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北京对话宁波:以全球视野看宁波旅游发展
“这是北京对话·宁波峰会12年来,首次将旅游与‘一带一路’联系在一起,这是新常态下一座城市对于机遇与挑战最敏感的体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的一席话,道出的是昨天第12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宁波峰会所有与会者们的心声。 10月27日,由浙江省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宁波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承办的2015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宁波峰会隆重举行。旅游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创新、中国市场全球机遇、十三五期间会展业发展等专业话题在峰会中成为讨论焦点。与会专家以中国旅游的全球视野,解读出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别样风貌。中国人境外旅游消费,已超中国企业在外投资总额 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作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在长期研究过程中,深知“一带一路”沿线吸收外资流量的良好趋势,以及巨大的投资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面临的多方面风险也不容忽视。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出国旅游达1.1亿人,在外消费达1600多亿美元,已经超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总额!”在王辉耀看来,不仅仅是企业需要走出去,中国人更要走出去。从中国其他省份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比较来看,如何进一步切好这块“蛋糕”已经成为各个地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在企业之外,旅游也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另一个新突破口。只有实现人才的“互通互联”,培养“一带一路”人才,以旅游为抓手,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样板国,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才能真正打开“一带一路”的全新局面。“试想一下,如果未来中国出国旅游达到2亿人,那将是怎样的景象?”“一带一路”旅游先行,“互联互通”旅游先通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则以“一带一路”旅游先行,“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概括出他眼中旅游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大国需要大战略,而中国需要的就是大开大合的战略思路。” 魏小安表示,之所以强调“旅游先行”是因为,在如今海外投资重重受阻的大背景下,旅游“柔性发展”的优势,对拉动当地经济、就业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深受欢迎。而“一带一路”发展到今天,需要的是大突破,旅游再合适不过。“‘一带一路’的发展,必然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换件衣服’,发展节点式旅游目的地;‘戴顶帽子’,‘戴好’民族的兴盛、历史的融合;‘穿双靴子’,呼应交通的变化;‘趟条路子’,寻找全新模式!” 峰会现场,政产学研各个领域的专家,都以“干货”献礼宁波,金句频出,引起热烈讨论。当旅游撞上“一带一路”,当国际视野聚焦宁波旅游,风口上的宁波,你准备好了吗?文章选自凤凰网,2015年10月28日
2015年10月29日 -
CCG承担世界银行和国际移民组织研究课题
自2012年发布首部《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以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移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14年初,CCG受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委托翻译出版《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赢得高度赞誉。2015年,CCG继续受托翻译出版《世界移民报告(2015)》中文版。此外,还承担了IOM针对中国国际移民与国内人口流动的两项研究课题,研究周期跨度两年。 IOM成立于1951年,是国际处理国际移民事务的国际组织,拥有157个成员国和10个观察员国。CCG曾与IOM在广泛领域长期合作,多次举办国际人才流动论坛并出版多部国际人才研究著作和报告。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是IOM国际顾问理事会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人选,也是国内少有的在知名国际组织中担任国际高级顾问职务的中国专家。 此外,2015年5-9月间CCG还受世界银行(World Bank, WB)委托参与国内移民和城市化课题研究。除完成所承担子课题外,CCG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高品质地交付一份人才回流研究报告,是我国少有的国内人才回流研究。 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宗旨是“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2015年10月28日 -
【青年参考】百城联手为海归找工作
一场专门针对海归的招聘会 花了整整一上午,“90后”浙江姑娘蔡姝凝把招聘会的企业展台全部看了一遍,碰上跟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她会细细看对方开出的条件,然后把精心准备的简历投递出去。 她几天前从朋友那儿得知,“这是一场专门针对海归的招聘会”。10月17日一早,蔡姝凝便带着简历,乘坐地铁从清华大学附近的临时驻地赶到招聘会现场。今年23岁的蔡姝凝,一个月前刚刚递交了硕士毕业论文,虽然还未正式拿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毕业证,但已回国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 针对海归的招聘会并不少见。跟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招聘会采取的是全球“百城同台”的形式——主会场设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的大院内,与此同时,在太原、长沙、上海等91个中国城市,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加拿大、德国等24个国家设有分会场。 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共有3000家企业参加“百城同台”海归招聘会,提供近万个职位,近2000名海归在主会场现场求职,分会场及网上求职者达20余万人次。招聘会组委会工作人员赵金良告诉《青年参考》,从2010年开始, 海归人才招聘会已连续举办5届,去年,招聘会通过“十城同台”的新模式,成功把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今年,海归人才招聘会首次走出国门。 本次招聘会参会单位包括私企、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涵盖了生物医药、IT技术、金融投资、建筑地产、教育科研、机械制造、能源矿产、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 蔡姝凝在英国念的是媒体与传播专业。招聘会参展企业较多,跟小蔡专业真正对口的却没几家。即便如此,她还是细细看了一遍展区,手里攥着不少企业的介绍传单和手册。 “读我们这个专业的差不多1/4是中国人,算是中国留学生比较多的专业,但大部分人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顶着LSE这块牌子,在英国还是能找到工作的,但签证不好弄,很多单位给工作机会,却不给工作签证,以至于大部分人交了毕业论文就得回国找工作,等12月毕业典礼时再返回英国拿毕业证书。”蔡姝凝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为了顺利求职,小蔡7月就回到祖国,选择在杭州的家里完成毕业论文。9月初论文递交后,小蔡没有太多顾虑便来到北京,在清华附近找了临时住处,开始奔赴各处参加招聘会。“没觉得海归身份给自己带来什么优势” 据教育部的统计,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涨幅3.2%。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达到180.96万,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这也是有史以来留学回国人数(海归)首次超过驻留海外发展的的学生总数。 赴海外留学人数连年增长,与此同时,海归人数也创下新高。人数的激增导致海归这块牌子的含金量有所降低。不久前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毕业的王建强(化名)对此深有感触,他“不觉得海归身份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优势,工作比较难找,合适的岗位交了简历就没了下文,还有些算对口的,但对公司背景和开的薪水没有太多好感”。 “看了一圈下来就投了3份简历,碰到一家还算中意的,等等看吧。”王建强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刚从英国回来的张剑锋,则对自己的求职目标有清晰的规划。他在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学金融专业,回国发展正是看中了祖国目前在P2P领域的急速进步。“中国在2007年左右就开始了,但欧美近些年才慢慢起步,而且互联网创业现在是中国的一大热潮,回国可以不创业,但一定要感受这种脉搏和氛围。” 随着“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初创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快速出现,一些传统企业也在谋求向互联网的延伸与转型。在此次招聘会上,就有不少资历较浅但模式新颖的互联网企业。 随着留学人员的井喷式增长,海归这个标签的意义现如今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人们印象当中的“好工作、高收入”向“不能和未来挂钩”转变。张剑锋希望自己未来能加入一家有前途的金融类P2P企业。而学商科的王建强坦言自己压力不大,“先就业再择业也行”。“国家大力推动‘走出去’的一些行业,对海归人才的需求很大” 就行业来说,当天招聘会的参展企业以实体企业居多,包括建筑地产、机械制造、能源矿产等。其中,国字头的某工程公司和物流公司备受求职者青睐,不断有人上前咨询。 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们近几年在全球工程市场开展业务,对海归人才需求很大,“我们目前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和分公司,在马来西亚、牙买加、科伦坡、斯里兰卡和埃及等地都有在建的酒店、公路或港口项目”。 “以往人们都说海归不接地气,不了解国情,其实在我们看来,这种状况已经有很大改变。”这家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助理刘晓静对《青年参考》记者说,“现在很多海归在留学期间接触过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项目,加上出国后视野变广,相比国内学生来说语言优势突出,在求职市场上有独特优势,特别是目前国家大力推动‘走出去’的一些行业,工程、高铁、基建等,对海归人才的需求很大。” “对很多刚毕业回国的海归,我们也敞开大门,应届毕业生对公司团队建设和人才基础培养有很大作用。”刘晓静表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89%的企业考虑海外招聘,对海外人才需求比例最大的是金融行业,达到17%,同时,制造业、互联网和房地产公司的需求也较大。具体看,企业对海外人才学历的要求集中在硕士,企业招聘海外人才的岗位主要是中高级别,中层岗位占比41%,高级岗位占38%。 智联招聘是本届招聘会的协办方,其工作人员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近几年,工程、物流装备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走势较好,留学生也看准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述方向求学,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发展趋势紧紧贴合在一起。 对王建强和蔡姝凝来说,此次招聘会采用的展台形式“还算新鲜”,“以往接触较多的是学校里各大企业做的宣讲会,一两小时只能听一个企业的介绍。展台招聘会不同,参展企业多,可以跟不同企业的人交流”。海归要知道自己的“后劲儿” 和一些本土学生选择“逃离北上广”不同,大部分海归希望在北上广找到工作。蔡姝凝觉得在北上广找到工作的几率大一些,“北上广是媒体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也是最适合媒体人成长的平台”。 既然希望在北京扎根发展,编制和落户成了蔡姝凝除了工作内容之外着重考虑的事。蔡姝凝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目前她心中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预期薪水是8000元左右,如果企业提供编制或户口方面的福利,可以考虑降低这个标准,“出去一年花费确实高,如果没有体面的薪水,真的觉得不甘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今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在受访海归中,80%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 在王辉耀看来,这些情况很正常,“有些学生在国外读的学校很不错,回国后想找一份跟国外相比差不多的工作,比如他的同学在美国年薪10万美元,差一点儿的6万美元,但回到中国,这是不现实的”。 蔡姝凝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如果在北京、上海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她会考虑回家发展,“杭州也是不错的选择,离父母近,环境也熟悉”。不过总体看,她更看重工作本身的平台和潜力。因为找工作,小蔡在微信朋友圈除了分享生活的点滴,还会转发诸如《2015年北京进京指标企业数据》、《北京8所高校324场校园宣讲会信息汇总》等消息。 王辉耀告诉《青年参考》,海归回国后一定要善于做“变压器”,欧美是120伏,中国是220伏,在两种环境中穿梭,海归要学会把劣势转变成优势。“海归回国后一定要迅速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大,可以先选择进一个单位,此后慢慢发力开始上升,通过不断接触实际的国情来增长经验。要知道,毕竟你多读过一门语言,了解过一种甚至多种文化,这些都是海归的后劲儿。”文章选自《青年参考》,2015年10月21日
2015年10月28日 -
【央广网】报告称海归就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受青睐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留学人员职业发展公益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2015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在海归就业方面,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受青睐。 报告中的调查是从今年2月到7月份展开的。通过网络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913份,调查对象覆盖了出生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海归。调查发现,海归回国发展近八成都会选择就业,就业单位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海归最终在本土的民营企业就职,其次是外资企业比例在26.7%,另外就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所占比例分别是13.5%和8.9%。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占到14%,海归学子在求职意向方面不再只关注外企。有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近两年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品牌知名度、行业领先度以及薪金的水平大幅增长,特别是随着电商、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创业型的本土企业越来越受到海归的青睐,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本土企业也更加愿意招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归人才。 报告引用了中国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4年的36年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到了351万多人,留学后回国的人数累计有180多万人,占出国留学人数的51.4%。近些年回国的人数是增加的较快,2012年开始更是出现了井喷的现象,2011年的回国人数为18.62万人,之后每年都是以10万左右的人数增加,预计今年回国的人数将会突破50万。 这么多的人留学后回国,除了就业以外,创业也是海归们的选择之一。在创业上,报告的调查发现,新生物工程和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零售、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节能环保等六个领域是海归创业最为集中的领域,报道称海归们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可以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在解决科研资金申请,政策落实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文章选自央广网,2015年10月26日
2015年10月28日 -
【中国青年报】创业并不需要“从零开始”
“如果你只失败一次就放弃了,其实你是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近日在“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表示,创业是应该也是可以教授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激励“创新、尝试、失败、再次尝试”的环境。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来自国内外的政府代表、学者、商界人士共同研讨国内创业教育发展方向。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2014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1%上升到2.9%。大学生毕业3年后更多人投入了创业,约为一毕业就创业的人数的3倍。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率相比,我国仍存在很大差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列举了一个数字:64%的企业失败是因为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当前一些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传授创业知识,忽略了创业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外部支持的因素,比如人际网络、资金获取等。 “不能仅仅从技能的角度教授创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的前执行主任张伯赓指出,创业教育一是整合性和综合性的,是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二是要允许学生去尝试失败,“我们提供一个基础培育创新精神”,比如哈佛大学有很多不同的创业俱乐部,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并进行比赛;三是一些生态系统非常重要,能在学界、商界和政府部门之间有效沟通。 当前国内创业教育的一大难题是师资。德国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校长Stefan介绍,学校90%的创业教育老师都有过创业经历,教授更是要求有5年实践经验,“他们会以亲身经历指导学生把知识实践到真正生活中”。 实践在Stefan看来尤为重要,“我们在整个市场中寻求合作伙伴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一些基金会和大公司提供了支持,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在学生写论文阶段也给予建议”。 “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熟悉基本规则,培养创业精神,但并不是说每个人最终会成为创业者。”康多莉扎·赖斯指出,在大学里营造创意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并不是每天都要教什么主题,而是让大家有可能接触到竞争,要给他们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 她举例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不是一个普通的学院,而只是一个项目。很多学生都被鼓励参加这个项目,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组,学生们有各种想法,不一定都是很好的创业点子,他们共同努力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如果发现一个人有了创业想法,而且有激情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商业化,就可以帮助他创建公司”。 康多莉扎·赖斯认为,创业教育要在年轻人中“开展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美国学生从中学起就接触各种创业竞赛,他们有很好的体验和经历,比如数学动力竞赛、发明飞机或者汽车的竞赛。 “创业教育必须要很好地理解人。”康多莉扎·赖斯觉得,人的伤痛、喜悦、文化、历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这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社会中可运行的一种力量,“所以,我们不用科技来主导人类的活动,而是人类利用科技,这不能反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重视人文方面”。 不仅是学生需要创业教育,不同阶段的公司甚至企业家也需要教育的帮助。康多莉扎·赖斯举例,有一些公司,他们拥有非常棒的科技,但欠缺一些能力,比如有一些公司希望从技术公司转化成有内部孵化能力的公司,他们需要尽早了解需要具有的素质。 Stefan认为,中国创业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比如在五到十年后,有4000万中小企业都要面临继承人的选择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要教育这些创业者能够使他们的家族企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创业家的经验和另一个创业家的经验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学习、在进步、在努力、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越来越变好,这并不是从零开始的一种创业。”康多莉扎·赖斯说。 创业教育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康多莉扎·赖斯建议,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法治体系,让人们知道自己不会被不平等地对待,让好的点子可以真正转化成实际的财富;第二,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创新和创造力是全球化的,有好点子的人会到那些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地方发展。这两个方面能帮助政府创建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促进创新创业。(记者:王聪聪)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27日
2015年10月28日 -
【China Daily】Business studies losing appeal
博客中国As family incomes increas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 find less need to pursue a major seen as path to wealthFewer 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going overseas to study are choosing to major in business, according to a report.Last year, 25.5 perc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chose to study abroad majored in business. In 2010, the proportion was 45.1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The report was releas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on Wednesday.The report said business is losing its appeal among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foreign universities.By comparison,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remained at the top among that student population because of its future employment prospects. Meanwhile, some liberal arts disciplin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favored increasingly b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the report said.Wang Huiyao, director of CCG, said the cooling down of business as a major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China."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at a high speed and business talent has been in great demand, which encouraged many Chinese students to choose business when deciding to study abroad," he said."But now, as people are enjoying the fr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y Chinese families are getting richer, Chinese students may drop the idea of studying business to pursue material benefits. Instead, they may turn to some majors and disciplines that are less materially beneficial but can arouse their passion and interest, such as liberal arts."Miao Lyu, executive secretary-general of CCG, said China’s current commitment to improve soft power is another factor.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efforts to developing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and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 arts field," Miao said.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Report, released in 2014 by British education company Quacquarelli Symonds, showed that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gradually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from 2009 to 2014.Wang said a similar interest was also found among Chinese students who went out to study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possible reason may be that the interest in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is growing, 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making trips to other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he said.From China Daily, Oct. 22, 2015
2015年10月27日 -
【光明日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京发布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张胜)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21日在京发布。 《报告》分析了中国2014—2015年留学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指出,“一带一路”沿线等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受到我国留学生关注,建议“亚投行”增加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和我国出国留学,为“一带一路”培养所需国际人才。《报告》指出,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9万人,2014年共有37.7万留学生在华学习,出国留学人数远超来华留学人数,留学“赤字”持续增加。以美国为例,2014年我国在美国留学生总数为27.4万人,比2013年增长16.1﹪,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建议为来华留学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增强中国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以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吸引国际人才,充分挖掘国际“人才红利”。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双向增加,留学人员回国现象逐年明显;回国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与国内读研毕业生相比,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高。此外,我国留学发展还具有低龄留学现象加剧、海外留学创业教育需求明显等特征。 发布会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所创造的“人才红利”将与“改革红利”一道,助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我国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6日
201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