农户利益。争取一些敏感农产品关税不降或少降,同时降低关税后,一旦国外农产品突然大量涌入,需要要有个特殊保障机制,采取临时提高关税等措施。高渊: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进入了世贸组织核心圈?孙振宇:2003年9月的坎昆贸易部长会议后,中国就进入核心圈了。从2004年起,任何重大谈判都不能没有中国。在世贸组织里面的谈判,正式开大会的话,100多个成员七嘴八舌,肯定谈不出结果。所以,必须先有一些小范围的谈判,由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员参加。那时候起,不管谈判范围大小,反正都得有中国。高渊:在世贸里面,有哪几个是任何谈判都不能绕开的?孙振宇:美国、欧盟、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五方是核心决策圈。2003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繁琐的过渡审议:“从每年9月份开始,各个成员要对我们提上千个问题。”高渊:你刚去的时候,有什么急需处理的事吗?孙振宇:有好几件急事。很棘手的是,当年美国在谈判时,给我们设计了一个过渡审议,只针对中国,就是每年搞年审,看我们是不是认真履行协议。对这个问题,国内很多部门很有意见,认为就是拿我们当二等公民。高渊:别的成员不需要审议吗?孙振宇:对别的成员只有贸易政策审议,四个最大贸易量的成员两年一次,其余成员四年或六年一次,一般开两个半天的大会就结束了。而对我们除了贸易政策审议,还要有过渡审议,从每年9月份开始,各个委员会就要先审,一直延续到12月份的总理事会总结,非常复杂。高渊:审议过程怎么繁琐呢?孙振宇:从9月份开始,各个成员要对我们提上千个问题,还要求每个问题都要提供书面答复。我们提出,过渡审议和正常贸易政策审议是两码事,没有义务提供书面答复。光是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因为我们坚持,只需要口头答复,否则国内各个部委的工作量太大了。高渊:过渡审议持续了多久?孙振宇:一直持续到2011年,整整十年!从入世开始,连续审了八年,第九年休息一年,然后第十年最后一次审议。2004年,孙振宇(左)在世贸组织出席首次对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棘手的特保威胁:“对一些有意启动特保的成员打招呼,你们不能轻易用特保,不然后果自负。”高渊:还有什么很棘手的事?孙振宇:就是当年在谈判中留下的特殊保障条款,也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条款。一般保障条款规定,如果某种进口商品大增冲击一个国家的市场,该国可以采取保障措施,对该产品提高关税或者设定配额,但应该针对来自所有成员的产品。而对中国设置的特殊保障条款,可以只对中国产品单独采取措施,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不受影响。其实,这就是歧视。但入世谈判时需要互相让步,就接受了这个条款,我们的后续工作必须跟上。高渊:特保条款对中国出口威胁大吗?孙振宇:针对中国的特保分纺织品和一般商品两类。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条款期限是三年,到2005年结束。而一般商品的特保条款期限是12年,这对中国威胁非常大。我们进驻世贸组织后,对一些有意启动特保的成员打招呼,你们不能轻易用特保,虽然我们接受了这个条款,但这是歧视性的,任何国家想用都必须后果自负。高渊:这是先打预防针,把丑话说在前面,有作用吗?孙振宇:纺织品特保期平稳度过了,三年内没有哪个成员用过。但一般商品情况不同了,很多国家真的想用,特别是美国、欧盟、印度、哥伦比亚、秘鲁、土耳其等国。高渊:这时候需要采取什么反制措施?孙振宇:我们用了个办法叫“四体联动”,一旦有成员要启动特保条款,不仅我们代表团在日内瓦进行交涉,商务部、国内商会协会和驻相关国家使馆也一起上,多渠道做工作。我们要明确跟这些国家讲,启动这个歧视性条款,势必严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当然也给他们指明出路,可以通过正常的贸易救济途径解决问题。但美国还是想用。小布什当总统时,美方曾有六次要启动特保条款,我们都提出交涉,有四起在行政层面放弃,另外两起报到小布什那儿被否了,他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等奥巴马一上台,他启动的第一起特保,就是轮胎特保。我们多次交涉,但他非要用。那没办法,中国也针对美国的一些出口商品采取了报复措施,最后他们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这些特保条款,到2012年就结束了。迫在眉睫的15条:“美国和欧盟在炒作这个事,至少他们是不会主动放弃的。”高渊:过渡审议和特保条款这两大威胁,已经被逐一化解,现在迫在眉睫的是“15条”吧?孙振宇:这个15条,涉及人们热炒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当年《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在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时,如果中国企业不能证明其所处产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可以采用替代国价格裁定倾销幅度。正常的反倾销调查方法是,核算出口国企业的成本和一定利润,判定是否倾销并核定倾销幅度。但对中国,他们可以说你们这个产品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就要用第三国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这是很荒谬的。高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扯了好多年了,这其实也没严格标准吧?孙振宇:国际上并没有判定某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的统一标准。美国和欧盟内部有五六条标准,实际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而且,世贸组织也不是一个判定机构。你说俄罗斯是市场经济吗?古巴、越南是不是?没有国际具体标准。许多西方国家,包括美国,都存在政府干预国有企业情况。高渊:更重要的是,一旦发起反倾销调查,他们拿哪国的标准来衡量?孙振宇:对啊,如果他们拿印度的成本来衡量,可能跟我们还差不多。但如果拿瑞士的成本来衡量呢,结果肯定说中国产品大大低于成本倾销。但实际上,我们的成本要比瑞士生产的低很多。高渊:根据入世协议,这个15条应该到今年年底到期,你觉得一些国家会不会赖账?孙振宇:目前看来,美国和欧盟在炒作这个事,至少他们是不会主动改变现行做法的。等到明年,如果有国家再动用15条,我们就应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打几个案子,通过法律程序迫使他们履行承诺。对15条问题,不必花费太多的政治资源去交涉,通过法律和技术层面来解决更现实一些。“牙齿”的价值:“入世至今,我们告其他成员大概有16起,人家告我们有30多起。”高渊:你担任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长达9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孙振宇:它与其他国际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有“牙齿”的。在世贸组织签署的任何一个协议,都不是签完就完了。每个协议都有一个相应的委员会来监督执行,各个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例会,每个成员都要回应大家的提问。如果问题老不解决,就会启动争端解决机制,裁决之后再不解决,就会经过授权进行贸易报复了。高渊:也正因为有“牙齿”,所以各国才比较看重它吧?孙振宇:这么多国家愿意把问题拿到世贸组织来谈,就是因为它认真,而且有“牙齿”。后来不仅谈贸易问题,还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知识产权拿到世贸组织来谈,甚至还有劳工、环境等问题,就是大家觉得这个平台管用。高渊:中国当被告的次数多吗?孙振宇:中国入世到现在,我们告其他成员大概有16起,人家告我们有30多起。每个案子短的要花费两三年,长的要三四年,有些陈述都是上千页纸,我们都得用英文,对我们的专家压力很大,但也很锻炼人。高渊:我们赢的多还是输的多?孙振宇:败诉的案子比胜诉的多一些。在败诉以后,中国按裁决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这一点我们做得比较好,起码比美国做得好,我们充分尊重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同时,这本身也是在推动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2011年,孙振宇和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对外经贸大学演讲。入世红利用完了吗:“入世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国企改革等,但现在容易改的基本上都改了。”高渊:当年刚入世的时候,还有一些争议,不少专家觉得谈判中让得太多了。15年过去了,入世利益是否已经充分体现?孙振宇:为什么这15年中国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觉得入世起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国际上对中国投资贸易环境有了可预见性,这一点比较让人放心。世贸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透明度,跟贸易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公开,都要向世贸组织通报,甚至在制定过程中,都要征求各方意见,开听证会。高渊:就是说,入世推进了法制建设?孙振宇:对,比如说知识产权保护,以前很多国家都攻击我们。入世以后,我们在这方面大大加强,这样外企才有可能把技术拿进来,不然是没有积极性的。另外,入世对外贸系统改革的推动很大。以前,全国只有十几家外贸专业公司有经营权,现在是成千上万家企业,民企出口占了1/3还多,成为外贸三大主力军之一。正因为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成了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而且,入世解决了跟美国的最惠国待遇,企业经营环境大大改善。高渊:有人说,入世已经15年了,红利正在消失,你同意吗?孙振宇:应该说,入世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国企改革等,但现在容易改的基本上都改了,要想再往下改,难度更大,改革进入深水区,阻力也更大了。我也期待,今后能谈成一些更高标准的国际规则,可能对促进国内改革作用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像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这会带来更大的变化。天天开会的大使岁月:“有日常的会,有谈判的会,有审议的会,还有专家组解决争端的会,再加上很多早餐会、晚餐会。”高渊:你在世贸组织当大使的9年是怎么过的?孙振宇:我是2002年初去,2010年底回来的。在日内瓦就是天天开会,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世贸组织里面,有日常的会,有谈判的会,有审议的会,还有专家组解决争端的会,再加上很多早餐会、晚餐会,说它是文山会海,一点儿不过分。周末都常常安排各种活动。当然,我不用出席所有的会,代表团成员有明确分工,都各自独当一面。高渊:和哪些国家的大使碰面最多?孙振宇:我和印度、巴西、南非和阿根廷的大使见得最多,因为我们这五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我们开会什么人都不带,就5个人,轮流当东道主。另外和美国、欧盟、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使,以及东盟国家大使和香港、澳门代表都有定期聚会。高渊:你跟谁关系最好?孙振宇:大家私下关系都挺好。我们有个大使足球俱乐部,一开始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那里有个足球场,后来就到外面的体育中心踢。一般每周六踢40分钟,然后中午一起吃饭。高渊:哪国大使球技比较好?孙振宇:巴西和乌拉圭大使球技很好。其实并不在球本身,关键是联络感情。我离职前在世贸组织大会上发言,我说我在日内瓦踢了五六年球,但一个球也没进过,因为我是后卫,以防守为主。高渊:卸任的时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孙振宇:最大的遗憾是多哈回合没谈成,我们在这上面花的精力最多。关键因素是,美国和印度在农产品特保上僵住了。2008年,当时印度的商务部长在农业谈判上寸步不让。美国谈判代表施瓦布是个技术官僚,不大讲政治,当时商务部陈德铭部长讲得很清楚,只要美国和印度达成一致,我们肯定支持,但他们就是谈不下来。现在一拖就是8年,时间都浪费了。如果当年谈成了,就可以谈投资和电子商务等新规则,这也会对国内改革带来促进。2008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左2)出席日内瓦贸易部长会议,左1为孙振宇。世贸组织的前途:“一谈就是一二十年,很多议题都过时了。如果一个国际组织跟不上时代发展,就比较麻烦了。”高渊:在你看来,世贸组织有什么弊端吗?孙振宇:弊端就是太民主了,什么事都要协商一致,不能有一个成员反对。而且,多哈回合之所以这么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把20多个议题打包,希望一揽子达成协议,一个议题达不成都不行。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所以谈了15年也没结果。高渊:为什么要一揽子解决?孙振宇: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同国家关注的内容不一样。比如,发达国家最关注市场准入,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是农业补贴、自然人流动等等。正因为这样,大家都想把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装进去,这是需要平衡的。有些人说,只有尽量打包讨论,才有可能出结果,一个个议题单独讨论更没法达成协议。这也算一种理论吧。高渊:但这么久拖不决,最终还是会损害世贸组织的价值吧?孙振宇:一轮谈判一谈就是一二十年,很多议题都过时了,新议题却没有时间谈。如果一个国际组织跟不上时代发展,就比较麻烦了。效率低,这就是民主的代价。而且,世贸组织也不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他们成员的投票权是不一样的。而世贸组织大小成员都一样,必须协商一致,这太难了。高渊:有没有成员提过改革建议?孙振宇:我们刚去日内瓦的时候,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决策机制是不是可以改一改?但这更难,因为就算大多数成员想改,哪怕一个成员不同意就改不了。当时有人提出,是不是咱们按贸易加权平均,哪个国家贸易额大,他的投票权就多一点。但很多成员反对,根本没戏。后来,我跟印度大使在会上故意提出一个建议,最好按人口加权的办法。这样我们两国就占40%的投票权,美国欧盟当然不同意。高渊:多哈回合搁浅后,美国就想绕开世贸组织,自己另起炉灶。你觉得,世贸组织还可持续吗?孙振宇:美国觉得多哈回合对他们没意义了,就转向了TPP、TTIP这类区域贸易协定。但现在看来,估计都搞不成。其实,世贸组织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它现在不行的是谈判功能,而贸易政策监督和争端解决这两大机制还在正常运转。世贸组织面临最大的危险,是贸易争端的案子越来越多,很多是旧规则中没有涉及的新问题。如果老谈不成新规则,世贸法官就要填补真空,自己判了。而美国和欧盟都有可能提出挑战,说这个没有立法,法官判决没有依据,我们不执行。如果将来不执行的案例太多,世贸组织就会出问题。文章选自凤凰新闻,2016年12月11日
2016年12月27日 -
【China Daily】Chinese overseas investment patterns evolving
Long Yongtu, former vice-minister of commerce, spoke at the forum on Dec 2. Provided to China Daily"In the early days, China focused more on investing resources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manufacturing," he says. "We simply produced and exported to the global market while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were still out there."As China undergoe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need to update technology and expand their markets. Chinese enterprises prefer to obtai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 position in overseas markets throug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ather than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Chinese enterprises spent $64.44 billion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10 billion more than the total amount for last year, according to data provided by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Manufactu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the top two industries, with investment of $16.10 billion and $15.48 billion respectively.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n help companies to obtain technology, patents and talent, and to enter a new market within short time, Yu Weiping, vice-president of CRRC Corp, told the 3rd Conference of China Outbound Forum, held from Dec 2 to 3.Through acquisition, domestic enterprises can also increase their influence by acquiring well-known brands to promote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both overseas and home markets."Overseas acquisition is a way we ca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aid Long Yongtu, former vice-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now calle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t the forum.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done a better job in terms of acquisitions, say experts.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Center for China Globalization, private enterprises made 290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counting for 64 percent of all reported deals.Relative independence gives private capital more flexibility to put its money where it is required.Private enterprises’ rapid decision-making allows them to act efficiently, says Qian Jiannong, vice-president of Fosun Group.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if they encounter problems they can change and reform quickly.Unlike state-owned businesses, private ones can use overseas funds and capital to invest in acquisitions. When private enterprises becom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the way they use their funds is not restricted by local policies or rules, leaving more space for the companies to invest."I feel foreign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are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ur private enterprises," Qian says. "I believe there are great prospects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process in the future." (By Liu Xuan)FROM CHINA DAILY,2016-12-16
2016年12月27日 -
【金羊网】海外人才十年增长率成负数 专家建议广东成立移民分局
建议中国应成立国家移民局 据了解,今年6月,国际移民组织批准了中国的加入申请,中国正式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成员国,中国政府愈来愈重视增强移民服务和管理,建立规范、完善的国内外移民管理体系。广东作为历史悠久的侨乡,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无论是国际移民还是国内移民,在总量上来看都十分巨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大省,做移民研究有着天时、地利、人口的优势。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和国家民族委员会研究室的指导下,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共同发起并成立“国际移民研究中心”。 论坛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作了题为《中国国际移民治理的对策与挑战》的报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自2012年起连续4年出版《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并翻译《世界移民报告》,受中组部邀请参与国家战略研究。该智库建议,中国应成立国家移民局,广东建立移民分局,继续放开国际人才政策,加快创建人才移民体系。境外人才引进增长率十年下降 近年来,来华移民成新热点,中国开始成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公布的《外派人员调查报告2014》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过了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据分析,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工作的外籍企业高管年薪不断攀高,已经普遍高于在欧美国家工作的年薪水平。 然而人想来却门难进,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统计,2013财年美国共发放绿卡总数近100万张,而中国(含港澳台)发放绿卡总数仅为8万多张,其中大多数还是发放给了归国华侨,外国人想要留在中国相当不易。 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约85万人,近十多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9%,比1990年-2000年的3.0%仅略有提高。 同样,由于毕业后留华工作难度极大,中国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也几乎世界最低,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中,所有类别国际学生仅占0.46%,而澳大利亚和英国有近18%的国际学生,美法日德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均为中国的10倍甚至更高。 值得警惕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引进境外人才突破62万人次。但2004年后人才引进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国人不爱出国难打造国际大都市 不仅国际人才难进中国,中国人由于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等原因,大多数人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到海外生活。根据《世界移民报告2015》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在外国出生人口比例几乎世界最低,进占总人口的0.1%,不仅远远低于新加坡的38%,也低于同为人口大国印度的0.5%。即便是移民海外,也往往“移民不移居”,并不是真正的移民。 在全球主要城市的移民趋势数据调查中,在国外出生的北京人仅占北京总人口的0.05%,在受调查的世界大都市中排名垫底,在国外出生的广州人比例比北京略高,但在世界排名也非常靠后。如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这一比例都高达30%以上,迪拜更高达83%。专家认为,这些现象与中国打造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目标相悖。 广东“小绿卡”移民政策领先全国 移民专家认为,美国近年来不断推出新的移民改革计划,特别放宽对中国、印度等国移民的政策限制,这将对中国带来人才争夺的挑战,作为应对,中国应积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加强引进国外智力。 首先,应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门槛。据了解,北京市2016年颁布的新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允许外籍华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可申请永居绿卡;允许年薪达到50万元的外籍人员申请永久居留。 广东增设的“小绿卡”则领先全国——广东从今年8月起规定,在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凭相应证明或担保,可以获得签发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的有效签证;在自贸区创业的外籍华人可凭条件申请5年有效的居留许可。为留住来华留学生等高端人才,公安部也推出一系列新政,如允许北京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文章选自金羊网 ,2016年12月21日
2016年12月27日 -
马蔚华:新形势下深商应具有四大精神
理事简介马蔚华,原招商银行行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 【深圳商报讯】(记者 余璐)“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世界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精神应该包括四大方面:因势而变的经营观、创新创业的进取心、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报效社会的责任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在昨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深商大会上表示。 马蔚华表示,因势而变的经营观也是当时招行的理念,必须根据形势来决定经营方向和手段。招商银行在20年前就决定发展零售业务,虽然那时候根本不具备条件,但是从世界发展中预测到未来10至20年,中国将出现直接融资兴起、间接融资衰弱情况,其中将有全社会财富管理这个巨大的市场。 “深圳是个创新的城市,不断创新是文化所在。”马蔚华说,过去说创新都是中小企业的事,都是年轻人的事,实际上对于大企业和成功者,创新同样重要。同时,做企业也要有诚信,例如,本来互联网金融是个很好的概念,P2P也不是生来就有问题的,但却因为个别案例使所有的互联网金融都蒙上阴影,一提互联网金融好像都是个负面的概念了,这正是不诚信所导致的。 “一个好的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要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还要使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马蔚华说,中国遇到了很多“成长中的烦恼”,比如贫富差距大、一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会全力以赴,但是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由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家一起行动,做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文章选自《深圳商报》 ,2016年1月9日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