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网】港媒:中国绿卡申请放宽 吸引外国人才仍面临挑战
【环球网综合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2日报道,原题:中国绿卡申请放宽 吸引外才关键挑战何在?有关专家和猎头们表示,中国政府近日放宽对外国人居留的限制,意味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正在增长,但对于资深专业人士来说,中国可能还不够吸引。 2月18日,国务院下发文件,称将扩大绿卡申请资格的涵盖范围,以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和投资。 在北京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说:“过去30年,中国专注于吸引外资,未来30年,中国将转向外才。” 王辉耀指出,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外国人居留出台国家级的政策,这反映了全球化人才流动的趋势。 截至去年6月,只有在政府部门或者“国家重点项目”实验室工作的外国人,才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 之后有关规定放宽至适用于更多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包括获得国际资助的研究院所。2月18日发布的文件指出,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外国人也应该被允许申请永久居留权,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些行业。 王辉耀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在货物和资本的流通很活跃,但人才流通却没有。中国自己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完了,现在要利用国际人才。” 2010年的全国普查显示,不计港澳台地区,共有大约60万外国人在中国,只占整体人口的大约0.04%。 王辉耀表示,相较之下,这一比例在全球平均水平为3%,在发达国家则达到10%他还估计,目前在中国只有大约7000到8000名外国人已经取得永久居留权。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指,2008年,政府启动了“千人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到去年9月,该计划已经招募了大约5200名外国人才。 海德思哲中国(Heidrick & Struggles China)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寻找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公司。其北京办公室高级合伙人黄继功说,过去公司主要帮外企招聘本地人才,但现在也开始做国内企业的生意,帮他们寻找外国优秀人才,比如电信设备制造龙头华为、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等,这些公司都在找海外资深专业人士。 黄继功说,说服这些顶级外国专业人士到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在于,中国的文化很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有兴趣了解中国文化,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污染,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 大部分资深专业人士都已经成家,如果他们要搬家,全家都要搬,上学就成为又一个关切。因为现在中国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国际学校。 黄继功说:“但总的来说这对外国人来说是个好的信号,告诉他们,我们会努力让你们生活轻松、我们欢迎你们。” 一位已经在北京生活十年的法国商人表示,他怀疑新政策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资深外国人才——除非大量“令人担心的官僚作风”可以被消除。 这位法国商人目前持有一年期的居住证,他每年都要去接续居住许可。他说:“让更多‘有经验的’外国人来中国的关键在于简化投资程序、换汇手续、资金回流程序等等许多事项,这些在中国都是肯定存在歧视性的。” 他表示,他曾到中国银行将300美元换成其他货币,用了至少30分钟,填了三到四张表。 瀚纳仕人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兰熙蒙(Simon Lance)认为,中国的劳动市场中,有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尤其是中高级的,这保证了CEO和人力资源部的重点任务单上,有效的人才吸引、发展和保留一直处于前列。 2016年“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引”指出,在缺乏技能人才的行业,65%的雇主会考虑聘用一名合格的外国专业人士,或为其工作签证作保。该指引是基于对亚洲超过3000名雇主的调查而完成。 兰熙蒙说:“所以国务院和中央委员会的声明非常鼓舞。”本文选自环球网,2016年2月22日
2016年2月24日 -
【法制日报】持证外国人可享除选举权外“国民待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改革和创新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改革,外国人申请中国永久居留的条件更加灵活务实,受理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和优化,永久居留资格待遇将全面落实,相关服务水平也将实质性提高。 据了解,2004年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以来,持证外国人才虽然拿到永久居留资格,但无法凭借永久居留证办理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手续,永久居留证更像一张长期签证。 2月21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意见出台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待遇进一步明确,不再只是一张长期签证。持证外国人才可以凭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购房、办理金融业务、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住宿登记、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除选举权外,几乎在各方面做到与国民同等待遇。条件放宽迎合市场需求 王辉耀认为,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重要举措,顺应了我国外国人才集聚的趋势,将引领外国人才工作的全面创新,标志着我国外国人才永久居留制度更加务实、更加国际化。 意见的政策创新意义重大,涉及到政府、用人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外国人才、海外华人华侨、外国留学生都将从中受益。 意见提出,设立“灵活务实”的永久居留申请条件,如扩大聘雇单位类型范围,取消职务级别限制,放宽居住时限要求;对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工作的外国人,畅通从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为其毕业后在中国境内工作和申请永久居留提供渠道等。依照给出的几个改革导向,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实质上有所放宽。 意见指出,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永久居留申请标准,挂钩工资、税收和社会信用等市场评价要素,探索计点积分制等评价机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认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用人主体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各类企业转变。吸引国际人才,同样需要切合市场需求,建立市场化的引才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列出人才引进领域、构建人才引进需求清单,是发达国家移民人才积分制的核心,预示着我国未来整体人才引进制度将有所变革。 苗绿称,海外华人是我国重要的海外人才资源库。此次外国人才永久居留服务的完善,特别提到来中国团聚的海外华人人才。意见明确,“积极回应家庭团聚人员永久居留的合理需求,扩大家庭团聚人员申请永久居留类型,降低居留年限要求”。积极实施投资移民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首次正式提出,要实施积极的投资移民政策,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丰富评估要素,灵活调整投资年限、数额、方式等申请标准,大力吸引外国人来华投资。 苗绿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吸引跨国公司高潮。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互联网创新和个人公司不断涌现,我国需要从过去主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扩大到开放外国人来华投资移民的政策,以顺应全球化资金和人才竞争新模式。” 王辉耀坦言,我国人才中介服务与国际相比,发展环境上还有不少限制,特别是高端人才服务业、国际猎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外国人才申办永久居留资格范围扩大后,将伴随着相应人才服务需求增加,国际人才服务业务将愈来愈重要。为实现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全方位落实永久居留证的各项功能,政府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制定出更细致、相互连通的政策改革方案。(法制日报记者 刘子阳)本文选自《法制日报》,2016年2月22日
2016年2月24日 -
【新华社】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全面革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这项改革涉及外国人永久居留的申请条件、资格待遇、受理审批程序、日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在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对服务外国人在华活动、推动社会开放再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37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实施更为灵活务实的政策,是新常态下国家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新内涵。 人是文化、技术、信息和资金的载体,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个国家常住外国人的数量和比例,是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公民出入境活动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外国人出入中国和长期居留中国的需求也日渐迫切,中国当前正处在从移民输出国到移民输出输入国双重角色的转换阶段。审时度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进行全面创新规划,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需要,是基于人的因素提高社会开放程度的重大举措,也将开启外国人在华工作、学习、生活的历史新篇。 社会的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降低条件门槛、畅通申请渠道、落实资格待遇,推行更加合理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政策,一则可以满足家庭团聚和长期工作等人员合情合理的居留需求,涵养侨务资源,增进社会和谐;二则有助于充分发挥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对人才、投资和突出贡献者的吸纳、凝聚作用,呼应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一路一带”战略。对永久居留外国人的进一步接纳兼容,体现了国家自信包容的胸怀,对营造更为开放社会氛围、促进文化多样性、孕育社会发展新动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以全球化视野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做出改革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我们坚信,随着意见各项政策渐次落实,一个在更高水平上多元开放、蓬勃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舞台。(新华社记者王茜)本文选自新华社,2016年2月19日
2016年2月23日 -
【参考消息】中国放宽政策吸引国际人才
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境外媒体称,根据获取永久居留权的新规定,中国计划降低外国人在该国生活工作的难度。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9日报道,中国政府近日发布指导意见,旨在扩大有资格在中国获取相当于美国“绿卡”的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的范畴。外国留学生在该国找工作的手续也将简化,有关限制也会放宽。 这项政策调整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国投资者曾对该国抱有浓厚兴趣,但这种兴趣在持续下降。 自2004年实行有关政策以来,有数千名外国人获得了永久居留权,但在华生活的外国人约有60万,获取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只占其中极少部分。很多外国人能获得永久居留权是政府奖励他们为中国经济、艺术和科学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19日报道,北京将允许职业范围更广泛的外国人士申请永久居留权。但专家表示,雾霾、子女上学选择有限以及不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等因素会让海外高管很难留下。 专家们说,中央政府最近放宽“绿卡”规定表明,内地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此举可能不足以吸引更多的顶尖职业人士。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过去30年,中国侧重吸引外国资本;今后30年,中国应转向吸引外国人才。” 过去只有在政府所属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工作或在与“国家重点项目”有关的实验室工作的外国人才能申请永久居留权。去年6月政府放宽了这项规定,在更多机构——包括国际资助的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可申请永久居留权。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称,在其他类型行业工作的外国人也可申请永久居留权。 王辉耀说:“过去几十年,外国商品贸易和外资活动在中国十分活跃,但人才流动并不活跃。中国已耗尽本国的人口红利,如今应开始利用国际人才了。” 王辉耀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在内地居住的外国人约有6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4%。而全球平均比例是3%,发达国家更高,约为10%。 猎头公司海德思哲(中国)公司合伙人黄继功说,该公司此前侧重帮助跨国公司寻找中国人才,如今则有很多中国企业请求该公司帮助寻找海外资深专业人士。 报道称,一名久居中国的外国人士对这项政策调整能否吸引到中国想要的人才持怀疑态度。这名已在北京生活十年的法国商人说,吸引海外高管的关键是减少“令人担忧的官僚问题”。本文选自《参考消息》,2016年2月20日
2016年2月23日 -
【侨报网】中国移民新政出台 打破门槛全面放开
【侨报记者张涵2月19日北京报道】北京时间2月18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千呼万唤之下,全面放开的绿卡政策终于正式出台,这意味着经历了经济实力积淀的中国正在谋求全面的国际化人才战略。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发布外国人居留和移民政策。参与推动该政策出台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侨报》记者说,相关内容不仅充分参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而且在部分领域可能更宽松。宏观变化:中国“外才”战略1.0版中国自2004实施“绿卡”制度,但一直以来都被诟病为全球最难的绿卡。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中国发放的绿卡总数7356张。这些绿卡超过半数都发放给回国探亲的华人。这使得其作用在就业和人才方面几乎“形同虚设”。2012年至2015年,中国公安部曾连续三次修正居留和出入境管理办法,但这些渐进式的修正都未带来明显变化。“这次将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王辉耀说,此次中央出台的《意见》详细规定了多个领域的转变,包括首次提出投资移民政策、突出贡献人才不再限制时间,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聘用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强力程度可以不亚于1979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他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正是这部法律的出台为中国带来了外资进入的爆发式增长。而如今,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似乎正在转变战略,通过外国人才门槛的全面放开,带来新一轮政策红利。王辉耀介绍,这次改革是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进的,所以效率非常高。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的那次深化改革小组会,通过了这一改革的决议。条文解读:移民局将设立 投资移民门槛大降从《意见》的行文表述来看,其在总体原则之后的第2条就做了关于机构设置的阐述,即“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职能整合,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统一承担制定永久居留政策、实施受理审批和开展日常服务管理等职能”。王辉耀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将成立一个类似美国移民局的机构,专门办理移民和绿卡办理的事宜。而移民局的设置也意味着,中国将迎来引进国际人才的高峰。《意见》第10条也是一项突破性变化:实施积极的投资移民政策,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丰富评估要素,灵活调整投资年限、数额、方式等申请标准,大力吸引外国人来华投资。这是中国第一次做出“积极实施投资移民政策”的表述。过去中国虽然有类似投资移民的政策,但是门槛之高,程序之复杂,使得成功办理投资移民的例子极为罕见。王辉耀认为,未来的投资移民不仅可以放宽人才门槛,还可以弥补中国当前对投资的需求。特别是《意见》给予不同省份充分的灵活性,即那些中西部贫穷地区可能会为了吸引外资,制定较低的投资门槛。此外,《意见》第8和第9条,分别阐明了市场化为导向、和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人才聘用机制。王辉耀称,所谓市场化导向,即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大的权限评估人才价值,并且其为外国雇员办理长期签证和绿卡更加便捷。截至目前,中国工作签证仍然难以获得,这是目前企业使用外国人才的最大障碍之一。政策走向:北京将成首个样本 最快50天拿绿卡中国国务院公布的上述具体条款目前仍处于原则性阶段,其具体实施情况将在一周内揭开面纱,首个全国性样本将是北京和中关村。王辉耀透露,早在上述《意见》制定过程中,公安部就已经开始为北京量身打造《支持北京市20条》。这些内容将在23日前后由北京市政府公开发布,并于3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细则将包括如何定义“人才”,如何定义“华裔”,哪些企业可以申请工作签证等,内容将细致到执行层面,为全国树立试点和标准。王辉耀透露,北京的投资移民政策将倾向于对中关村的投资,金额标准将远低于过去中国相关规定。目前可以确定的政策导向是简化和快捷,未来符合相关标准的外国人在北京最快于50天内即可拿到绿卡。信息补充:中国外国人才比例低于全球平均王辉耀所在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外国专家比例为0.06%,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平均为3%以上,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为1.6%。这个比例的计算对象是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专业人士,以外国人数量除以本国全部同等人才的总数。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这一比例为0.08%。从区域对比来看,美国硅谷的外国人才比例为40%,而同样以创新创业为基调的中国中关村,外国人才比例不足1%,且这个分子中的70%为海归。目前,大部分外国人在华就业都处于“打黑工”的状态,包括那些具有较高学历的外国雇员。他们是中国执法部门定期打击的对象。而那些获得工作签证的中国雇员,也必须每年重新办理签证,这个办理周期最长可能使得这些人长达1个月处于无证件状态。本文选自侨报网,2016年2月19日
2016年2月23日 -
【环球时报】中国职场在亚太最具吸引力 高薪职位已赶超国际水平
经济是美国霸权的基础,美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其经济霸权地位。从积极面来看,迄今为止,美国维持了其经济制度的先进性。中国职场在亚太最有吸引力 “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是艺人还是制作团队,在中国发展比在韩国挣的钱多。”韩国某综艺节目相关人员谈到一些大牌韩国演艺人员来华工作时这样说。从明星到新近出现的半导体工程师纷纷“跳槽”中国现象,让正面临“人才流失”困境的韩国感到一些担忧。其实被中国企业“高薪”招来的“金凤凰”不光是韩国人,据汇丰集团的调查,近七成外籍人才把中国大陆看成亚太地区最有吸引力的职场。大企业用外管,福利与国际名企不相上下,足球场引外援,俱乐部能“金钱开道”。中国高级人才“只出不进”的状况略有改观,但在研究国际人才交流的中国学者看来,与外籍白领曾给新加坡贡献约四成GDP相比,中国分享的“红利”还远远不够。 中国手机企业,没有韩籍高端人才的仅一家 韩国半导体业界的人最近开始谈“1—3—9法则”,即中国半导体企业开出的挖韩国人才的条件——每年的高薪,签3年,总收入约为在韩的9倍。韩国SBS电视台1月报道,以一个半导体技术研究员在韩国拿年薪7000万韩元(1000万韩元约合5.3万元人民币)为例,如果到中国工作,有企业给其提供每年约合5.6亿韩元的薪水,合同可签3年。这种“甜蜜诱惑”让一些专业人才难以拒绝。韩国某企业旗下半导体公司研究员金某直言,在国内加班是家常便饭,压力大,还有被解雇的风险,为什么不选择中国企业抛出的橄榄枝呢。像金某这样被中国半导体企业看中的人才有百余名。报道说,与过去中国企业聘请韩国普通科员不同,近来聘请范围扩大至部长、次长级别。对此,韩国汉阳大学纳米半导体工科教授朴载根(音)认为,半导体制作技术就如独特的“料理方法”,同样的食物,取决于哪位厨师怎么做,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因此,长久积累的技术十分重要,“从这类工程师身上,也可以一次性地学到其他企业几十年的技术”。过去,中国台湾曾挖走韩国的半导体人才,结果对韩国的企业形成很大威胁。 韩国媒体还提到,2003年中国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韩国LCD企业Hydis,以核心技术和人才为基础,不过10年成长为全球业界前5位的显示器生产商。正是基于这样的成功案例,中国正在进一步加大聘请韩国半导体人才。韩媒提到的京东方是中国在液晶面板产业上游进行突破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家企业,与韩国三星和LG相比,京东方无疑是后起之秀。京东方发布在猎聘网上的一则招聘信息显示,公司给FPGA工程师开出的工资为每月15000-19999元。京东方一位负责宣传的员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确实比较重视来自韩国的半导体显示领域的人才,并给他们提供明显高于中国员工的薪酬待遇。但这位员工以不清楚具体情况为由拒绝透露更详细的数据。 除了半导体人才受中国企业青睐外,据韩国《韩国经济》报道,过去两年,中国化妆品公司聘请的韩国员工至少超过100名。今年以来,大韩航空等韩国航空公司月平均有24.1名从业者选择离职,前往中国等海外航空公司工作。中国24家手机生产企业中,没有韩国籍核心工程经理的企业仅有一家。韩国猎头公司世乐国际发布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数量已超百万,他们主要活跃在电子机械、钢铁制造、物流运输、医疗整形、化妆品、时尚娱乐及文化游戏等领域,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引进韩籍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 就娱乐而言,从创意制作到照明摄像,不少韩国名人或团队“跳槽”到中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侑2014年7月向东家SBS电视台提交停职申请,今年4月其在中国拍的电影处女作将上映。韩国著名男演员丁一宇也于去年10月与中国乐华娱乐签约,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不过,制作过多部人气综艺节目的韩国导演罗眏锡认为,中国重金聘请韩国制作人的现象只能持续3年左右,中国的制作团队只需与韩国制作人共事一两年,其制作水平就会提升到与后者相差无几的程度。 68%的外籍人才认为中国职场在亚太最有吸引力 韩国世乐国际认为,随着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中韩合作值得期待,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不可小觑。除了优厚的薪资待遇,中国企业还提供中文课程、住房、车辆及子女教育经费等一系列福利。尽管生活中存在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甚至担心雾霾等问题,但仍有很多外籍人才愿意到中国来。根据汇丰集团去年底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在2015年成为亚太区最具吸引力的移居地。接受调查的在中国大陆工作的外籍人才中有68%表示,来华工作获得了比原居住地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排在中国大陆之后的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外籍人才在华最喜欢从事的工作为教育行业(占1/4),其次为市场营销(12%)和制造业(11%)。全球流动人才在亚太区获得的薪酬收入最高,平均年收入达到12.65万美元。 外籍人才看好中国的高薪职位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阿里巴巴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张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集团涉及国际业务的领域基本都有外籍员工,他认为外籍员工所具有的一些“天然因素”是国内员工没有办法替代的,“他们的优势不光是掌握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在国际化布局中希望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消费习惯,而这些成为外籍员工天然的优势”。张先生透露说,公司收到的海外简历越来越多。高薪是阿里巴巴吸引外籍人才最基础的保证,“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往往意味着在相同行业内位于最前列的收入水平”。他同时强调:“工资收入并不是吸引外籍人才加入阿里巴巴的唯一因素。阿里巴巴是一家全球愿景的公司,这种理念对外籍人才来讲非常看重。另外,我们是具有开放属性的互联网公司,在工作环境上外籍人才也会非常享受。” 中国足球俱乐部买“天价外援”的事“惊动”欧美媒体。《纽约时报》2月初报道说,由于巴西经济下滑及俱乐部遭遇财政问题,一些巴西球员数月无薪可拿并不少见,此刻中国成为巴西足坛大买主,几笔最高的转会费都来自中国足球俱乐部。英国《卫报》分析说,在吸引欧洲球星方面,中超强于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越来越能为星光稍显黯淡但更接近当打之年的球星支付巨额转会费”。 据韩国“Digital Daily”网爆料,随着中国引进韩国选手和教练,韩国足球界曾下过“中国戒令”。2015年赛季中,首尔FC主帅崔龙洙拒绝了中超一家球队的重金执教邀请,成为“焦点人物”,但是像崔龙洙一样的人并非多数。而且他的做法甚至让一些韩国球迷惋惜,认为放弃所传几十亿韩元的薪水太冲动,“放了中国人‘鸽子’,堵了自己的路,还会影响今后其他韩国教练在中国的发展”。但在崔龙洙看来,中国俱乐部给的高薪“只是上天来试探的诱饵”,他必须要保持一份清醒。 未来30年中国还可多用高端“外才” 据国内一些媒体报道,不少年轻貌美的乌克兰女模特在国家内乱后来中国发展,收入比在乌克兰时高数倍。在和中国公司签约的外籍模特中,还能看到南美和东欧的姑娘。但总体而言,这些特殊行业的高薪外籍人才还是屈指可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上,国外高端人才流入中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实际上中国目前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趋势,中国在全球人口流动中还是比较封闭的。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度为41%,其中37%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因为中国所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还很少,类似“外籍人才对GDP贡献”的数据还很难统计出来。王辉耀说,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士约为80多万,只占13亿总人口的0.06%,而全球这一数据的平均水平是3%,发达国家更是高达10%。王辉耀分析认为,在吸引外籍人才的相关政策上,中国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政策,与国际人口流动的大趋势有比较大的落差。王辉耀说,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发展倚重吸引外资,但未来30年一定要吸引“外才”,原来外国资本加上低端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行,要吸引大量的金融、保险、科教文卫医疗等方面的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定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东国大学经营系教授李永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以半导体、移动通讯、化妆品以及游戏、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内容产业为重心开始,韩国人才向中国流动的现象正逐渐扩大至造船、石油化学、航空等领域。李永勉说,对相关领域从业者而言,去中国工作可能也会感觉有一些负担,但比起负担而言,面对中国企业开出高薪等条件,很多韩国人才还是选择接受。李永勉认为,继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全球化、跨国发展浪潮后,人才全球化发展是极为自然的结果,所谓“挖人”,从企业立场来看,就是短时间内聚集所需高级人才的方法。他分析说,中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相关韩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可能会比较大。如果涉及核心人才,如何让他们不离开韩国,那就需要国家层面上的管理。李永勉告诉记者:“今后韩中人才交流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要达成韩中两国双赢的模式,这需要两个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记者 陈尚文 倪洪章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2月18日
2016年2月22日 -
【China Daily】Beijing lifts restriction on foreign homebuyers
Overseas Chinese can also buy apartments as long as they work, study or live in the capitalForeigners with work permits who have no property in Beijing can now buy one residential apartment without having to work in the city for a minimum period, local authorities have said.Before the new regulation, foreigners were required to work for at least one year in the capital before they became eligible to buy an apartment there, as part of efforts mirrored in four other Chinese cities that restrict non-residents buying property in order to curb rising house prices.The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aid over the weekend that foreigners working in the capital can buy property and branches of foreign companies can purchase non-residential properties to be used as offices. The new regulation took effect on Feb 4.Early this month,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five other ministries jointly promulgated a new regulation to overhaul the access foreign capital has to the Chinese housing market. As the regulation took effect, Beijing lifted the threshold.Liu Siwei, a researcher at the Beijing Real Estate Research Institute, said the new policy meets the demand for residential use as the city aims to become 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i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progress in opening-up and attracting foreign talent, as many major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 don’t levy restrictions on foreigners buying houses," said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Some more new policies concerning permanent residence for foreigners will be announced on Thursday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Wang said.He added that the ministry will establish a service center later this month in Zhongguancun, a renowned high-tech hub in Beijing, to serve foreigners who want to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e.In addition, people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s well as overseas Chinese can now buy apartments in the capital as long as they work, study or live in the city.Wang said overseas Chinese get more privileges when buying property or applying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in Beijing, considering their needs in coming back to China to study, work and visit families.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late 1970s, more than 10 million Chinese moved to othe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Wang. "Beijing endows more favorable policies to overseas Chinese than foreigners, giving greater importance to overseas Chinese. If it works well, Beijing may give foreigners further access to the local housing market," he said. (By Hu Yongqi)From China Daily, 2016-02-17
201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