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经济网】CCG主任王辉耀:今后30年中国应转向吸引外国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张璐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改革,外国人申请中国永久居留的条件更加灵活务实,受理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和优化,永久居留资格待遇也将得到全面落实,永久居留相关服务水平也将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是2004年建立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以来,出台的一项重要改革文件,也标志着我国外国人才永久居留制度更加务实更加国际化。 2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说:“过去30年,中国侧重吸引外国资本;今后30年,中国应转向吸引外国人才。” 过去只有在政府所属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工作或在与“国家重点项目”有关的实验室工作的外国人才能申请永久居留权。去年6月政府放宽了这项规定,在更多机构——包括国际资助的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可申请永久居留权。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称,在其他类型行业工作的外国人也可申请永久居留权。 王辉耀说:“过去几十年,外国商品贸易和外资活动在中国十分活跃,但人才流动并不活跃。中国已耗尽本国的人口红利,如今应开始利用国际人才了。” 王辉耀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在内地居住的外国人约有6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4%。而全球平均比例是3%,发达国家更高,约为10%。本文选自中国经济网,2016年2月23日
2016年2月25日 -
郑永年:如何实现东亚持久和平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常态”,而和平则是“非常态”。作为本区域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责任就是追求这个“非常态”。追求这个“非常态”,要求中国不能对环境作出简单本能的反应,而是要用大历史的眼光,以理性和耐心的方式来处理。 很多研究发现,区域内军事化的速度正在加速。实际上,在过去将近40年的时间里,东亚地区既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区域。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中东开始陷入乱局,到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失败国家,恐怖主义力量迅速崛起,危害到世界各国。欧洲经历了从柏林墙倒塌之后的政治剧变,到东欧地区局部战争,再到今天的难民潮,而日益加剧的恐怖主义活动(无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使得往日世界民主典范的区域今非昔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不时发生这样那样的内部和外部冲突,而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停滞不前,充满危机。 东亚地区是如何实现和平的呢?这个问题是西方主流社会一直回避的问题。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术界、政策界和政治界尽管表面上对东亚稳定表示了高度的关切,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兴趣来回答东亚和平的问题。但对东亚社会来说,必须回答“东亚和平是如何取得的”这个问题,因为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意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和今天东亚所处的危险局面。至少如下几个因素深刻影响了东亚的和平。 中国崛起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全球化。1980年代开始,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波及世界各个角落。美国在其中大力推动。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本来就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自然成为东亚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第二,自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使得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内在部分,而且中国也通过改革自己的体制和世界体系“接轨”。第三,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本区域内部各国政府都聚焦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第四,在这段时间里,经贸话语是本区域的主流话语,战略话语居于次要位置。 在安全方面,在这段时间,中国不仅和平地解决了同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陆地边界问题,还形成了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和“六方会谈”等区域多边组织,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多边协议。这些都有利于区域的安全。在经贸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谈判和缔结,带动了整个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形成了东北亚三国和东盟之间的三个“10+1”体系及其“10+3”体系;同时中国和美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飞跃发展,形成了一些美国学者所说的“中美国”。 为什么没有多少年东亚局势就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这里也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国的崛起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而非人为的结果。传统上,东亚社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即所谓的“朝贡体系”。这个体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和平贸易体系。 不管这个体系的利弊如何,它毕竟存在了数百年。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了一点,大国和小国之间尽管事实上不平等,但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中国周边那么多小国,没有一个成为中国的“殖民地”,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东亚的局势变化是否是因为中国的外交从“韬光养晦”走向了“有所作为”,或者如西方所说的从“温和”到“咄咄逼人”甚至具有“侵略性”了?也不见得。中国的崛起自然会对区域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和中国领导层的意向没有多大的关联。从很大程度上说,本区域的现存秩序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冷战以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向东亚的一个“延伸”。近代以来,中国被帝国主义打败,失去了其大量的地缘政治利益;现在中国崛起了,又自然会影响其地缘政治的利益,和基于这种利益之上的秩序的形成。 中国领导层所能做的就在于如何理性地管理自己的崛起过程。这方面,中国的领导层也一直是有高度意识的,早期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的道路,近年又提出了意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随着中国的崛起,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一直高涨,但中国领导层并没有毫无责任地鼓动和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即使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也一直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直到最近才变得主动一些。 当然,中国的一些做法是否最佳是可以继续检讨的。国际社会一直紧盯着中国行为的每一细节。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也是好的压力,可以促成中国避免犯不必要的战略错误。不过,域外国家和区域内一些国家的行为更需要检讨,而这样的检讨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出现。美日等国缺乏自我检讨 在中国被普遍视为“威胁”的情况下,域外大国和本区域其他国家的行为,往往在不被检讨的情况下被视为“正当的”甚至是“正义的”。实际上,东亚局面的出现是各国之间互动的结果。如果域外大国和本区域国家不能检讨自己的行为,就会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检讨。 首先是美国的战略误判。东亚局势在没有美国和有美国、美国是持中立的立场还是“选边站”的立场的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美国,或者美国持中立的态度,本区域国家就自然会知道如何向一个崛起中的中国进行政策调适,形成一个比较自然的区域秩序。 尽管中国在崛起,但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要挑战美国。中国并没有自己版本的“门罗主义”,没有想着把美国赶出东亚。恰恰相反,中国希望美国继续当世界警察,希望美国当一个好警察。中国和美国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相反,中美两国之间至少在经济上高度互相依赖;并且在众多的区域和国际层面,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美国的问题在于其同盟战略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战略,反而开始把中国视为其竞争者甚至“敌人”,也就是同盟的对象。 其次是日本统治精英把内部问题外部化,也就是把国内问题的困难转化成为外部问题。例如,小泉在其任首相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现在的安倍也是如此。日本一直在指责中国1990年代初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认为这是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日本的政治人物从来没有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如何恶化中日关系的。 其三,区域内一些小国家任意“挟持”美国,随意挑战中国。例如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这些小国家也同样负有责任,因为他们或者主动地或者受其他国家的鼓动,而挑战中国的事实。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尽管中国和这些国家一样,一直在主权问题上不让步,但自邓小平开始的历任中国领导人,都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来处理主权问题。但所有声索国并不理会中国的倡议,转而寻求域外大国的帮助来制衡中国。这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的开始。 其四,从外交政策的话语看,本区域的主流外交话语已经从以经贸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转变成为以军事防卫为中心的体系,这种转变也在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军事外交战略。 避免冲突需理性和耐心 现在各国似乎已经走上了预防战争的阶段。当日本等本区域大国陷入西方战争逻辑的时候,中国则在拒绝和抵制,尽力避免陷入战争陷阱。如“修昔底德陷阱”所显示的,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常态”,而和平则是“非常态”。作为本区域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责任就是追求这个“非常态”。追求这个“非常态”,要求中国不能对环境作出简单本能的反应,而是要用大历史的眼光,以理性和耐心的方式来处理。 对待美国,中国既不能学苏联,也不能学今天的俄罗斯。中国具有来自其文明传统的足够耐心。美国相对衰落已经很多年了,也很难挽回这个趋势。如果美国不改变今天这样的战略,其衰落的速度会更快。只要中国不直接挑战美国,美国就很难找到一个真实的“敌人”,其“重返亚洲”除了浪费巨大的人财力资源之外,不会有其他更实在的收获。中国所需要的仅是加快和强化国防现代化,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崛起到今天,中国更没有必要在意一些小国家的挑战,因为这些挑战构不成对中国的致命威胁。举个比喻来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大河上的一条大船了,大船就不能随意改变方向;如果随意改变方向,其他小船就不可能行驶了,搞不好会弄翻小船。中国这条大船应当稳步前行,让其他小船来逐渐向自己调适。唯有这样,中国的崛起会是和平的崛起,也是东亚地区持久和平的保障。本文发表于联合早报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2月25日 -
【中国科学报】新政20条:海外“纳才”引力几何
近日,公安部正式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新政20条”),涉及到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新政20条”将于3月1日起实施。 “新政20条”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着重解决制约吸引和聚集各类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其中,重大突破包括,为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设立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 “新政20条”能否起到吸引海外英才的目的?中国版的“绿卡”推进程度如何?巨大的突破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包括人民币开放、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资本流动壁垒也在消除。“但中国的人才流动壁垒一直很高,包括工作签证、绿卡等都是人才流动的壁垒。”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因此,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国际人才吸引方面还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新政20条”可谓进步巨大。内容包括对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提供办理口岸签证和长期居留许可的便利;对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长期创业的外籍华人提供申请永久居留的便捷通道等。而所谓的永久居留“直通车”,即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中关村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这也就是俗称的中国“绿卡”。 王辉耀认为,之前,中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一直落后,其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据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不到80万。全世界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是2.3%,发达国家基本上是10%左右,而中国只有0.06%。这对创新等各方面都是不利的,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吸引不足。中关村这次的政策力度很大,“我认为这次出台的政策,对我们吸引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认为,此次推出的“新政20条”,全部针对国际人才,政策力度、宽松度、审批的高效、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都有大幅度的突破,这次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原来的绿卡标准都是要进入国家的“千人计划”等,现在在企业工作的人才,企业就可以推荐。这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仍有改进空间 毫无疑问,“新政20条”放宽了对海外人才的门槛。但专家们看来,这一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王辉耀指出,对于申请永久居留的便捷通道,现在的门槛是博士,但专家们的建议是硕士有五年海外工作经验的也可以;同时可以参照印度的“印裔卡”设立“华裔卡”,实行普惠制,欢迎更多华人回国。 王辉耀认为,相信未来中国的人才政策会朝着更宽松的方向发展。北京的政策可以复制也可以推广,慢慢就会推广到其他地方。CCG最近也在为河北、成都、广东等地做相关课题,相信北上广实行以后未来全国范围会推得很快。 毋庸讳言,即便是被广泛认可的中国绿卡,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挪威石油中国区总裁陈新华是第一批拿到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之一,他在使用中发现,中国绿卡去银行依然不能开户,办企业依然算外资,买火车票也不能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王辉耀也指出,目前出台的中国绿卡虽然得到中央各部委层面的认可,但是很多地方执行部门不知道,很多地方使用受限制,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宣传。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也表示,中国绿卡在国家各部委联合制定政策的层面开了先例。作为身份证件,中国绿卡在买机票等方面都有规定,“但是真要落实到基层确实很难,这需要具体的制度性安排”。 外籍人才管理须加强 随着中国海外引才政策的不断推进,未来外籍人才的数量可能迎来井喷。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预测,政策出台后,可能会让部分海归下决心回来,数量在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如果门槛进一步降低,数量还会增加。 苗绿认为,下一步对于外籍人才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这次新政策首次在中关村专门设立绿卡受理中心,力度很大,比原来外籍人员抵京后24小时内,需要到派出所报道有了很大进步。 她举例说,在留学生的管理方面,新的政策出来以后,外国留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会给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也就需要学校作出更多调整,公安部门、外事管理部门对外国人的服务和管理都要改善。 “未来,外国人入籍的通道可能会设立,国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很好的方案,如果有更多人愿意成为中国人,这没什么不好的。”王辉耀最后表示。(中国科学报记者 彭科峰)本文选自《中国科学报》,2016年2月24日
2016年2月25日 -
【China Daily】Competing for global talent recruitment
Foreign job hunters attend the 2012 Job Fair for Foreigners in Beijng, April 7, 2012. [Photo/IC]The general offi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Thursday jointly issued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ers’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hina.The guidelines promote more flexible and pragmatic conditions for foreigners to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in China, simplified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nd substantially improved services.China’s top leaders have stressed time and again the need to take more a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hina to foreign talent. The guidelines promot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system for foreigners and higher quality services. The move not only shows China’s growing confidence in its ability to attract foreign talent but also establish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t to rais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ts talent system.The document also marks a concrete step toward adapting to the increasing inflow of foreign talent to China. By the end of 2015, 5,208 senior overseas professionals had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der the government’s "1,000 Talents" Recruitment Program for global experts, which was launched in 2008. With the further rise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s have come to China in pursuit of their "Chinese dream".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gh-tech parks have been built for various kinds of business start-ups and overseas talents.According to an UN estimate, there were 848,500 foreign people residing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13, an annual growth of 3.9 percent during the decade. A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HSBC Group in October 2014 also indicated that China ranked the third in its attractiveness to foreign talents, behind Switzerland and Singapore. Due to its fast economic growth and relatively low living costs, China ha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foreigners to live and work. After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expanded the range of work units for foreigners that could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in June 2015, the latest move further eases the requirements for types of employer and job titles for permanent foreign residents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provided to them.The proposals also mark China’s adoption of more innovative methods in terms of global talent recruitment. Compared with previous evaluations that were based largely on government-dominated talent recruitments projects, the latest document wi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more market factors when reviewing foreign candidates applying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such as their salary, taxation and social credit.But the new guidelines are not only aimed at attracting more foreign talent to China to mak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development, they will also create better conditions for foreigners already residing in China to live and work in the country.For example, measures will be introduced to make it more convenient for foreigners working in fields with 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 to convert their working visa into permanent residency in China, and will also ease restrictions so outstanding overseas students can work in China and provide them with channels to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Once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cy, foreigners will enjoy equal treatment with Chinese citizens, for instance, in purchasing property.China’s deepening involvement in global affairs and its adop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mong other strategies, have increased its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The series of flexible and pragmatic measures embodied in the latest guidelines, which are to be followed with more detailed regulations, will facilitate foreigners becoming permanent residents in China and are expected to help promote the inflow of more overseas talent into China. (By Wang Huiyao and Miao Lv)Wang Huiyao i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d Miao Lv is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enter.From China Daily,2016-2-22
2016年2月24日 -
【环球网】港媒:中国绿卡申请放宽 吸引外国人才仍面临挑战
【环球网综合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2日报道,原题:中国绿卡申请放宽 吸引外才关键挑战何在?有关专家和猎头们表示,中国政府近日放宽对外国人居留的限制,意味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正在增长,但对于资深专业人士来说,中国可能还不够吸引。 2月18日,国务院下发文件,称将扩大绿卡申请资格的涵盖范围,以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和投资。 在北京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说:“过去30年,中国专注于吸引外资,未来30年,中国将转向外才。” 王辉耀指出,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外国人居留出台国家级的政策,这反映了全球化人才流动的趋势。 截至去年6月,只有在政府部门或者“国家重点项目”实验室工作的外国人,才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 之后有关规定放宽至适用于更多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包括获得国际资助的研究院所。2月18日发布的文件指出,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外国人也应该被允许申请永久居留权,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些行业。 王辉耀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在货物和资本的流通很活跃,但人才流通却没有。中国自己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完了,现在要利用国际人才。” 2010年的全国普查显示,不计港澳台地区,共有大约60万外国人在中国,只占整体人口的大约0.04%。 王辉耀表示,相较之下,这一比例在全球平均水平为3%,在发达国家则达到10%他还估计,目前在中国只有大约7000到8000名外国人已经取得永久居留权。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指,2008年,政府启动了“千人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到去年9月,该计划已经招募了大约5200名外国人才。 海德思哲中国(Heidrick & Struggles China)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寻找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公司。其北京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黄继功说,过去公司主要帮外企招聘本地人才,但现在也开始做国内企业的生意,帮他们寻找外国优秀人才,比如电信设备制造龙头华为、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等,这些公司都在找海外资深专业人士。 黄继功说,说服这些顶级外国专业人士到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在于,中国的文化很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有兴趣了解中国文化,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污染,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 大部分资深专业人士都已经成家,如果他们要搬家,全家都要搬,上学就成为又一个关切。因为现在中国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国际学校。 黄继功说:“但总的来说这对外国人来说是个好的信号,告诉他们,我们会努力让你们生活轻松、我们欢迎你们。” 一位已经在北京生活十年的法国商人表示,他怀疑新政策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资深外国人才——除非大量“令人担心的官僚作风”可以被消除。 这位法国商人目前持有一年期的居住证,他每年都要去接续居住许可。他说:“让更多‘有经验的’外国人来中国的关键在于简化投资程序、换汇手续、资金回流程序等等许多事项,这些在中国都是肯定存在歧视性的。” 他表示,他曾到中国银行将300美元换成其他货币,用了至少30分钟,填了三到四张表。 瀚纳仕人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兰熙蒙(Simon Lance)认为,中国的劳动市场中,有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尤其是中高级的,这保证了CEO和人力资源部的重点任务单上,有效的人才吸引、发展和保留一直处于前列。 2016年“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引”指出,在缺乏技能人才的行业,65%的雇主会考虑聘用一名合格的外国专业人士,或为其工作签证作保。该指引是基于对亚洲超过3000名雇主的调查而完成。 兰熙蒙说:“所以国务院和中央委员会的声明非常鼓舞。”本文选自环球网,2016年2月22日
2016年2月24日 -
【法制日报】持证外国人可享除选举权外“国民待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改革和创新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改革,外国人申请中国永久居留的条件更加灵活务实,受理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和优化,永久居留资格待遇将全面落实,相关服务水平也将实质性提高。 据了解,2004年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以来,持证外国人才虽然拿到永久居留资格,但无法凭借永久居留证办理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手续,永久居留证更像一张长期签证。 2月21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意见出台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待遇进一步明确,不再只是一张长期签证。持证外国人才可以凭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购房、办理金融业务、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住宿登记、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除选举权外,几乎在各方面做到与国民同等待遇。条件放宽迎合市场需求 王辉耀认为,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重要举措,顺应了我国外国人才集聚的趋势,将引领外国人才工作的全面创新,标志着我国外国人才永久居留制度更加务实、更加国际化。 意见的政策创新意义重大,涉及到政府、用人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外国人才、海外华人华侨、外国留学生都将从中受益。 意见提出,设立“灵活务实”的永久居留申请条件,如扩大聘雇单位类型范围,取消职务级别限制,放宽居住时限要求;对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工作的外国人,畅通从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为其毕业后在中国境内工作和申请永久居留提供渠道等。依照给出的几个改革导向,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实质上有所放宽。 意见指出,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永久居留申请标准,挂钩工资、税收和社会信用等市场评价要素,探索计点积分制等评价机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认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用人主体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各类企业转变。吸引国际人才,同样需要切合市场需求,建立市场化的引才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列出人才引进领域、构建人才引进需求清单,是发达国家移民人才积分制的核心,预示着我国未来整体人才引进制度将有所变革。 苗绿称,海外华人是我国重要的海外人才资源库。此次外国人才永久居留服务的完善,特别提到来中国团聚的海外华人人才。意见明确,“积极回应家庭团聚人员永久居留的合理需求,扩大家庭团聚人员申请永久居留类型,降低居留年限要求”。积极实施投资移民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积极的投资移民政策,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丰富评估要素,灵活调整投资年限、数额、方式等申请标准,大力吸引外国人来华投资。 苗绿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吸引跨国公司高潮。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互联网创新和个人公司不断涌现,我国需要从过去主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扩大到开放外国人来华投资移民的政策,以顺应全球化资金和人才竞争新模式。” 王辉耀坦言,我国人才中介服务与国际相比,发展环境上还有不少限制,特别是高端人才服务业、国际猎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外国人才申办永久居留资格范围扩大后,将伴随着相应人才服务需求增加,国际人才服务业务将愈来愈重要。为实现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全方位落实永久居留证的各项功能,政府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制定出更细致、相互连通的政策改革方案。(法制日报记者 刘子阳)本文选自《法制日报》,2016年2月22日
2016年2月24日 -
【新华社】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全面革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这项改革涉及外国人永久居留的申请条件、资格待遇、受理审批程序、日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在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对服务外国人在华活动、推动社会开放再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37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实施更为灵活务实的政策,是新常态下国家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新内涵。 人是文化、技术、信息和资金的载体,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个国家常住外国人的数量和比例,是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公民出入境活动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外国人出入中国和长期居留中国的需求也日渐迫切,中国当前正处在从移民输出国到移民输出输入国双重角色的转换阶段。审时度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进行全面创新规划,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需要,是基于人的因素提高社会开放程度的重大举措,也将开启外国人在华工作、学习、生活的历史新篇。 社会的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降低条件门槛、畅通申请渠道、落实资格待遇,推行更加合理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政策,一则可以满足家庭团聚和长期工作等人员合情合理的居留需求,涵养侨务资源,增进社会和谐;二则有助于充分发挥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对人才、投资和突出贡献者的吸纳、凝聚作用,呼应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一路一带”战略。对永久居留外国人的进一步接纳兼容,体现了国家自信包容的胸怀,对营造更为开放社会氛围、促进文化多样性、孕育社会发展新动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以全球化视野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做出改革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我们坚信,随着意见各项政策渐次落实,一个在更高水平上多元开放、蓬勃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舞台。(新华社记者王茜)本文选自新华社,2016年2月19日
201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