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报】留学跟着“一带一路”走
10月21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报告分析了中国2014年至2015年留学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全球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更为明显。”《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4年,在美国、英国、中国等8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为2921141人,比2012至2013年增长了4.7%。其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达886052人,同比增长8.1%。 新兴留学国家和热门留学区域中心受欢迎 虽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仍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地,但全球前八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正从传统的欧美国家逐渐分散至欧美和亚太地区。报告显示,老牌留学目的国,如西班牙、比利时,正在被新兴国家和热门留学区域中心如中国、加拿大等国所取代。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也逐渐成为受国际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区域化可以作为留学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世界范围内,两大区域已经在建设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市场。其中,欧盟的高等教育区建设——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同时,随着东盟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一体化也越来越被重视,推出“高等教育共同空间”计划。目前,东盟国家正在构建统一的教育框架,并对东盟范围内的大学、学院等教育机构给予评估并授权认证。对中国学生而言,留学东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成核心稀缺人才 随着“中国—拉共体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举行及中澳自贸协定签订等经贸大事的发生,与中国有较为活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将成为中国留学生关注的目的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表示,“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后,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全球共有约4亿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而美国有600万人、法国有200万人、德国有50万人学西班牙语。中国学习西班牙语者不足2.5万人,远不能满足经贸交往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由此相关国家留学生也将成为重要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将会成为核心稀缺人才。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些国家值得纳入留学抉择因素中来。“一带一路”重点国家中,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此外,部分非英文国家出台各种措施,吸引留学生,也将促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从英语国家分流。例如,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全面取消收取学费,仅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 留学生须主动学习留学国家的法律规则 随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国留学生作弊和造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作弊行为体现在托福等各大类型的留学考试中,也体现在入学材料中的申请文书代写以及成绩单造假等方面。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作弊事件的盛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留学市场中存在相应的作弊需求。中国家长和中国学生盲目追求高分和名校,往往不会意识到制造假申请资料或作弊的严重性。二是中国有大量的留学服务中介为了市场竞争和公司利润,公然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作弊风气推波助澜。 目前,海外主要高校已开始更加严谨地查看中国留学生的申请资料,防止作弊造假等行为的发生。“对于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及学生家长,首先要做好自身功课,如主动学习留学国家的法律规则,提升自身的法律法规意识,减少触犯法律的概率,保证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报告建议,同时要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增强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能力,并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低、心智尚未成熟的留学生,积极倡导建立海外留学生监护人制度,为留学生指定当地监护人,加强风险防范。(本报记者:黄金鲁克)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日
2015年11月6日 -
【中国科学报】来华留学生与出国留学生在增幅和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与出国留学人员相比,来华留学生的增幅和数量都存在明显差距。这导致中国的留学“赤字”依然高位运行。 据了解,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收窄10余万人,但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报告》指出,全球学生的跨国流动程度进一步加大,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以全球8大留学目的国为例,2013~2014年,在美、英、中等8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为2921141人,比2012~2013年增长4.7%。其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达886052人,同比增长8.1%;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也实现了8.6%的增长,达356499人;英国和日本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报告》还显示,中等收入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的留学生源国。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0~2012年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国中,增长最快的主要是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此外,近年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而选择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 《报告》还指出,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名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以及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同年,约37.7万名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而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国留学工作与来华留学工作所创造的“人才红利”将与“改革红利”一道,助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则认为,留学“赤字”现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本文选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11月4日
2015年11月5日 -
饶毅:希望年轻人能用原创技术创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专家简介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我希望有一天,年轻人能用科学发现支撑的原创性技术去创业,从而带动中国的产业和经济向前发展。”近日,饶毅在真格基金主办的第二届“真格论坛”上,表达了对青年创业者的深切期待。 北京大学的这位讲席教授,曾向世界推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部分年轻人的两种浮躁和功利之风让饶毅忧心忡忡:一种是年轻人都去学习所谓高收入的成功人士,但那些人并没有创新的技术和模式;另外一种是年轻人不去学习有深厚知识背景的学科,而对金融管理类学科趋之若鹜。 “如果全是在不需要知识而是在忽悠别人的基础上创业,这样创出来的经济恐怕跟国家、人民都是相悖的。”在饶毅看来,仅仅靠金融本身创业是在“切蛋糕”,根本动力是切下来越多越好,“有一点好处是一点好处。如果年轻人学会这个,创业就变成忽悠”。 饶毅认为,在短时间内很难有真正深刻的创新型的企业成长。他举例,在1865年~1965年的100年间,全世界都知道有遗传的物质基础,但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重组DNA技术,从而带来生物技术的改变。 直至1976年在美国旧金山,一位风险投资家与一位加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基因技术公司,才确立了人类新的生物技术产业,“最初生产的可能就是传统工业可以生产的比如胰岛素,在今天不仅可以生产传统工业不能生产的药物,也可以帮助人类阻断以前不能阻断的一些疾病,可以在只有一个细胞的时候就诊断你有没有特定的疾病。”饶毅指出,这样根本性的突飞猛进的进展,依赖的是科学和真正的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金融和经济方面的人与科学技术方面的人合作,但科学技术是根本”。 “科学技术带来了产业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些科学技术支撑的产品,不仅带来企业、个人收入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人类生活、健康的根本性变化。”饶毅说,有一部分疾病在以前是无法治疗的,绝大部分人在没有新的科学技术的时候,在40岁以前都死掉了。因为有新的药物、有很多疫苗可以治疗一些传染病甚至癌症,所以人们能活得更长久。“科学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真正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饶毅表示,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遇到很多问题,市场上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虽然有一些人是真的在做生物技术产业,但是规模很小,因为没有原创性技术,所以很快有其他人竞争、山寨,“全部碎片化了,成长不起来”。 他希望,有朝一日我国也有原创性的技术出现,年轻人有一天也能推动真正的生物技术产业成长——这将不仅带来少数人家庭经济的改善,而且带来全体国人健康的改善。本文刊于《中国青年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11月5日 -
【中国青年报】中国与世界要相互读懂
过去的3天里,聚集40多位世界各国前政要、战略家和企业界领袖的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 中青舆情监测系统10月19日~11月3日共监测到有关“读懂中国”的报道和网民观点共1.03万条,其中,网民期待中国与世界既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而媒体则指出读懂中国需要耐心、坦诚。 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 截至11月3日17点30分,中青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此次“读懂中国”在报道宣传期间,共产生1320篇新闻,微博相关话题3399条,微信2221条,论坛3288条,博客文章66篇。 在相关热门新闻报道和微博中,张高丽、杨洁篪、陆克文、郑必坚、贝格鲁恩等与会领导人和专家的言论观点备受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在对网友的观点分析中,有39.1%的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既是中国自身的需求,也是外界对于中国的需求。”网友“陇南西和兴隆乡”在新浪微博上写下这样的评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央视新闻里看到“读懂中国”的报道,他表示,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外国了解中国,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更要让他们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知道中国的发展可以给他们国家带来什么机会。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提高,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有‘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这样的评价,如果我们不从正面去发声,很容易造成误解。”白明说,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成长挤占了它们实力的提升空间,但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发展为代价的。 “我们发展的成果是让大家共享,不仅仅给我国自身带来机会,也给别国带来机会。”白明认为,这些年来,很多国家也通过中国的发展间接受益,比如我国前几年需要进口一些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引进技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经济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读的方面。在经济上,比如说对外投资,被误读成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有什么政治企图,本来是商业行为,但被容易解读为政治行为。 中国形象被国外误读,也是许多网民的担忧。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17.6%的网民认为中国形象被部分国家歪曲。 一位网民在环球网的新闻报道下回复,不是世界不理解中国,而是西方世界不愿意甚至于恶意、歪曲事实地理解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第二天,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他表示,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不仅需要读中国,更需要懂中国,包括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西方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担忧的观点高估了中国经济实际发展中的问题,又低估了中国经济的耐受性以及可持续性。 贝格鲁恩研究会主席尼古拉斯·贝格鲁恩在会上也表示,“世界仍然并不理解中国,或者说不够理解中国。”贝格鲁恩称,世界对中国的“不理解”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误解”,只能说,对中国的“负面误读”存在,但更普遍的现象是,目前世界仍缺乏对中国全面正确的认识。 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召开正值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之际,论坛的议程也围绕十三五规划关注的问题展开。 王辉耀认为,我国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非常需要了解国际上的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也认为,中国的下一个五年发展需要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很多对接,是一个相互开放沟通的机会,比如我们欢迎外资,但国外也应该欢迎中资,当然这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一带一路’就是个很重要的平台,要好好利用。” 既要与其他国家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读懂 “读懂中国”是一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读懂中国的过程中,既需要耐心还需要听得进真话。 中国青年报3日刊发的评论《真实的声音就是中国好声音》一文强调,你越把自己的全部给别人看,对方越会喜欢你。为什么要担心被批评呢?如果批评得对,我们就承认、采纳,如果批评得不对,我们可以回应、澄清,完全可以求同存异。 此文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回应,新浪微博网友“为伯头01”为这个观点点赞。“不要老是正能量了,好像天生缺能量似的,没自信才会惧怕负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 贝格鲁恩在会上表示,让世界读懂中国,不仅需要中国发展经济,让世界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认识中国,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增进人文交流,进而了解中国的真实想法。这样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尊重中国。 14.8%的网民认为“读懂中国”不仅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新浪微博网友“月的归属”表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要让别人读懂我们,但也是一个让我们读懂别人的机会,开诚布公的交流才能收获到惊喜。 白明认为,读懂二字既要用眼读、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多听多看,更要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信息,并在头脑里消化,达到懂的层面。 “让人家读懂中国,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去读懂别人。”白明强调,我们要相互读懂,要尊重不同的文化。比如“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读懂中国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民心都不相通就很难让外国民众理解中国开展“一带一路”的意义。 对于本届“读懂中国”里探讨的内容,白明更感兴趣与中国合作的项目里能给外国当地的百姓带来多大的利益,这意味着国外的百姓怎么看待中国,是否认同中国的经济。“要让人家知道中国的发展对国外来说有何好处,读懂中国是一个基础,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应。” 新浪微博一网友认为,不但要让世界读懂中国,也要让国人读懂中国。 这从网民关注的话题中也有所反映。 中青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在对论坛开幕式的报道中,网民更加关注和自身较相关的张高丽关于股市趋向稳定的言论。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读懂中国”开幕式上演讲中谈及中国股市,称股市不能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会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还会带来别的问题。“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现在已慢慢走向稳定,在一个平衡点上,适当波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内容在网络上得到上百位网民的点赞和转发,足见网民对本国经济形势的关注。 7.5%的网民认为让大家读懂中国需要实际行动,“做得好,不用讲,人家也读得懂。”“中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网友们写道。 在侯永志看来,怎么让外国人来“读懂中国”,除了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拿数据。 以经济增长为例,侯永志认为,比起语言,数据是个全世界都能懂的符号,“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乐观的,我们把数据拿出来,外国人自然就懂了。”本文选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4日
2015年11月5日 -
张懿宸:择高而立 向宽而行
他14岁做过建筑工人,后来差一点成为歌舞团的小提琴手;27岁出任证券公司副总裁,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36岁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融资;39岁组建中信资本。在他手中,中信资本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最大的中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既具有西方文化的自信,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儒雅。 他,就是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中国投资界的一大巨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辑部/文 低调、沉稳、内敛,是业内人士对张懿宸的普遍评价,可当高大、儒雅的他本人坐在我们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故事、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研判、中信资本的投资运作时,他的谦逊还是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如果不是北京办公室壁橱里陈列的形状各异的水晶碑--中信资本成立至今全部PE投资案例以及基金募集的凭证--顺丰、阿里巴巴、亚信、FourNines……提醒着我们,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就是在MIT读过本科,一路闯荡华尔街,商海沉浮多年,弹指间操纵百亿资产的投资银行界骄子张懿宸。 尽管纽约夜景、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美景时时尽收眼底,而张懿宸的本色依然多年未改,多年来游走于中西方顶尖的资本丛林也从未使他迷失,恰如他本人所说,“香港办公室我有一副对联,这幅对联乃晚清重臣左宗棠为无锡梅园所题,内容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此语完美阐释了张懿宸的处世哲学。 张懿宸坦言,“我信奉中庸的处世之道。对中庸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尊重现实,合情合理。中庸之道不单只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思想智慧,还代表了古代思想家的最高思想成果。”张懿宸因为信奉“中庸”之道,在他的性格中,没有西方人的个性张扬,而是随和、内敛和沉稳,很少发脾气,不同的人都能很容易跟他成为好朋友。“海归经历对于我的影响在于价值观” “海归经历”,对于18岁就开始在美国最具传统的著名的Andover中学上预科,然后在MIT读本科,此后在美11年的张懿宸来说,似乎已经是深入骨髓、融化到血液里的人生历程。 “好的投资人不一定都是海归”。在张懿宸看来,海归经历对他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职业方向或投资理念,而在于对价值观的影响。1981年,中国刚走出文革的封闭,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内的宣传和美国现实之间的反差无时不刻地冲击着张懿宸。而在美国从学习到工作十一年,张懿宸认为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在于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对很多事先入之见不一定对,对所有事都要抱着开放心态看,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海归经历可能更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平等、自由、独立的理念深入骨髓,而作为中国人,深谙中庸之道的张懿宸又能够将二者完美融合。他在美11年,是最早闯荡华尔街的中国人,作为一名出色的华尔街交易员,他曾长期负责开发按揭债券交易模型,并在格林威治资本市场公司、东京银行及美林证券掌管债券交易达十二年之久。即使如此,张亦罕有华尔街惯常的桀骜与自信。对此,他的解释是“特自信的都是年轻人,干久了你就知道,在交易中出错只是时间问题。你只能指望你之前赚的,要多于出错时输的”。 “国内一说这个人是公司老板,就说一不二。今天社会中整体观念也是宁愿用奴才,也不愿用人才。和对方相处应该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具有包容的心态。我们在层层各种结构中,往往强调的是强人政治。兼听则明,把各种文化吸引进来,是中国社会需要学到的。在我们同事中,大家当然会尊重我的意见,但想法也一定可以提出。一件事,别人用100%的时间在上面,而我因为事情多,只有10%的时间。因此我绝对不会随意推翻别人的提议。”在张懿宸看来,这种平等、包容的心态很大程度来自于留学经历。 他将这种平等、包容的理念彻底贯彻到管理之中。较之于个人权威,张懿宸更坚信团队力量。在中信,他秉承的管理理念是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出事兜底。在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会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此举令整个公司变得更加智慧。除此之外,张还要求下属工作勤勉与脚踏实地。 通常张懿宸会如此观察一家被投公司。首先派驻专业团队,回来开会讨论。这一过程颇为严苛,为了对一家连锁幼儿教育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中信资本的调查人员曾跑遍该公司旗下七十余家幼儿园中的六十余家,如此才提交报告。“更多的时候,我相信下属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最多从宏观趋势上把握一下,或者出面争取,如此而已。”张懿宸如是说。一般他只做宏观市场的行业判断,并直接否定掉特定行业,之后再对值得深挖的行业以及合作方做判断,所依据的并非“眼光”,而是基于事实的数据。在诸多数据中,他最看重利润率与增长速度,所做投资多为控股权投资,此外亦强调合作。“我从来都是主张和气生财,很少和人打起来,或抢项目,能一起做的就一起做。”中信资本并购基金民企和国企的比例是1:1 纵观中信资本11年的投资史,它的特性在于坚持捕猎传统企业。在操作方式上,一般的中资PE机构会选择购买少数股权,等企业上市后套现获利,但中信资本更在意对“猎物”的长期控制,而用于下注的资金多为从欧美国际投资者手中募集来的美元。对于单独投资的PE项目,其PE基金坚持进行控股型投资,并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待治理完成实现增值后再转手出售,这也是全球buy-out基金的典型手法。其中,消费品行业、优质地方国企及传统制造业中具有技术壁垒的隐形冠军常受青睐,这些名单包括与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顺丰、阿里巴巴、新浪、分众传媒等项目,亦包括哈药集团、冠生园、环球租赁、桂发祥等项目。 中信资本成立11年以来,过去一直以投资国企著称,经历八年的摸爬滚打,中信资本已成为PE行业少有的“国企PE专家”,但从2011年起,中信资本显著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力度。无论是电讯业的亚信联创,还是快递业的顺丰,以及被中信资本重点关注的部分教育企业,均为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造,张懿宸感受颇多。在其看来,投资国企的第一要务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必须由内筛选优秀企业家管理公司。这迥异于国外。例如在美国市场进行PE直投,更多地看企业资产本身,因为“有太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个干得不行,可以找到十个替换”。但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却很难有效衔接国有企业历史沿革及各方联系,只有国企自身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才能处理好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文化。 如今,中信资本的投资方向已经不完全是国企,对于非国企、非银行金融、电信、传媒及物流等服务业领域,中信也开始涉猎。亚信联创私有化、分众传媒私有化等案例即是体现。对此,张懿宸的解释是-- “首先,行业上的选择在于对经济总体的判断。2010年之后慢慢感觉到全球金融危机,大面积形成产能过剩,尤其是制造业,09年,10年大干快上的时候。做出明确调整,短期内不再投制造业。中国资产估值调整比较慢,那时起就只投服务业。近年来投资的基本没有制造业。即使是制造也是有品牌的消费品的制造。这种调整到现在五年,证明是正确的。” 张懿宸在华尔街、香港工作多年,对全球投资界发展趋势具有独到理解,同时坚守中信十余年,又让他对国内本土的投资企业类别与行业布局具有精准研判。中信资本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在海外及国内的战略布局都会随时根据市场本身做出精确调整。09-11年,整体流动性充裕,政府大量卖地增加收入,因此国企改制动力不强,因此在这几年,中信资本不管国企还是民企,整体投资都比较少;12年-13年整体有所改变,产能过剩导致民企生意不好做,所谓的“国进民退”,实际上是民企自身容易赚的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赚到,民企此时需要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新的股东帮他们发展,因此这一阶段,中信对于民企投资比较多。“但实际上中信并购基金民企和国企的比例是1:1,只不过民企的投资更为人所知。” 最近颁布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下一步在新的国企改制的指引框架内,又会有新的机会。“前段时间第一国企日子挺好的,没有改革的动力,比如中信资本投资的环球医疗,以前是100%国企。通用技术希望再引入股东,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在医疗租贷领域深耕,后续业绩增长了三倍,今年7月已经在香港上市。”“一带一路”投资基金应寻求与当地团队合作 张懿宸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曾透露,“一带一路的新构思将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会,我们未来将更多的把中国的投资角度与周围国家结合、互动起来,中信资本将成立一支专门针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基金。” 实际上,中信资本早在06年,07年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投资。 张懿宸谈到,“我们国家两年前提出一带一路的概念,而真正用一带一路进行财务投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为数不多。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整体目标的提出,我们下一步基金规模扩大。第二期基金哈萨卡斯坦方非常积极,与中信合作的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规模会到6亿美金。” 国内竞争激烈,有很多过剩产能。产品虽然销售到全世界,但中国产品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主要是制造,其他环节整体参与的不多。张懿宸坦言,“怎么把产品低成本制造出来是我们的优势,其实和四十年前的日本,三十年前的韩国相比还是比较弱的。他们从整个产业链去做,而我们产品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从表面看全球化程度很高,但实际上在全球化参与是十分狭隘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到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做投资,很多是不具备条件的。因此需要和有经验的公司合作。”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国家政治风险比较高,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这已经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共识。已经走出去将近十年之久的中信资本,对此,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带一路投资不能一窝蜂而上,在成熟国家投资,可能你买贵了,或有些简单的问题看不出来,这些基本出现的问题可以从法律上解决。但新兴国家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中信资本的经验是,在每个地方投资都寻求当地团队。”张懿宸如是说。 张懿宸坦言,中信资本在日本成功的因素之一在于本土化团队。日本团队有十名成员,其中九人均为日本本土金融人才,剩余一位中国人亦在日本留学多年。本地化的人员配置能帮助其敏锐发掘细分市场中的隐形冠军。中信资本的各国团队中均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精英,但在特定区域,仅会聘用最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再如纽约也有当地团队,“指望一年飞几次而了解是不可能的。”2015年3月17日,CCG副主席张懿宸出席CCG乔迁新址剪彩仪式智库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各种社会身份中,“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对于张懿宸无疑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中,他的提案是关于PE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PE也是社会化资金,参与国企改制,不是哪个私人就把国有资产拿走,改造国企真正起作用的是PE基金,可以解决大企业股东缺位的问题以及代理人的困境,用这种形式触动企业做改革。否则价值发挥不出来,国企整体缺乏活力,但把这种本属于社会的资产,简单私有化到几个民营企业中,大面积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这次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国企改革的指引,也同时指明了混合所有制是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今年政协会议上的提案,张懿宸如此谈到。 参与国家政协提案参政议政之外,张懿宸也积极投身中国的智库建设,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副主席。谈到中国智库的建设,张懿宸表示,智库关注国际事务与全球化议程,做这件事非常难得。“智库最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立的见解。”他强调说,“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而是作为智库,一定要有独立见解,这样无论在国际,还是政府方面才有独立价值。” 他也强调,如何进一步树立品牌,能出让外界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智库发展的要义。“一些有着独立思想的专家需要用好,当然也要切忌仅为表现不同而不同,仅会批评不会建议。” “中国智库现在是一派春景,但经过去伪存真的过程,会出现好的智库。希望中国的智库能真正形成品牌,把人才聚集起来。对智库的衡量,数目多不能作为标准,影响力才是重要的衡量。”说这话时,张懿宸依然语气平缓,波澜不惊,但对于中国深沉的爱,正如当年那个十八岁少年去美国时抱着的唯一信念:一定要学习国家需要的知识,一定要回到祖国。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5年第10期总5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5年11月5日 -
【中国网】教育部发布职教计划:专科高职将逐步实行学分制
近日,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将职业教育计划详尽公布,提出专科高职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招考录取要结合文化考试和职业技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行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同时,《通知》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涉农专科三农服务能力。职业教学:专科高职逐步实行学分制 通知表明,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将要推进分类考试招生,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 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同时,研究制订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通道。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职业教育研修也将突破旧貌,通过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以实现。通知称,将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职业教师: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 职业教育教师一直在职业教育中占据关键位置。通知介绍,将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经费安排;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职业教育想要持续发展,还要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单独评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比照本科高等学校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原则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文章选自中国网,2015年11月4日
2015年11月4日 -
【China Daily】Rice: Coach entrepreneurs to breed innovation
Condoleezza Rice, the former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has said China should be teaching young people how to becom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because the 21st century will ultimately belong to countries and companies that can innovate.Speaking in Beijing recently, she said economic growth, for any nation, is inextricably tied to the ability to create and grow new business, and "China is coming to this understanding".China has accomplished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but the country is now attempting to move away from a low-cost, export-driven growth model to one based on innovation.To aid this transition, Rice said it was important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in entrepreneurship, not only to create new companies and resources, but also to help established companies to constantly update and keep pace with market demands."Innovation has become key to governance," she added, as many countries fac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an agin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pollution, but cannot solve them by using old-fashioned methods."Technology is very often seen as a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ut technology is actually neutral. Technology is not good or bad, it is not helpful or unhelpful." It is how a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a problem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it is successful or not, she said.The key is to have a good idea, turn it into a solution and then commercialize it for the consumer market, she said.Rice made the remarks last month in a keynote speech to a forum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 think tank, and the Laureat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Rice, who serv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between 2005 and 2009, has visited China several times, as a diplomat and as an academic with the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Last year, she became an honorary professor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to which she offers advice on 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Although more venture capitalists worldwide now "want to be a part of China’s entrepreneurial club", she said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reate a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 by safeguarding the rule of law and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s institutions are reformed in China, these two elements will be critical," as people today can go anywhere with an idea and they look for these qualities when choosing a location for their startup, she said.Chinese schools looking to provide entrepreneur education also need to not only teach the core subject, she said, but also give students firsthand experience in marketplace competition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receive feedback from industry leaders.In US communities, Rice said it is almost taken for granted that people want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t’s part of the ecosystem. It isn’t just in the DNA, it is in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in the way of thinking abou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Not everyone can be a natural entrepreneur, she said, but with the right help from educators, anyone with an idea and passion can successfully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even people who would never normally consider the option, such as those with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However, people must also be willing to fail, she added. Not every idea is a good idea, and many companies will struggle, but budding entrepreneurs should remember the old Silicon Valley mantra about failure being a way to learn.China has many good universities that can help generate good concepts or ideas, she said, adding that China and the U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s education systems.She also encouraged more American tourists and students to travel abroad, particularly to China, to learn about other nations’ cultures and practices.Those who visit should also not only stick to Beijing and Shanghai, but should visit western area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China is developing, she added.From China Daily,Oct. 31, 2015
201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