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称逾四成中国海归人才拥有外国国籍或绿卡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海归人才在海外居住所持签证情况看,中国海归人才中,44%的为外籍公民或持有绿卡,其中20.8%为外国公民,23.2%拥有永久居留权;余下56%的海归中,24.4%的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上述数据说明,参与该项调查的海归大多数有国外长期合法居留的证件,而这些高端海归人才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龟”,而是“海鸥”。 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和国外的交流不断增多,人才流动已成趋势,有一批海外留学人才往返于国内外,其业务跨越东西方,这批高端人才被形象地称为“海鸥”,一些地方为吸引“海鸥”来工作而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及具体措施,被相应地称为“海鸥计划”。 蓝皮书认为,“海鸥”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出现,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 蓝皮书显示,从海归人才在国外工作学习的主要国家分布看,调研样本中的海归人才平均在1.73个国家或地区学习或工作过至少一年以上,又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这些海归人才主要在北美学习或工作的占35.5%,在欧洲的占31.9%,在大洋洲的占6.7%,在亚洲的占20.2%。(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完善中国绿卡持有者相关国民待遇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中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全球各国通过绿卡进行国际人才竞争的实践经验,探索完善人才绿卡制度,完善绿卡持有者即永久居民的相关基本国民待遇。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人才跨国流动中,由签证、绿卡、入籍等政策构成的人才入境以及移民的政策体系,既是人才流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门槛,也是各国引进人才重要的、战略性的工具与手段。尤其绿卡和入籍,是永久性和长期引进人才的必要政策配套,也是外来人才扎根的必要保障,还是吸引海外人才的手段。 蓝皮书表示,2004年8月,中国正式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该法对外国人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资格条件、申请材料、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取消资格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对持有绿卡者能够享有的国民待遇没有明确的规定。 为此,蓝皮书建议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补充条款,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贡献移民进行分类细化并完善相关政策。对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等技术移民申请绿卡可考虑实施积分评估制,并放宽申请者任职单位的限制。领军型世界顶尖人才则可以直接申请绿卡,不设定在中国的居留时间以及单位聘请等限制。 蓝皮书还建议,绿卡的职能定位应是享有“等同于本国公民”的基本国民待遇,不“超国民待遇”,也不能等同于长期签证,但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有所限制。同时,还需明确绿卡持有者的义务,以及持续持有绿卡需要的一定条件,并出台绿卡持有者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入籍的政策。 “绿卡申请制度应特殊考虑原籍中国、各类记录良好的海外留学人员与海外华人的申请,但在国民待遇上不特殊照顾。”(完)
2012年7月23日 -
面临”反向文化冲击” 海归回国遇社会文化类障碍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海归人才长期学习、生活在国外,回国创业发展往往遭遇“反向文化冲击”,面临“再本土化”挑战,社会文化类障碍成为阻碍中国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因素。 蓝皮书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的主要优势在于:东西方双元文化背景使他们能够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海归人才能更容易地从海外获得技术信息,海归在技术突破性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有海归人才认为“海归光环”对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国内客户或员工有帮助。 “水土不服,这是很多海归回国创新创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海归人才的劣势,蓝皮书认为,回国前,很多海归已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对各方面情况不熟悉,包括市场情况、创业政策及社会软环境等。除此之外,一些海归对自身条件不是很了解,心理准备不足。 因此,蓝皮书建议,政策要引导海归“再本土化”,各地应该提供交流平台,在引入人才后帮助海归人才实现发展,助力国际化人才加快实现本土化;同时,除了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外,海归自己也积极组织活动深入了解国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过程。(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以“人才环流”助中国企业国际化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以“海鸥”为代表的人才环流是全球化的最新趋势,要努力发挥“海鸥”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海鸥”专指安家国外、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活动的华人。“海鸥”担任中国海外企业高管,不仅在近期内将大大缩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长期稳定发展的解决方案。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中,“走出去”战略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开展对外投资和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也超出了传统的亚非拉市场,逐步向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扩展。 然而,中国企业国内派出的管理人员容易“水土不服”,缺乏海外生活工作经验,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有所欠缺,在开展业务方面有一定困难。而当地聘用人员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往往易与中国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并购及合资预期的效应难以实现。 蓝皮书援引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的研究指出,定居加拿大的“海鸥”具有以下特征:很高的受教育水平,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不限于中国和加拿大的多国经历,加国宽松的移民环境,吸引了不少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往往在主流社会机构中担任要职。 因此,蓝皮书建议以“人才环流”突破中国企业国际化瓶颈,发挥“海鸥”的作用:“海鸥”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对中方投资者而言,尽管代理人的考虑依然存在,但同文同种降低了由信任问题所造成的交易成本。 蓝皮书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助推了海外华人专业人才的回国潮,与科技、教育人才相比,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回归数量不大。究其原委,是因为海外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发挥才能可能还是在海外,对这些人来说,以“海鸥”形式“为国服务”则避免了两种体制的摩擦,(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建言海归企业“牵手”民营企业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呼吁,中国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在项目、技术、市场、资金、销售、管理、团队等方面展开对接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的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中国海归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可以在技术和资金、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团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 蓝皮书表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但也面临着融资难、不熟悉市场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已有许多资金实力雄厚、具备一定规模的本土民营企业,有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投资、产业升级、走出去发展以及国际化等需求。双方在共赢基础之上展开对接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是共利之举。 蓝皮书强调指出,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双方对接合作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并能包容差异性:一方面是要形成既共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释放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活力。”蓝皮书指出,一方面,政府对于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应首先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要求出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此外,对符合重点产业条件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政府要通过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科技园、项目和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进行扶持;而对于一般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则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公共服务和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蓝皮书认为,政府可以发挥“政策杠杆”及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引导本土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海归投资;带动民间资金和本土民营企业,建立专门扶持高层次留学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间的交流、平台及联谊平台。(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吁大力引进人文学科海归高端人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在中国问题和西方解释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缓冲和斡旋地带。”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中国在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外,也应该加强对人文学科高端人才的重视。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文科学领域的“生产力”和“自主价值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乃至文明的自我守护能力、自信心和价值影响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蓝皮书指出,人文学科相应衍生的产业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属于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如传媒、文化、电影、出版等狭义的人文学科产业以及法律、咨询、教育等广义的人文学科产业,还包括一些知识服务产业。 蓝皮书援引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教授的观点说,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把当代中国人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介绍给海外的舆论、学术界和文化界,以中国人的知识和智慧,以理性、专业化、平等探讨的方式,介入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因此,蓝皮书建议,在“千人计划”内设立文科试点,帮助国内主要大学及有文化远见和抱负的地方政府,网罗和选用海外合适的高端人才,组织高端的研究所、智库,助力中国决策的科学化、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以及进行储备性长远政策的研究。(完)
2012年7月23日 -
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重要障碍
光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李瑞英) 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165周年和中国欧美同学会建会100周年之际,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蓝皮书--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王辉耀、路江涌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7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举办。蓝皮书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了蓝皮书的内容:2012 年“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在大量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归回国发展的优劣势,比较了海归创业和本土创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专题研究了海归创业成功的出破口。在全面把握当前海归大潮中海归发展现状、政策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业中心在海归人才发展领域多年积累的研究优势和社会影响,综合权威专家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为海归发展描述整体情况、梳理政策脉络、提出了多角度和操作性建议及理论指导,为我国海归创业者、海归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学术资料和决策参考。蓝皮书指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 蓝皮书说,自中央政府2008年底颁布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还只有5万人,2009年回国海归首次突破10万人,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多人,2011年回国海归又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特别是我国自“千人计划”出台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助推了人才的回流。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64人,各地吸引的地方“千人计划”人才超过万人。中国最新的人才政策还包括新出台的“青年千人计划”和“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举措,以及中国独创推出的“人才特区”政策。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回国障碍是国内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79.6%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这与海归人才回国的原因是相对应的。在对海归回国原因的分析中,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职业发展原因、家庭生活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受到国内发展机会和家庭团聚的吸引,但因为认同国内文化或无法融入海外文化而回国的较少。相应地,在海归回国障碍的分析中,海归顾虑最多的是社会文化障碍,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居中,而顾虑最少的是职业发展障碍。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海归回国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动因和重要障碍。 蓝皮书强调,回国创业对海归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海归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情怀的结合,在于其东西方双元文化的结合,在于其获取海外资源的优势,在于其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海归的大量回流,海归群体也开始出现不同层次并遭遇反向文化冲击。目前,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以“千人计划”为引领,以地方人才政策为支撑的全国性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也形成了中国国际人才在创业领域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目前是中国5000年来创业机遇最多的时期,也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李国强]
2012年7月23日